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在传统教育中,死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汇,人们总是很忌讳谈论死亡,并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活着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對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少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更多是恐惧心态下的“谈死色变”,自然就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去体验死亡的感觉,也就不会基于死亡而对生命与生存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只有直面死亡才会对生充满渴望,对“活着”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灾难的考验,事故的磨炼,从生死关口走了一遭的人,对待死亡更加坦然淡定,对活着的机会则无比珍惜,不虚度每一刻光阴,不挥霍每一点时间,善待自己,活在当下。
向生而死,这既是一种辩证方法,更是一种价值认知。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死亡的意义其实就是生的价值,对死亡的理解有多深刻,对生的定位才有多精准。反过来讲,对死亡心存恐惧、无知、惊慌,就无法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大彻大悟,珍惜当下而非任意挥霍,也因为心存敬畏,所以才能驱使自己不断向前。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并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死亡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展多年并日渐成熟,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命观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自杀率越来越少,罹患抑郁等疾病群体的比例在减少。国内在这一方面却处于空白,并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和人生意义的效果,一些人无视生命意义和价值,既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善待和呵护他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视频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死亡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生命教育已实施多年,死亡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模式创新,除了一些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外,诸如躺在棺材内体验死亡,或者接受死亡模拟试验,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也方兴未艾。
不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显然远远不够,受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影响,死亡教育不仅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娃娃抓起,还应当从提高全民的生命意识出发,将死亡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以贯之,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善待生命,书写美丽人生。
(摘自“东方网”2019年4月11日)
青年观点
★贾合祥:生命是奇迹,死也是一次奇迹再造。人是宇宙万物之一,生死乃自然规律,死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生死观,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胡建兵:参加活动躺进棺里的人真能感受到死亡吗,殡仪馆搞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已。这样的“行为艺术”有违公序良俗,挑战公众的审美底线和社会道德的底线。
★许朝军:“死亡教育”正当其时,它能引导受教育对象正确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珍爱人生。现实中屡屡上演的自杀悲剧和致命惨剧,背后无不渗透出对死亡和生命的轻薄和儿戏,更暴露出“死亡教育”的缺失和短板。
★杨玉龙: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死亡教育不仅要走进家庭,尤为重要的是,要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教育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