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舒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下午三四点钟,你正专注地工作,突然一股强烈的欲望袭来——想吃某种零食了。这个时候,你在心底告诉自己要忍耐。但你越是不去想那种零食在口腔中咀嚼的情景,你就越想要吃它。还有另外一个场景,当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吃不下任何东西,你唯一想要喝的就是小时候奶奶在你生病时亲手做的鸡湯,可是现在奶奶不在身边,根本吃不到。
那么,为什么人会在特定的时刻“嘴馋”呢?
饥饿是胃和大脑之间一种简单的连接,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肚子饿”。当我们的胃消化了所有食物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Gherlin的激素,这是一种由胃产生的荷尔蒙,会刺激我们的食欲,它通过信号传导向下丘脑发送信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下丘脑调节我们最基本的身体机能,如口渴、饥饿和睡眠。然后下丘脑会向大脑释放食欲肽来促进食欲,接着你就想吃东西了。
嘴馋则更复杂,它涉及到大脑的几个区域,这些区域构成了大脑的奖励中枢,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记忆联系起来。因此,一些科学家也把嘴馋称为“精神饥饿”。
饥饿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此时,人们会通过进食获取能量进行生存,尽管有时候并不是自己爱吃的食物。嘴馋则是让人们常常想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大脑释放化学物质,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甚至是轻微且暂时的快感——就像毒品一样。
研究人员研究了嘴馋和大脑的关系,结果显示,嘴馋能激活与情绪、记忆和奖励相关的大脑区域,这些被激活的大脑区域与药物渴求相关的研究中显示的区域一样。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会听从内心的召唤,满足口腹之欲。“嘴瘾”与阵发性饥饿差异明显:当你饿的时候,你什么都想吃;但当你嘴馋时,就特别想吃某一种食物。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医生发现,节食或限制饮食通常会增加嘴馋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很难戒断的心理依赖。所以,你越拒绝自己想要的食物,你就会越想吃。然而,禁食则不太一样,他们发现,在一天内不吃任何食物,对食物的渴求会减少。所以,下次当你特别想吃孩提时代的食物或者渴望某一特定的东西时,你要知道,你的大脑才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