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民居危房加固改造技术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9-08-13 16:38卢豫丞
锦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危房改造实践

卢豫丞

摘 要:现存的传统村落中,大部分传统民居呈现危房的状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广西钟山县荷塘村的危房改造案例,分析探索村庄危房改造技术手段和方法共勉。

关键词:传统民居;危房改造;实践

1 荷塘村传统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

荷塘村为多民族混居之地,至今保存100多座古民居,多为徽派建筑风格与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特色古建筑。当地古建筑采用了徽派建筑经典元素,如山墙、中堂、屋顶、门窗等。設立中堂,中堂前为前庭,前庭采用天井形式,注重采光效果,通过中堂的旁门可进入后庭,建筑墙体均设置马头墙,在高密度的古建筑群中,能很好地起到防火作用。在荷塘村,不论是传统古民居还是公共建筑,烙上了浓郁的民族印记。

荷塘的古民居大多属于天井式合院建筑:前堂后寝、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严谨规范,外部有高高的封闭围墙。基本上是二进式或三进式的院落,进大门是前庭小厅,进去是天井,天井两旁设有厨房或蓄存杂物房。再进去是正厅,正厅两旁有主房和客房,天井大都有8平方米左右,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

民居多使用硬山搁檩承重结构形式,这种做法是将民居各开间横向承重墙的上部按屋顶要求的坡度砌筑成三角形阶梯状,在横墙上搭木质檩条,然后铺放椽皮,再铺瓦。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经过大自然和时间的洗刷,留存的古建筑,除了建筑结构破损,还出现了部分墙体、屋顶倒塌的现象,亟待修缮。

2 荷塘村传统民居的改造技术

荷塘村内的传统民居经过百年风霜,整体房屋结构和内部格局已经不满足当今人们的居住需要,为了重新焕发传统民居的人文魅力及价值,有效保护传统民居,本次项目中选取了村内一处具体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安全和舒适化修缮改造。改造分为功能性优化和结构性加固两个部分。

2.1功能性优化设计

原有民居建筑的功能:一层建筑中只有两间卧室,且采光性较差,厕所设置在天井周围,与卧室的连接性较差。二层建筑主要为杂物间,面积较为浪费,且与一层只有一根木柱作为攀爬的交通联系,这种攀爬方式虽是荷塘村传统民居的主要垂直联系,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秉承对原有建筑功能最大程度保留,增加其可用面积的原则,我们在平面功能布局上做了调整和优化:一层,保留原有的中堂和右开间卧室,将左开间改造成一个带落地玻璃窗的楼梯间,弥补了民居内采光和垂直交通联系,一层原有的两个厨房保留一个,另一个改为开放性公共空间。二层:将三间杂物房改成两间卧室。一层厨房坡屋顶改成平屋顶,获得两个阳光露台,也给传统民居注入新的元素。原有的木窗、木门重新打磨修整涂上防腐漆。檐口和马头墙的装饰重新上白漆,恢复原有的风貌。房间的墙体涂白,促进光线的折射,起到增亮房间的作用。

厨房和厕所是重点改造部分。现状的厨房是典型的传统厨房,原为两个烧柴的灶台。根据“美丽广西·宜居乡村”的相关要求,以建设干净整洁卫生、满足基本功能、管线安装规范、烟气排放良好的清洁厨房为目标,以“五改”(改灶、改台、改柜、该管、改水)为主要内容,提高厨房的整体卫生整洁程度。古时候由于生活习惯和风水讲究,厕所一般是放在住所之外,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居住条件,将露天的茅房移至室内。处理方式以三格化粪池为主体,实施无害化厕所改造。

2.2结构性加固设计

本民居建筑在结构上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墙体残破、木梁柱有破损现状、屋面坍塌。

为了不改变建筑的外立面原有的特征和基本材料,凡可见部分均应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严格按照其原始状态,做到修旧如故。墙面和屋面破损的部分使用原有的砖块和小青瓦。

对于原有构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调整结构,包括增添、更换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况。原有的木梁木柱经过工匠的重新打磨和上漆,延续了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也保留了传统民居室内原有的风貌。但由于木梁柱的承重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改造后建筑的需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入了钢结构作为承重受力补充。在建筑平面上,每个开间的四角上都布置上100×100厚3mm的Q235B方形钢柱,相对应的,使用同样材质尺寸的钢梁与四角钢柱形成稳定的钢架。为了支撑二层新增加的阳光平台,在一层天井周围也增加了四个钢柱。

由于屋顶的损坏程度大,对其加固也更为严格。原有的屋架用木结构支撑,在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品桁架,分担屋面荷载。在桁架上使用80×40厚3的Q235B方形屋面檩条。在其上再通过防水层的铺设,增加了屋面整体的牢固和耐久性。

3 环境改造

荷塘村环境现在为:杂草丛生、随意堆砌杂物;道路界限不明确,破损露出了泥土;公共空间杂乱,功能没有发挥;村子内排水采用的是传统的明沟。

为了保护原有的村域风貌,我们针对主要节点做了环境整治和道路修缮。村入口部分:围绕空地及原有的几颗古树,清理整治,结合地形,把坡地分成高低错落的几个平面,与古树形成丰富的休憩空间。划分好每户房前屋后的空间界限,利用石材、木材等进行空间半围合处理,形成有序的空间分隔。

村内的巷道多以卵石、拳石作为铺装,保留现状巷道的材质肌理,利用传统铺设手法还原了巷道的功能,强化了道路的承载力。沿路铺设排水管道,改变了传统的明沟排污方式,改善美化了村内的环境。

4 改造实效

经过几个月的施工改造,荷塘村的典型民居和主要环境节点改造已颇见成效。

进入村口拾级而上的休憩平台,道路经过重新铺设变得平整干净,道路两边是用竹子做成的小篱笆所围合的的小菜园,在保留村子里居民的生活习惯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村落面貌。

改造加固后的民居,既满足现代人们居住需求,同时实现了历史延续和传承。

5 结束语

传统村落的遗存,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对荷塘村传统民居的改造过程中,我们看到村子里遗留下来的历史印记在改造后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后世的责任。科学的规划结合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改造实施技术路径,进行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是传统居民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

[2]广西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广西篇)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危房改造实践
某些小官大贪
吉林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召开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365户农民顺利拿到危房改造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