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几年前,我在韩国做调研时关注过垃圾处理的问题,访问了当地几家“垃圾处理厂”,看到“垃圾处理”不是一个敏感词,与居民友好相处。
人们最恐惧的是垃圾焚烧后从烟囱里排出的废气,比如麻浦企业,就在显眼的位置设立了垃圾处理的模拟装置,电子显示牌实时显示烟囱里所排出废气的各种数据信息,对比着国际规定的标准。我们参观时看到,好几项有害物质的合量都为零,其他也都远远低于国际限定的标准。麻浦整个垃圾处理的过程完全对市民开放,当初设计时,就给市民参观留下了位置,使市民成为监管的主体,公众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垃圾从分类、焚烧到发电的整个流程,清晰直观地看到垃圾变成电、铺路砖。麻浦資源回收中心还建了一个公共教育中心,教市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设施和理论不比发达国家差,需要的是在透明的决策中与民众更多的沟通与协商。强制垃圾分类的全民普法与教育,这种短时间的阵痛,也许是在垃圾处理上解决邻避效应问题的一个契机,自己生产的垃圾总得自己处理,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提炼出了垃圾的资源价值,为一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合理化处置”准备好了条件,最终把垃圾处理掉,一个城市还有很多事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