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袖状切除复胖后再次胃袖状切除术

2019-08-13 03:04马颖璋马驰野朱江帆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胃底裂孔空肠

马颖璋,马驰野,陆 伟,朱江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200123)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以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可保留胃肠道连续性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最常用的减重术式[1]。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LSG术后体重下降不足或复胖者也逐渐增加。复胖与体重下降不足不仅影响减重效果,同时也是肥胖相关代谢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2]。因此,正确认识与处理复胖或体重下降不足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为7例LSG术后复胖患者行修正性胃袖状切除术(revisional sleeve gastrectomy,ReSG)。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在ReSG的同时加行空回肠侧侧吻合或空回肠转流术。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7例患者因LSG术后复胖来我院行ReSG,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34(28,39)岁,均曾在我院接受首次LSG。其中4例附加空回肠侧侧吻合,3例附加空回肠转流。首次LSG前体重平均(85.0±7.5)kg,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32.4±2.9)kg/m2,术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最低BMI平均(22.4±1.7)kg/m2;24个月时,体重平均(71.3±3.9)kg,BMI升高为(27.2±2.3)kg/m2。ReSG前体重平均(72.1±3.8)kg,BMI平均(27.6±2.1)kg/m2。两次手术平均间隔45(40,48)个月。术前上消化道造影发现残留胃底(5例,100%)及胃体均匀扩张(2例,40.0%)。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率。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体重、BMI,以分析ReSG的手术效果,结果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的形式表达。

1.2 手术方法 ReSG:经脐部切开穿刺Trocar,建立气腹。在腹腔镜引导下分别于腹部两侧、剑突下穿刺Trocar。分离腹腔内粘连,暴露大弯侧原手术切割线。在胃后壁与胰腺表面间向胃近端游离至胃食管结合部,完整游离胃底。完成后置入36F口径校正管至幽门。根据组织厚度选择适合的钉仓,使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切除扩张的胃体及残留的胃底部。连续缝合胃切割线。空回肠侧侧吻合:提起大网膜及横结肠,寻至屈氏韧带,向下测量100 cm空肠,作标记。再向远端测量300 cm,与标记处空肠行侧侧吻合,关闭系膜裂孔。空回肠转流:将距屈氏韧带30 cm处空肠以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并自离断处向远端测量200 cm,将该处与空肠近断端行侧侧吻合,关闭系膜裂孔。

2 结 果

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间125(110,150)min,中位住院时间8(7,9)d。无胃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1、3、6、12个月平均体重分别为(68.1±3.2)kg、(63.4±3.4)kg、(60.7±2.9)kg、(58.4±3.2)kg;ReSG术后1、3、6、12个月BMI平均(26.0±1.7)kg/m2、(24.2±2.1)kg/m2、(23.2±2.0)kg/m2、(22.3±2.1)kg/m2;术后12个月较术前下降(5.2±1.3)kg/m2。1例附加空回肠侧侧吻合术的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后痊愈。未出现严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他远期并发症。手术前后BMI见图1。

3 讨 论

据报道,LSG术后2年复胖发生率为5.7%[3]。有学者将患者LSG术后达到最低体重后升高10 kg作为复胖的标志[4]。研究显示,复胖通常在术后3~6年出现[5],与残胃扩张、饮食依从性差、心理及精神异常、缺乏随访有关。

术后残胃扩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扩张[6]。原发性扩张指初次手术中未能充分切除胃体后部、胃底部导致的扩张,多见于术者处于学习曲线早期或患者为困难病例时。本组患者首次手术均于学习曲线早期进行,游离不足导致胃底有残留。如患者伴有食道裂孔疝,胃底通过膈肌进入胸腔而术中未能发现,也可导致胃底残留。继发性扩张指残胃均匀扩张,容积超过250 mL,常见于随访过程中。Yehoshua等[7]发现残胃内压力远高于正常胃,推测残胃高压是引起残胃扩张的重要因素。术中使用过粗的校正管或未靠近校正管切割导致残胃容量过大,容易发生继发性扩张,导致复胖或体重下降不足。Weiner等[8]按不同的残胃容量为3组患者施行LSG并随访5年,结果显示,初始残胃直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残胃扩张,导致复胖。

图1 LSG前、LSG术后最低BMI及ReSG术前、术后 12个月BMI

目前,修正手术的指征尚未统一。据调查[9],有90%的医师报告再次手术通常在患者的要求下进行,仅31%的医师将固定的BMI值作为再手术的指征。有学者推荐对复胖、减重不足(术后18个月%EWL<50%)及通过最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仍有胸痛、食管炎的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进行再手术[6]。LSG术后再手术的方式目前多取决于术者偏好、习惯,而非确切证据[10],主要有ReSG、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胆胰分流-十二指肠转位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等。Noel等[6]建议,如钡餐检查提示残胃上部扩张或有未切除的胃底,CT残胃容量测定超过250 mL,可考虑行ReSG。如容量<250 mL,同时伴有GERD,应考虑行RYGB。也有学者建议,如钡餐显示残胃扩张横径超过4 cm则需考虑ReSG[11]。

ReSG手术效果确切。文献报道,LSG与ReSG的减重效果及对代谢综合征的缓解效果无明显差异[12]。Cheung等[10]对11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认为LSG失败的病例再行ReSG或RYGB均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中ReSG组术后2年平均%EWL可达44%。为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本组病例在ReSG的基础上加行空回肠侧侧吻合或空回肠转流。ReSG减少胃容积,使ghrelin分泌减少,食欲受到抑制,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恢复;小肠转流一方面限制了食物的吸收,另一方面,根据“后肠学说”,刺激后肠L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酪酪肽,起到改善代谢的作用[13]。在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可达到较单纯ReSG更好的手术效果[14]。本组病例ReSG术后12个月,平均BMI较术前下降5.2 kg/m2,与文献报道一致。

ReSG的并发症发生率报道不一。Rebibo等[12]对15例患者行ReSG,其中20%出现并发症,2例发生胃漏,1例死亡。Silecchia等[15]报道了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胃漏发生率为10.5%。但Noel等[6]报道的36例ReSG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ReSG需要更高的手术技术,应由比较熟练的医师进行操作,以避免并发症或降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术中应仔细分离粘连以辨识解剖结构。由于初次手术的影响,部分胃壁可能增厚,此时应选择钉脚较高的钉仓。切割完成后仔细检查切缘,仔细止血,不牢靠处应予以加固。避免在致密的瘢痕组织上进行切割操作。

ReSG技术要求低、不改变胃肠道的连续性、较少出现倾倒综合征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对于残胃扩张引起的复胖,ReSG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手段。但残胃无明显扩张仍复胖者,则应考虑行限制吸收型手术。对于LSG术后症状顽固的GERD患者,通常应改行RYGB[16],但也有学者通过行ReSG,在切除残胃扩张部分的同时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使GERD症状完全缓解,并改善了减重效果[15]。本研究中1例患者术前伴有显著的烧心、反流症状,行ReSG及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症状消失。研究显示,复胖的患者再行减重手术后,复发的概率仍较普通患者高[17];其饮食结构、规范性及运动习惯均不如首次行LSG的患者[18]。因此,术后应予以营养、心理方面的指导,对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再次复发。

猜你喜欢
胃底裂孔空肠
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首创高位空肠闭锁手术新方法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裂孔在黄斑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四、胰腺重建技术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