“中国第一打磨匠”:绝技创造奇迹

2019-08-14 01:59张德强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22期
关键词:洪家滚轮航空

●文/张德强

本文主人公

“80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防科技实力。它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能的关键承载部件,其中仅叶片就有近千片,一旦出现瑕疵,就会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

很多人以为,精度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发动机叶片,一定是高科技机器打磨出来的,其实,它必须经过人工打磨才能使用。这项精密磨削技术以往只有欧美少数国家掌握,并对我国严格技术封锁。一线工人洪家光苦心钻研,突破技术封锁,并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打磨匠”!他说:“不要看低每一个职业,任何职业只要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都能让你找到心中的钻石!”

拜全国劳模为师苦练“绝技”

洪家光于1978年出生在沈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常年重病,母亲靠清运垃圾养活全家。夏天,小朋友们吃着雪糕满街跑,洪家光却要闻着令人作呕的腐臭气味,帮母亲收拾垃圾;冬天,别人家的孩子围坐在暖炉旁写作业,他每天要帮妈妈推冰冷的垃圾车……7岁时的一天凌晨,洪家光在和妈妈一起清理垃圾时抱怨道:“妈,天天扫垃圾的生活太苦了!”母亲想了一下,笑着说:“任何工作,只要做好,都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没准这垃圾堆中也有钻石呢,我们要学会在垃圾堆中找钻石!”因为年龄小,妈妈话中的含义洪家光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为了尽早挣钱养家,洪家光初中毕业后去读技术学校,上学要乘火车再转汽车,往返需要4个小时。同学们在车上有的睡觉,有的打牌,洪家光则喜欢看书。3年里,他坚持自学了4本专业技术书,把绿皮火车变成了“移动图书馆”。1998年,19岁的洪家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

第一天上班,洪家光走进有些神秘的厂房,穿越一道道安全防护门,心情激动不已。他本以为能在这里见到梦想中的飞机和发动机,可实际上,他的工作就是重复加工发动机上的零件。洪家光的心凉了半截,但回想起妈妈的话,他又暗暗告诉自己:要学会在垃圾堆中找钻石,要学会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洪家光每天在机器和零件间忙碌,一个动作一天要做几百甚至几千遍,同事们都觉得不仅累而且枯燥乏味,他却能从“学手艺”中找到乐趣。为提高操作质量,洪家光经常加班,抢着干各种脏活、难活和累活,技能迅速提升。

车床加工时铁屑横飞,车下来的热铁屑飞到身上就是一个小点儿。可洪家光看到老师傅张凤义干活时总穿白汗衫,一天下来,白汗衫上一个污点也没有,忍不住好奇询问。张凤义说:“造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东西掉进去,就是大灾难。”自那以后,洪家光每天擦拭车床3遍,时时清理切削下来的碎屑,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养成了工作一丝不苟的习惯。

全国劳模孟宪新在中国航发界是“大国工匠”级的人物,尤其“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是他的拿手绝活,每分钟1200转,且无须反转退刀。而洪家光加工这个零件只敢开到300转,否则生产出的零件就是废品。为了掌握更精深的技术,洪家光想拜孟宪新为师。可当时他并不认识孟宪新,两人也不在同一个车间,如何拜师成了难题。洪家光就采用最笨的方法——“死磨硬泡”。渐渐地,孟宪新被这个乐于钻研技术的年轻人打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研究出的技术要领传授给洪家光。

之后,洪家光撰写了10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总结出“看、问、练、悟”四字诀,双手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3个月后,他的车刀磨削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小技工创奇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车工,但洪家光非常善于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一年下来,别人完成4000个工时都有难度,洪家光能完成7000多个工时!车工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只要知道哪位师傅磨刀磨得好,洪家光就主动去请教,根据师傅们传授的技术反复练习打磨。

磨刀看似简单,但涉及材料学、机械加工技术等,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车工要加工不同材质的零件,车刀材质必须根据零件材质的要求而变化。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练磨刀,晚上回家看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他磨出的各种刀具有上千把,无论加工什么样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提高了1倍以上。

洪家光不仅潜心钻研磨刀技术,研究车工加工技术也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在实践中发现,加工超窄、超深螺纹每次车削线长达33米,刀具很快就会磨损。洪家光综合以往的直进法、阶梯法和扩槽法3种进刀方法,反复试验,自创了全新的“左右阶梯进刀法”,降低磨损,填补了公司该类零件加工技术上的空白。

洪家光所在的工装制造厂,每年负责加工的产品多达4000多件,是公司生产产品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分厂之一。当时,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只有老师傅刘永祥掌握。作为年轻工人,洪家光根本没有上手的机会,但他用心观察师傅的操作手法,边看边记录边思考。2002年临近春节,公司下达一项紧急任务——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公司里唯一掌握该技术的刘永祥此时生病住院了,时间不等人,洪家光主动请缨。第一次实操,他信心满满,按照刘师傅的方法加工零件,没想到经过十几个小时奋战出的产品,居然没有一个尺寸合格!这时,洪家光才真切地感受到这项技术比想象中难得多。

洪家光咬牙继续摸索,不断改进加工方法,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在短短10天内,他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金刚石滚轮成型面加工难题,不仅掌握了这项国内一流的精加工核心技术,还完善了其中几项不足之处,使加工精度提高了5倍!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而叶片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能的关键承载部件。长期以来,外国用于加工叶片的“滚轮金刚石成型技术”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一直是中国航空发动机水平提升的瓶颈。突破被欧美公司封锁的技术难题迫在眉睫,2009年,洪家光申请科技立项,立志加工出高精度的滚轮。

洪家光对现有车床进行逐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洪家光就重新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洪家光就将小托盘重新固定……到了2013年,洪家光终于攻克了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课题,将滚轮精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03毫米,仅有头发丝(0.08毫米)的1/27。经检测,洪家光做的金刚石滚轮,达到3.5万次的磨削寿命,最精的尺寸可以做到两微米。在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洪家光用努力将它变为可能,创造出让同行惊叹的佳绩。如今,该技术已被成功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

成为“大国工匠”,月薪90万“挖”不走

洪家光说:“比起飞机的其他部件,发动机是最具挑战性的精密装备,是机械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厉不厉害,从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上就能够看出来。”很多人以为,高度精密的航空发动机,需要高科技机器的打磨,其实不然,发动机的叶片必须经过人工打磨才能使用。而洪家光的日常工作,就是打磨发动机叶片。

部分发动机的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为0.003毫米,而现有数控机床的精度只能达到0.005毫米。为此,洪家光在反复实验操作中,练出感知0.001毫米粗糙度变化的本领。他发现,每次细微调整参数,切削面的颜色和亮度都有变化,产生的火花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为了找出最优的加工方式,他一次调整0.001毫米,用眼睛看变化,记录下来,再调整。经过成百上千次试加工,他将遇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了数万字的笔记,整理出加工心得。

当时洪家光已是粗加工领域的技术能手,获得“辽宁工匠”的荣誉。得知精密磨削技术面临技术瓶颈,他主动申请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有人好心劝他:“你干好自己的活儿就行了,搞什么发明创造、技术研发,失败了咋收场?”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搞研发需要空气动力学、力学、化学等方面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不是光靠苦练就能迅速掌握的,但洪家光不服气,他一本书一本书地啃,不懂就向专家请教。几年间,经过1500多次尝试,洪家光团队最终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研发出一套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以后的数控化制造和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洪家光凭借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颁奖时,洪家光特别激动,有一位院士问他:“你是做什么的?”洪家光说:“我是一线工人。”那位德高望重的院士非常惊讶:“得科技进步奖的都是专家、学者和院士,产业工人是凤毛麟角!”

洪家光利用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大胆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使超厚滚轮精度超过西方国家,滚轮使用寿命提升两倍。成果应用后,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质量、加工合格率大幅度提升,为我国新型战机、大飞机上天提供了技术支撑。杨凤田院士、闻邦椿院士对洪家光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他也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打磨匠”!

2018年4月28日,洪家光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站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他还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年来,洪家光完成1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技术难题,经他之手打造的数千件产品无一瑕疵,他成为打磨飞机“心脏”的大国工匠、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说:“每一个航空发动机零件都像一件需要认真雕琢的艺术品。”洪家光还编写了《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技能操作书,录制了视频教材《车工技能操作绝技绝活》。

2019年,有欧洲企业向洪家光抛出橄榄枝,开出月薪90万元的诱人待遇,被他拒绝了。在跟年轻人谈到职业选择的问题时,洪家光微笑着说:“不要看低每一个职业,任何职业只要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都能让你找到心中的钻石!”

猜你喜欢
洪家滚轮航空
洪家滩游记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滚轮滑雪运动多元价值与推广策略研究
1+1=150
滚轮移动式铸铁机改滚轮固定式铸铁机设计改造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光电传感器的新功能拓展——滚轮式光电测距原理演示仪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富有西方建筑魅力的济南洪家楼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