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2019-08-12 02:35乔剑
新闻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导语

乔剑

【关键词】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它一般是由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如何才能写出吸引读者眼球的好导语?笔者认为,需要在“新”“精”“奇”三个方面下功夫。“新”就是时效性要强,是最近发生的事实,不是旧闻;“精”就是文字要精炼,不求大而全,只求少而精;“奇”就是要拿捏准新闻的核心价值,破除写作上的老框框,避免平铺直叙,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一、导语要突出时效性

“新”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闻的第一段,导语自然要首先求“新”。这里的“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要新,二是要讲究报道时效和报道契机,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要素。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重大事件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时效是第一生命力,导语中必须突出最新的具体时间点。如: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间22时11分(北京时间18时11分),萨马兰奇郑重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这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一个特大喜讯降临华夏大地: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中国,属于北京。

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导语同样需要有时效感。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虽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但总会有高潮,有临界点,有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新闻性的事实,如果把这个临界点上发生的事实“拎”出来写进导语,就能给读者一种时效感。 如:2012年笔者曾报道岳西县石关乡利用高寒山区优势,探索新型“农业疗养”经济。其中,导语是这样写的:

这几天,合肥南北花卉园艺有限公司正忙着销售从岳西县石关乡“避暑”归来的高档花卉蝴蝶兰,而在过去安徽产的蝴蝶兰只能在春节市场上买到。不仅是一些名贵花卉,从浙江来的甲鱼也千里迢迢到石关“避暑疗养”,然后再闯市场,价格也翻了一番。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石关乡是我省著名的避暑胜地,夏季平均气温25℃,如今这里正探索出一条新型的避暑经济之路。

把非事件性的最新的事实找出来写进导语,就能使新闻一下“立”起来了,新闻的新鲜感跃然纸上。

二、导语要惜墨如金

如果将新闻比作一家新开的酒店,那标题就是酒店的招牌,导语则是这家饭店的招牌菜,放在菜单最显眼位置,能直接反映出这家酒店的菜系和特色,以勾起顾客的食欲。这个比喻体现了导语的两个特征,一是文字精炼,不求大而全,只求少而精;二是突出新闻的核心价值或者最能打动读者的事实。

现实中不少新闻报道的导语,没有体现以上两大特征,或冗长拖沓、或平淡无奇,丝毫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多是因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不够,不能准确把握新闻的核心价值。如:2019年3月,某地市黨报一条头条新闻导语达到了211个字。内容是: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并表示未来上述资源的利用,根据资源状况另行规定。2019年春季禁渔自3月1日开始,为期4个月。针对今年长江全流域刀鱼、凤尾鱼、江蟹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新政策,我市各部门在境内162公里江段严格执行,并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实施长江水生生物生态涵养,确保境内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恢复。

同样的新闻,苏州一家媒体的新闻导语只用了85个字,但更便于读者理解。其导语是:今年长江春季禁渔工作3月1日正式开始,为期4个月。与往年不同,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定,今年常熟市将不再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

所谓立片言以居要,导语要惜墨如金是中外媒体的一致观点,也是新闻规律使然。西方媒体非常重视这一点,美联社曾要求该社电讯导语的长度控制在25个字(英文)以内。《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一书,共收集了60篇获奖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的导语大多在100字以内。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只有短短25个字: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

三、导语要语出“惊”人

新闻导语有很多类型,如归纳性导语、叙述式导语、描绘式导语、引语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解释性导语等等。所谓文无定法,每种类型的导语都有它的优势,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定律公式。有一种构建新闻导语的方式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熟记于心的,就是善用转折艺术。 因为反差产生新闻,所以新闻的第一句,如能把这个反常规的事实写精彩,导语就自然先声夺人。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善于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运用转折艺术,使看似平常的事变得富有情趣,增强导语的生动性,使表述对象富有吸引力。

(一)运用抑扬法,在褒贬中求变化

如: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还有笔者于2015年3月30日在《安徽商报》发表的《首个本土O2O电商 5个月破亿 14个月倒闭》一文导语:“夜深商店打烊,掏出手机下个单,不到30分钟商品就送上门”,这是安徽不打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带给很多安庆人的网购体验。靠着这种“免费送货、永不打烊”的商务特点,“不打烊”开业半年就实现交易额破亿,去年10月荣获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然而,幸福来得太快,去得也快。记者获悉,今年2月,这个安庆首个本土O2O电商突然“打烊了”,从开张到“打烊”仅用了1年2个月。

两条导语一个是先抑一个是先扬,然后再陡然转出事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印象更深。

(二)运用假设法,在反常中求变化

如《中国青年报》一篇新闻的导语写道:如果一位初中生在地理试卷上写: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坐车到山东省潍坊市,必须经过陕西西安,老师肯定会给他零分。但记者在9月9日北京开往西安的35次特快列车上,碰到7个从鸡西到潍坊的“考察”者,走的路线却更加离谱。

(三)运用对比法,在平常中显不凡

如笔者在《安徽商报》上刊发的一篇报道的导语中写道:金黄色的田野里,一排排钢架大棚错落有致,里面是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食用菌,俯瞰下去犹如一节节盛满了致富希望的高速列车,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坟头遍野的荒地。这是近日记者在望江县高士镇黄河村扶贫产业基地看到的变化。

又如新华社发的一条学术新闻,导语是:有些医生对自己在诊断上的失误是秘而不宣的。但是,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组却编写了《临床误诊一百例》,把自己的失误公之于众。他们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了医学界和出版界的称赞。

(四)运用反差法,让读者欲罢不能

如笔者写的一篇新闻的导语: 56岁的安庆市潜山县人余本权,两年来为自己“年轻”了十岁而犯愁。身份证上显示他1953年1月14日出生,而单位的原始档案上他年轻了整整十岁。这意味着,他要到70岁才能退休。

又如普利策获奖新闻《福利城——房东的天堂》的导语写道:人口:36301人。这是伊利县的第二大城市。它没有市长,没有税率,没有地界。它的名字叫“福利城”。

把同一新闻事件几种不同的情况或意见同时摆在读者面前,不带个人色彩,不加任何评论,结论让读者自己去琢磨,这种做法是完全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能使新闻价值脱颖而出,让新闻变得富有情趣,增强导语的生动性。

四、导语要有一目了然的“干货”

导语写作应用最简练的語言把新闻的核心信息告诉读者。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能够做到在导语中突出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但遗憾的是,仍有相当多的记者,不明白或者不重视这一点,他们写的导语缺乏实质性内容,只呈现了一些次要的或者程序性的信息,将关键性的信息埋在新闻中。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记者新闻敏感不强,主要还是记者心中没有装着读者,不肯动脑筋下功夫。

比如: 2019年安徽一家地市党报头版的一则新闻,导语是:3月20日,市政协党组暨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19次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召开,市政协主席张夏林主持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周珍花、周海铭、何世荣、丁志友、赵恩来、吴明楣及市政协秘书长姚五建出席会议。这样的例子在不少地市党委机关报中很常见,导语可以说没有任何信息量。看完正文,笔者才知道此次会议主要内容是围绕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开展研讨,结合巡视整改有关事项进行集体谈话和工作部署。其实,记者完全可以从研讨的内容或者下一步的工作部署中摘取核心信息放到导语中。

再举个例子,2016年,安徽一家地市党报报道安庆市财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当年安庆的财政收入。导语是: 1月份,全市财政收入顺利实现稳健开局、继续走高的良好态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72亿元,增收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增幅位次与上年持平,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较上年前进8位,实现较快增长。

这个导语读者不喜欢看也看不懂。笔者仔细阅读全文,发现导语中还是有些干货的,比如:安庆市财政收入增幅排名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市级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这是份很不错的成绩单,记者完全可以将这个信息在导语里突出出来,并指出是哪一块拉动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也许能写出一篇不错的经济新闻。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导语
把“话”打扮起来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朋友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
做最好的自己
阔腿裤的小秘密
自然之美,心中永存
让导语从误区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