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猛
近日,关于外国人在华超国民待遇的事在网络上吵得沸反盈天,尤其是某地留学生推搡警察及某知名高校为留学生配“学伴”的事件更是引爆舆论,对“洋奴”的声讨甚至是谩骂不绝于耳。舆论的沸腾让国内教育领域对于海外留学生特殊优待政策成为众矢之的,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与点评。实际上,对海外留学生的优待既不能彰显大国胸怀和大国气度,也不能换来国际上的感激和认同,那么为何中国高校还如此不遗余力甚至不顾廉耻地“跪舔”洋学生呢?笔者以为,这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或者民族自卑,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驱动。
国内大学之所以热衷于招收留学生,并不惜重金为其提供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可能与世界知名大学排名有关。以世界上比较权威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为例,这个排行榜中有个指标是国际视野,占比达到7.5%,而这个国际视野下又分为3个小指标,其中之一便是国际学生比例,占比达2.5%。也就是说,泰晤士大学排行榜总分100分,2.5分都是靠留学生比例来支撑。其他指标得分较为困难,而留学生比例这个问题,通过大量招收留学生就能解决,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是个弯道超车的“小窍门”,一些“聪明”的高校自然不会放过。除了国际排名,也许国内教育系统也有一些评价指标涉及到“国际化”这一概念,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高校在急功近利的思维诱导下做出了近乎谄媚地优待外国人的种种荒唐举措。说到底,这还是“国际化”惹的祸。
与大学排名类似,会展业也是一个非常在意“国际化”的行业。大学排名要遵循国际机构的评分规则,提高国际化水平,展会项目同样需要完成国际化目标,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和获得政府的认可。而在会展业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中,最常用的是UFI认证及ICCA认证,其标准的制定权也是国际相关机构。在国内尚无权威的国际认证标准的情况下,采用国际认可度较高的认证体系并无不妥,然而,为了提高国际认证的成功率而盲目提高国际展商和观众的比例,就如同高校扩大留学生比例提高国际排名一样并不可取。
凑人头的国际化不是真的国际化!高校优待留学生被人诟病的一大原因就在于,这种优待是无差别地针对所有外国留学生的,只看面孔不看质量(学习优秀与否及能力高低)。会展业对于展会是否国际化的评价指标,最被广泛采用的就是国际展商或参会嘉宾所占比例的高低,这也导致很多会议把国际嘉宾的质量要求放得很低,甚至花大量人力物力邀请外宾,吃住行全包,甚至还有出场费。这种操作模式忽略了嘉宾的质量及其对会议或展览活动的真正促进作用有多大。一些外国嘉宾对行业的了解不深入、演讲内容缺乏高度和深度,有的甚至完全是来做推广的,这样的外宾不应该享受主办方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这样的国际化实际就是凑人头,对于项目的影响力、参展参会效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然而,这也不能怪主办方盲目追求国际化,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实际上,根据展会所在行业的特性和需求,并非所有的展会都需要国际展商和买家。然而,几乎所有的展会都重视国际化这一指标,一方面,国际机构的认证能够为展会贴上一个“品牌化”的标签,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政府对展会的奖励标准对于国际化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获得奖励和补助,即便不需要国际商家,也得请一些外国面孔凑数。这种“凑人头”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主办方的利益,浪费了大量财力,也耽误项目真正的品牌化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肤浅的国际化,是因为我们目前只能采用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换言之,我们没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一场展会是否为品牌展会的时候,我们没有打分的权利,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像UFI认证和ICCA认证那样让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认可的评价体系。在国际规则制定上,我们没有话语权,就只能接受别人制定的标准。如果我们拥有制定标准的权利,我们可以把国际展商比例这样的规则删除,或者进行甄别,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刀切。但是,要获得规则制定的权利并不容易。UFI的标准如此通行,是与其多年的行业积淀和影响力有关的。目前,我国会展业尚未有一个全国性的权威管理机构,更遑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机构,想要制定国际规则还遥遥无期,但是我们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国际化的最高境界不是适应国际标准,而是创造国际标准。国内高校之所以开出优厚条件吸引留学生冲击国际排名,是因为国际排名的规则本身就是外国机构制定,这对国内的院校很不利,但是因为实力不行只能遵守别人的规则。如果我们自己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大可不必跟风刷排名,也就不用对 “洋大爷”卑躬屈膝。同样的,会展业只有自身强大,拥有制定国际认证规则的权利,才不会为了获得认证去“凑人头”。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但是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我国展览项目的质量并不是仅仅只有国际化这一个评价指标。我国有很多展会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展会项目,尽管没有获得国际认证,但仍不能否认其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如广交会、进口博览会等,无论是规模、国际展商比例、国际影响力,都堪称国际一流展会项目,但是其无需国际认证。一方面,其本身就能够获得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不需要靠国际认证来获得政府奖补;另一方面,有国家行政资源的背书,其招商也无需认证的标签助力。由此可见,真正强大的项目是不需要在意所谓的国际规则的。如果我们的商业展也能达到上述项目的影响力,那么国际规则就是我们说了算,也就不会有“凑人头”的国际化的困扰了!
我国有很多展会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展会项目,尽管没有获得国际认证,但仍不能否认其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如广交會、进口博览会等,无论是规模、国际展商比例、国际影响力,都堪称国际一流展会项目,但是其无需国际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