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与云南的绿水青山

2019-08-13 06:53王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杨慎绿水青山云南

摘  要:云南位于中国最西南方,古为蛮夷之地,是流放之地的首选。但在这片土地上,却有着中国最为绮丽的绿水青山。明朝一代才子杨慎惨遭贬谪,流放至此。他凭借自己的广博学识点亮云南的绿水青山,一改云南落后面貌,带动云南文化发展,促进中原文化和云南文化的融合。文章以杨慎贬谪时间为线索,结合王文才先生选注的《杨慎诗选》,对杨慎描写云南绿水青山的诗歌加以分析,发现杨慎在云南的绿水青山中所创造的文学文化价值。

关键词:杨慎;云南;绿水青山;文学文化

作者简介:王蕊,女,河南省郸城县人,郑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3

一、绿水青山与人生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以山水比喻智者、仁者;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将水与最善之人之品格相提,认为最善之人,品格如水,足以可见老子对水的欣赏赞美之情。庄子更是在山水之中实现对生命的体悟和哲学的思辨,将山水之美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些先哲圣人都把山水提升到一个崇高的位置。

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1]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2]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多在绿水青山中,寻觅诗歌意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咏怀,山水藉诗歌而名扬天下,诗歌亦凭山水而永久流传。山水之道包蕴天地之情,故而古今圣贤皆在山水之中求索人生真理。《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感鲁山之小,登泰山而觉天下之小。”[3]孟子借登山一事启迪世人要立足高远,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以超然之心看待世间纷扰。《孟子·告子上》言:“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孟子又把水流与人性相联系,在“水之就下乃水之性”中感悟到“人之为善亦其性也”的至真之道。庄子本人完全醉心山水之间,不仅于山林之中领悟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哲学思想,更由衷的赞美山水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5]可以说,没有庄子,就不会有中国山水艺术的美丽篇章。庄子在纵情山水中深度拓展了山水的审美空间,形成一套自己的逍遥思想,成为引领山水艺术发展的精神动力。[6]

二、杨慎与云南青山绿水的“邂逅”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它东与贵州、广西为邻,西与缅甸接壤,南和老挝、越南毗鄰,北与四川相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古属南蛮之地,朝廷被贬之人常被流放至此。明朝第一才子杨慎自壮年三十七岁至终年七十二岁一直被贬戍于此处,所以云南完全称得上是杨慎的第二故乡,自此杨慎和云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他既没有生子立嗣,也没有同父兄弟,所以堂弟朱厚熜以外藩亲王身份继承帝位,封号嘉靖。按照惯例,嘉靖帝应称伯父为父亲,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称作叔父,但嘉靖帝为巩固皇位,企图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这一想法遭到群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嘉靖帝如此作为有违祖制,离经叛道,时任首辅的杨慎父亲杨廷和在百般劝告无果后,心灰意冷,告老还乡。嘉靖帝如愿以偿正式下诏称生父兴献帝为“恭穆皇帝”,并去掉“本生”二字,但这一事情并未结束。刚正不阿的杨慎两次上疏皇帝重议大礼,率领两百多位大臣集体跪伏左顺门,乞求以哭声唤醒皇帝。杨慎公然挑战皇权的行为,极大触怒了龙威,嘉靖帝当场杖毙16人,并将在场人员全部打进大牢。加上嘉靖帝对杨慎父亲的怨愤,杨慎再次被杖,几乎奄奄一息,并被判“永远充军永昌卫”。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的才子境遇从此巨变,由身居显位到被贬边陲荒地,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的赦免,至死也没能名正言顺地回到故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嘉靖帝的贬谪,才使得杨慎与七彩云南邂逅。

三、杨慎与云南绿水青山的“烛照”

(一)杨慎对云南绿水青山的点亮

杨慎自嘉靖三年被贬,至三十八年卒于永昌,终身谪戍永昌,致死也没能回归故里。明世宗对杨慎可谓是恨之入骨,他时时关注着杨慎的举动,经常问“杨慎云何?”总想置之死地而后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杨慎却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和高洁的品格在云南受到各界人士的仰慕和爱戴。各地争先恐后的邀约杨慎授学讲习,在杨慎的熏陶和培养下,云南地区形成了读书做学的良好氛围,出现许多文人才子,其中尤以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吴懋为代表的“杨门七子”最为著名。升庵激动的称:“七子文藻皆在滇南,一时盛事。”[7]他们在云南各地奔走旅途,尽览西南地区的绮丽风光,深入民众生活,感受自然民俗风情,为诗歌创作增添新鲜血液,为诗史填补缺页。

嘉靖四年(1525年)春杨慎抱疾赴永昌,移居安宁。在永昌(今保山)城北二十五里的云岩山有一尊卧佛,长三丈,重十吨。初受贬谪的杨慎来到此处,触景生情,在卧佛旁题诗曰:“金仙疲津梁,云卧恣天行。菩萨叹退位,未尽区中情。二谛凭谁解,松风与水声。”(《卧佛》)杨慎万里遣戍,疲于道途。他以卧佛喻己,自嘲如卧佛“退位”,认为当政者多属庸人俗子,于治国之道,了无所知,自己唯静任世变,从自然常理中,顿悟“真俗二谛”。

大理风光好,洱海苍山秀。嘉靖六年(1527年)中秋后三日,慎游大理至弥渡。嘉靖七年(1528年)杨慎始寓居大理,以后也经常来此。面对此山此海,杨慎也不禁感叹:“月出五天空,苍山玉镜中。琴歌来走马,笛唱引飞鸿。宛在星河上,飘然欲御风。”(《月夕》)苍山临洱海,宛如在镜中;海面歌游行,宛在星河上,杨慎此诗淋漓道尽苍山洱海月明云净、山翠水清之景。香波水暖,踏歌行舟,杨慎徜徉于滇山滇水中,不禁歌咏:“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滇海曲》)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可以透过杨慎的《滇海曲》,一感云南的温暖与美好。

嘉靖九年(1530年),慎重游大理,与李元阳同游点苍山,寓感通寺,[8]题《感通寺》:“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表现出感通寺的幽丽景致和显赫名声。直到现在,感通寺也一直是游客必去之地,人称感通寺“苍洱驰名第一山”。

嘉靖十一年(1532年),杨慎以杜甫组诗《秋兴》为范,感事咏怀,作有组诗《春兴》五首。《春兴·其一》云:“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诗人久废边地,登遥岑楼以消愁。诗歌前半部分由衷赞叹边陲美景,后半部分又自慨边患严重而自己名为戍卒,却不得随军远征,不能为国杨威,铸就一番功绩,内心深处不禁有一种报国无门之苦感。《春兴·其二》:“诸葛提兵大渡津,河流禹凿迥如新;彩云城郭那无迹,黑水波涛亦有神。”又展现出边地山川的灵奇。“彩云城郭”指大理府赵州白崖城;“黑水波涛”兼指澜沧江。因有这些山川的显灵助攻,诸葛亮得以统一南中,边地永得生息。

杨慎是一位善于欣赏的人,他不仅看到了云南的苍山和洱海,乃至那里的一花一木在杨慎眼中也是极具美感的。例如他的《垂柳篇》:“金明绿暗留烟雾,旧燕新莺换朝暮;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此篇虽句句名柳,却是处处说人,于咏物赋形中,一种今昔异境、物是人非的沉沦之感油然而生。这首诗是嘉靖七年(1526年)杨慎由安宁前往大理途中所作,也是杨慎的传世名作。嘉靖十年(1531年)杨慎偕同李元阳一起至石宝山游玩,途径兴教寺,杨慎见寺中海棠花开,古艳照人,故题《兴教寺海棠》一首:“两数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繁花虽盛,却深处寺中,正如此刻的自己,虽一身才学,却身居异域,空有满腔热忱,但无人赏识。杨慎以咏花寄托身世,悲慨苦闷忧伤之情。

(二)云南绿水青山对杨慎的烛亮

杨慎7岁能背唐诗;11岁时,已能独立创作近体诗,有“一盏孤灯照玉堂”之句;14岁时又因一首《黄叶诗》,与年已五十多岁的李东阳成为好友,在其门下学习。18岁时,著名学者崔铣更是将其视为生平知己。24岁时,中头名状元,授翰林修撰。杨慎真可谓是一代雄才,知识渊博,学识宽广。如若政途顺利,杨慎定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代名臣,但命运弄人,偏偏使其踏上一条贬谪之路。正值当年的杨慎因大礼议一事而惨遭贬戍,意欲一展宏图却报国无门,黑暗的现实给杨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遍体鳞伤的杨慎只身来到云南,但云南地区各族人民的爱戴和绮丽的风光与边塞风物却给了杨慎再生的机会。

在贬戍云南的近四十年时间里,杨慎游玩讲学,授业传道,足迹遍布各地。 例如在昆明,杨慎居住在乡人诚心建筑的碧鸡精舍讲学答疑,传授新知,帮助百姓。碧鸡精舍旧址现已建成升庵祠,用以纪念杨慎的丰功伟绩。在开远,王廷表父亲特意拓地建状元馆,热情欢迎杨慎在家读书授课。在安宁,杨慎居遥岑楼、升庵书院等各所传道授业解惑,此举广受欢迎,以至于在百姓中出现“得其片纸,藏为至宝”的情况。在大理,杨慎居写韵楼为少数民族子弟正音教字,著书授徒,问学者络绎不绝。

虽然朝廷不给杨慎机会,但云南各族百姓却极为认可杨慎,他们视杨慎为全才,尊杨慎为老师,事实也正是如此。云南的大好河山和边地人民的热情消解了杨慎的孤苦与愤激,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杨慎感受自然的神奇,参透人生的真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临江仙》传唱大江南北,永久不衰。

四、杨慎在云南绿水青山中创造的文学文化价值

《文心雕龙·物色》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9]刘勰认为山川景物是诗文创作的重要来源,作者之所以能吟诗作赋,就是因为得到了自然万物的帮助,也即“江山之助”。在刘勰之前,陆机、萧纲、萧统、萧子显等都探讨过山水景物与诗文创作的关系,他们认为自然万物是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皆在山水景物中思索真理,进而产生创作动力。作者以情观物,寄意无穷,又因“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0]一年四季,物各不同,故情亦迥异。杨慎被贬云南,备感苦闷,但云南的奇山秀水却让他重新打开希望之门,在云南他遍览群山,游历万水,访尽古刹。在这一片绮丽风光中,杨慎与各方人士交游往来,读书讲学,传业授道,也为云南创造了极大的文学文化价值。

在人才培养方面,杨慎积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传播儒家道德,鼓励参加科考。学人李一氓在《一氓题跋》中说:“杨升庵谪滇南以后,以其状元名声,提倡风雅,对明代云南地方文学活动,影响甚大。”[11]杨慎在云南各地游览讲学,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他们摩肩接踵求学于慎。杨慎也凭借自身学识,努力教授学子,故而在他周围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凝聚了一批文人团体。他们相互学习,奋发进取、著书立说,至明末一改云南缺书少书之面貌,著书者达159余人,著述达260多种。[12]在杨慎游历云南时,他还发现这里的人们在读书识字时常常读错音韵,而语音的准确对于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杨慎倾其所识,教百姓识字读音,著有《古音略》、《古音余》、《奇字韵》、《古文韵语》等书,在语言学方面给予边地人民极大帮助。杨慎的教育教学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边陲地区的文风,带动了云南地区的文学发展,促进中原文化和云南文化的融合。

杨慎以自己的优秀才学广泛记录了云南的绿水青山、寺观庙宇、亭台楼阁等,留下诸多佳作,至今广为流传。这些名胜古迹在杨慎笔下也变得愈发可爱,愈加动人,勾起无限遐想,激发游览动力,为云南旅游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现在,杨慎故居及其相关地点和文物等,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子杨慎点亮了云南的绿水青山,云南的绿水青山成就了才子杨慎。

注释: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

[2]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4.

[3]白平注译.孟子详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361.

[4]白平注译.孟子详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87.

[5]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 中华书局.2011:408.

[6]蒋伟.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

[7]高小慧.杨慎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7.

[8]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89.

[9]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4.

[10]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519.

[11]李一氓.一氓题跋[M].北京:三联书店,1981:153.

[12]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下)[J].天中学刊,2006,21(3):104.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白平注译.孟子详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蒋伟.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

[6]高小慧.杨慎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简绍芳,李调元校.升庵先生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李一氓.一氓题跋[M].北京:三联书店,1981.

[10]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下)[J].天中学刊,2006,21(3).

[11]王文才注.杨慎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2]流云.云南人慕才筑楼 杨状元谪途育人——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之历史勾沉[J].创造,2003,(2).

[13]李朝正.杨慎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情结[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

[14]余嘉华.杨慎描绘云南的诗歌[J].学术探索,1996,(3).

猜你喜欢
杨慎绿水青山云南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绿水青山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