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段子横飞,垃圾分类考验上海人

2019-08-13 03:00张丰
南都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段子垃圾桶分类

张丰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各大城市都将开展一场垃圾分类运动。上海是这场运动的桥头堡,作为中国城市管理最好的城市,上海能否真正在垃圾分类上取得进展,也决定了这一次能否在全国有效推广。

这段时间,“垃圾”已成为上海人的口头禅,产生了很多让人发笑的段子。最经典的是这样的:早上去倒垃圾的时候,最怕阿姨问这一句:你是什么垃圾?

还有那个经典的教育难题,小朋友经常问父母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父母往往会回答:“垃圾桶里捡来的”。过去,小朋友听到后可能会难过,未来则有可能接上一句:“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一个未验证的横幅上则是这样的内容:“未按时间地点乱扔垃圾,你就是人群中的垃圾。”这个横幅暗示出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之后可能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这些段子的流行,其实表明了上海人对这次垃圾分类的重视。在不少小区的业主群里,垃圾分类也成为争论的热门话题。不管将来成效如何,这一次最起码在舆论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至少是拥有房产的中等收入人群,大多都意识到这场行动一定和自己相关。

中国城市经过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发展,确实到了要解决垃圾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反感垃圾,但是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能否推行,仍有犹豫。2018年7月公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垃圾分类”处理这一栏非常刺眼,它比上一年下跌了9.4%。

意味深长的是,就在2017年,北京刚刚开启了新一轮“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五花八门的试点措施在各条胡同和街道里轮番上演。这个调查表明,如果方法不当,“垃圾分类”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垃圾问题。

中国人到了日本,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日本街头看不到垃圾桶,自己产生的垃圾要带回家,进行分类,然后再被运走,据说很多日本家庭的墙上,都贴着垃圾运输车到来的时间。厚厚的垃圾分类指南,成为每个日本人都必须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

我有一个朋友居住在大阪,她到京都去学习茶道。大家品尝点心,也吃点花生。等学习结束,她会用纸把垃圾包起来收好带回自己在大阪的家,这种行为,已经内化为大多數人的习惯。

这很让人羡慕。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日本人也不是一个月甚至一年就能达到如今的水平。日本的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那时候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战后长时段的经济增长。城市高度繁荣,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垃圾。日本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垃圾问题,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才达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

说到底,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居民的事,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产业链”。垃圾分类之后,还要进行运输和专门的处理。《人行道王国》一书写那些纽约第六大道上摆摊的人,他们所卖的杂志大部分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从垃圾桶找出来,这也得益于有效的垃圾分类。

最终,在社会层面,垃圾分类需要一个成熟的分工和处理体系;而在人的层面,则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成熟社会”,一个国家在经济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面临这个问题。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当下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很像,崛起了一个以拥有房屋为标志的城市中产阶层,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开始想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这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善(从肥胖转向节制),也包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文明的水准)。

这样对比,并不是要暗示中国解决垃圾分类还需要40年时间。中国的优势在于,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要比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更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可以用到垃圾处理上,获得更佳的方案。疑问在于,中国人需要多久才能养成一个“成熟社会”的好习惯,不再专注于“膨胀”,而是专注改善自己的生活细节。

这需要各方面的耐心。人们最担心的,并不是接下来可能到来的严厉处罚,而是像过去一样,这一次又是“一阵风”刮过,那只会留下新的垃圾。

猜你喜欢
段子垃圾桶分类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家中段子手(二)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段子手”老李
说说分类那些事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