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著《胡若望的疑问》

2019-08-13 06:53刘润元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摘  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一直致力于中国学的研究,他的历史写作,善于从底层人物着手,展现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胡若望的疑问》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叙事,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十七、十八世纪东西方的社会面貌、传教士在中国的生存现状以及西方基督教宗教内部结构与纠葛等历史知识。

关键词: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历史研究

作者简介:刘润元(1994.4-),男,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胡若望的疑问》全书共十一章和一篇序言,另有译者前言和作者小传以及资料展示一篇。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史景迁的其他作品一样,《胡若望的疑问》也是在讲故事:传教士傅圣泽雇佣中国基督教徒胡若望为自己助手,帮助自己誊抄著作与练习中文;就在一路带胡若望从广州到法国的海路上,胡若望罢工并逐渐情绪失控,到了巴黎之后情况仍没好转,遂傅圣泽把他关入神经病院,并不再管他。两年半之后,当教会使者询问胡本人是否有疑问的时候,胡若望的疑问是:“为何囚禁我?”[1]

在史景迁的笔下,这段发生在1721-1725年间的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故事被写得篇幅简短却内容丰富。首先开篇以“疑问”作为第一章节,交代了胡若望的疑问到底是什么,从第二章开始便将故事娓娓道来;胡若望与傅圣泽两人的组合在史的笔下多少有些勉为其难的意味,傅圣澤一直想要带一个像樊守义[2]一样的中国助理,但是迫于教会内部上司的禁令和当时清政府的法律,一直无果。而作为广州教廷传信部守门人的胡若望,在看到频繁出入圣部的傅的身影,又打探到傅眉头紧锁的原因时,向圣部负责人佩洛尼毛遂自荐,而傅“对胡能在此紧要关头适巧的出现太喜出望外,以至未能针对胡的读写能力作全面测验。”[3]通过史如此叙述,或许也预示了下文二人的矛盾与胡最终的悲惨结局。

航行开始后所发生的一切都生动地展现了本书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随着史景迁的叙述,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从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到传统文化理念再到宗教仪式与理解的中西方异质文化的碰撞。在雷诺军需官的府上,他无法适应房间摆设与床铺,便自己用草席临时搭建了床铺,并且拒绝与雷诺的管家(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一同就餐;在巴黎,胡与傅谒见教廷大使梅赛时,胡以自己认为尊贵方式重新摆弄了大使和傅的扶椅,并自己自行站立在房间的另一端。尽管傅圣泽向梅赛大使解释了胡行为的善意与尊重以及仪式性意义,但是仍旧惹恼了大使;同样是在巴黎,因为其不满法国教堂里有太多妇女[4],或者说胡难以习惯并且顺从法国的风俗,而自己秘密制作鼓和写着“男女分别”的旗子“在下一个圣徒日,胡从自己房内带走旗子和鼓。他边高挥着旗子,边敲着鼓,从修道总院往临近的圣保罗教区教堂行进。”[5] “而胡就在教堂的大门前开始传道。他用中文传道,并以简单的启示挥舞他的小旗来强调其论点。”[6]这样的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胡的习惯,后来这一行为还是被傅氏制止。

史景迁的叙述鲜活至极,曾有学者评论道: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刨根寻底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笔、流畅的文风、机智的幽默、出色的叙事,把中国和中西交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人们娓娓道来。[7]想来史景迁的治学风格与其学术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先后跟随费正清得意门生芮玛丽以及国际著名中国史专家房兆楹学习,在房兆楹指导下,史景迁写成了其博士论文《曹寅与康熙》,他的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可,获得了拍特尔(John Addison Porter)论文奖。而后,史景迁留任耶鲁历史系,潜心研究并著作颇丰、获奖无数。

史景迁主要作品有:《曹寅和康熙皇帝》、《改变中国:在华西方顾问,1620一1960》、《中国皇帝:康熙的自画像》、《王妇之死》、《天安门:中国人和他们的革命,1895一1980》、《利玛窦的记忆之宫》、《胡若望的疑问》、《近代中国求索录》、《中国反思:历史与文化论文集》、《上帝的中国儿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中国世纪:近百年图史》、《可汗的大陆:西方心目中的中国》、《毛泽东》、《文字叛逆》等[8]。从史景迁的著作名称中也初步看出其对于中国史研究的领域与方向,不仅仅是对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还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研究。就像本书《胡若望的疑问》,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历史人物,这个人甚至连生卒年月都不能详细查到,也并没有在各类历史事件中充任重要角色。但是,就是对于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探索、研究以及著书立说,却使得专家学者与读者竞相阅读、深受启发。史景迁绝佳的叙事将读者带入几百年前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仿佛一切就在读者眼前发生:喧闹的街道、来往的人群、疯疯癫癫的胡若望后面跟随着一个大胡子的传教士,读者一同与他二人踏上这段旅程。

史景迁作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其叙事手法和文笔一直为人称道。虽然在国内外史学界对史景迁的历史研究莫衷一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史景迁一直致力于将历史研究“平民化”,将其带出象牙塔,让更多的非专业的人们看到、了解历史。正如马敏教授在《耶鲁怪杰史景迁》中所评价的那样,这“体现了一部分历史学家对历史知识传播的关心和重视。这些历史学家旨在通过重建大众史学,使历史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焕发活力和青春,重新赢得社会的重视和普通民众的关心和喜爱。”[9]

史景迁的成功也向历史研究者展现了不同以往的学术研究方式,为历史研究者进行专业研究与学术成果科研时提供启发与思考。

注释:

[1][美]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黄秀吟、林芳梧译.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第2页。

[2]樊守义(1682年—1735年)清康熙帝使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于山西省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为澄清中国礼仪之争,命樊守义随同法国传教士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樊守义随同艾若瑟,从澳门启航,经婆罗洲、马六甲、苏门答腊,入大洋,航行三四月抵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获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召见。详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樊守义/6529511?fr=aladdin

[3][美]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黄秀吟、林芳梧译.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4]“为了遵从中国的习俗,在广州的耶稣会并不允许妇女上教堂做礼拜;中国人甚至也不准许妇女公开在街上散步。” [美]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黄秀吟、林芳梧译.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5][美]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黄秀吟、林芳梧译.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6]同上

[7]陈意新:《史景迁著<文字叛逆>》,《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8]卢汉超:《史景迁谈史》,《史林》,2005年,第2期。

[9]《耶鲁怪杰史景迁》,《读书》,199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美]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黄秀吟、林芳梧译.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2]陈意新:《史景迁著<文字叛逆>》,《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卢汉超:《史景迁谈史》,《史林》,2005年,第2期。

[4]马敏:《耶鲁怪杰史景迁》,《读书》,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