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艳
摘 要: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弊端表现在给青少年带来了错误的引导,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但是网络化的大环境有利于唤醒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指导的核心,但是青少年的品质却被忽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更加倾向于引导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从发挥网络的作用及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质等多个角度入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对青少年道德建设及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利他行为
积极心理学从属于当代心理学,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流派,短时间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好评。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均大幅提升,伴随网络信息技术而来的利他行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给予青少年积极正面的引导,带有心理学的影子,更是体现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特色。因此,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不同,更加倾向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生活细节当中给予青少年适当的引导。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利用积极心理学,培养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与青少年一起解决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与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网络利他行为具备主动性的特征,积极心理学与这一特性相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起到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类美德的重要作用,此外,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生活中的道德认同感,力量及幸福感等,这些内容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均属于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不同,不会将重点过多的放置于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1]。因此,网络利他行为从属于积极心理学。虽然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学当中积极的因素,但并不代表完全否认心理学当中的病态因素和障碍等,主张人们将目光更多的投放在美好的事物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大致分为积极人格及积极的社会制度等几个方面,还有最为重要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伴随而来的网络问题及安全隐患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道德等。如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网络弊端的严重性,不断加大研究力度,而网络利他行为的出现,给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网络利他行为的地位不断提升。总得来说,网络作为重要的载体,引发了网络利他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网络利他行为完全属于自愿行为,是行为主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单个人或是群体,网络利他行为都可起到积极作用,为社会、个人及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在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损失,但这种物质上的损失会给个体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
(一)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网络利他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可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从属于积极心理学。道德品质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其中涉及到人的善恶,还会涉及到原则规范和待人接物的做法等。另外,个人的思想行为也会在道德原则当中体现出来。道德品质及道德原则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突出表现为道德情感、意志及价值观。除传统习俗和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外,道德品质还会受到社会舆论及道德信仰的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道德品质的影响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每个人看待道德观念时,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理解与认知就是指道德认知。除此之外,道德认知也是看待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时产生的理解与感悟。要想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应善于利用网络利他行为,使青少年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形成责任感。受到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青少年开始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认同自己的行为,从思想观念方面入手,提升道德认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道德体系与品格,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主动提升道德素养,这不仅对青少年个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对群体及社会也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在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下,青少年逐步提升了自身的沟通与交际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善于利用道德素养约束并提升自我,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
2、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与道德相关的手段达成相应的道德义务,因此,道德艺术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为了达成预定的道德目标,需要树立自信心,保持坚定的意志与态度。道德意志与成功几率之间为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伴随着道德意志的提升,成功的几率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可突出表现为帮助他人[2]。尤其是自身利益與集体利益冲突时,青少年愿意放下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让路,这是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抑制的直观体现。
(二)利用情感认知鼓励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
不同的人在看待网络利他行为时,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各界学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有可能发生网络利他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中的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发生场景有所差异,但是对个体和对群体做出的贡献是一定的,与人们的价值观相符。还有学者认为,网络化的环境下,个人才有可能出现网络利他行为,但是在进行网络利他行为的同时,个体会面临一定的损失,有可能是经济损失,也有可能是物质损失。物质损失主要体现在个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也有可能是虚拟的货币和其他资源。网络利他行为并不是已取得回报为前提的,但是在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受到鼓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從某种角度来说,在引导青少年的情感认知方面,网络利他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感之间密切相关,为道德情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情感体验是在道德行为中产生,可能是评价他人,也可能是对自己进行评价。正面情感及负面情绪是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利他行为行进的过程中,青少年主要会收到以上两种情感体验。正面情感主要包括帮助他人后青少年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另外,帮助他人的同时,青少年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价值,并意识到负面行为的恶劣性。进行利他行为时,青少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从而产生了正面的体验与情绪,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重要性。因此,可从情感认知角度着手,鼓励青少年进行网络利他行为,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体现。
(三)激发网络利他行为的潜在价值与引导作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从三个角度分析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求助者、环境、还有助人者,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求助者,然后是环境与助人者围绕求助者发生的利他行为。助人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密切相关,除助人动机外,助人能力也可表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想顺利完成利他行为,需要得到助人动机及助人能力的支持,这也是实现网络利他行为的基础。助人者带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具备网络经验极其丰富,进而满足求助者的需求,并在相应的环境因素中完成利他行为。青少年作为网络环境的主体,其社会责任感更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强化,此外,求助者与助人者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相似性越大,利他行为越容易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网络利他行为的潜在价值,利用其作用给予青少年适当的引导[3]。
文章基于心理学视角,对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网络利他行为的作用,不仅可以唤醒青少年的本源道德观,还可提升其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另外,在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下,青少年能形成积极型的人格,并在心里学的范畴之内,形成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为此,人们不断提高对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及心理学的重视,希望利用网络利他行为,为青少年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免青少年形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阻碍,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网络利他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给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冯玉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汉文版),2016,25(4):89-92.
[2]曹鑫茹,郭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环境美德伦理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22-25.
[3]马静.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时效性探究——以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为例[J].高教学刊,2018,No.89(1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