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斐然
摘要:以对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及无锡铜活字印刷文化的研究为基础,进行继承与创新,复兴活字文化。研究无锡铜活字的字体特点,采用复刻创新设计的方法,进行现代字体设计。完成既具有原始韵味又适应现代环境使用的字体设计。传统印版文字的优美和其内涵特点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印版文字 字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8-0132-02
引言
汉字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雕版印刷以来,便出现了印刷意义上的传统印版文字,并随着活字印刷、照相排版与平版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变化更是急剧。数位字型的普及化完全改变了印刷的面貌。字体设计不断出现新的概念与新的形态。在现代设计中,字体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无锡民间活字铜版与印刷字体发展的关系,选择优秀的铜活字版本文字,分析其字体形式、笔画特征、结体风格,对研究设计开发现代印刷字库字体具有积极的借鉴、启示作用。
一、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
伴随着雕版印刷技术到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北宋初期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专用的印刷字体。印刷书本都是由书写者所书写的书体来定。书写者的文化修养、艺术水平高低不同。字体随意性大,艺术价值也不同。宋初后很长一段时期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印版文字逐渐形成具有欧、刘笔法,但又不同于欧、刘的楷书字体,还出现粗中细三种风格,出现了仿宋字体的雏形。第三阶段为明初期开始,宋体字(又称明体字)开始成熟,宋体字出现,为刻制活字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字体,奠定了现代印刷字体发展的基础。因为在使用活字印刷各种书籍时,与雕版印刷存在明显不同,需要印刷字体更加规范化,便于排版。而宋体字横平竖直,字形方正,非常适合规范化排版印刷。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明中期的无锡民间刊刻书坊所使用的金属活字字体,与印刷字体的发展成型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无锡铜活字印刷文化
(一)无锡铜活字文化概述
中国的活字文化历史悠久,所记载存留的铜活字有清时期官方铸制,也有明及以前的私人或书坊所制作。明中期无锡地区的铜活字最具代表性。明代中期江南无锡地区发达的经济为制作成本颇高的铜活字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崇文重教的氛围,藏书风尚,推动印书群体的形成,促使了活字铜版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排印的《宋诸臣奏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书。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刊刻书坊有兰雪堂、尚古斋、桂坡馆等。它们在弘治正德年间采用铜活字印制了大量的书籍,制作精美、各具特色,对活字印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
(二)无锡铜活字特点
无锡活字铜版印刷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由于制作活字使用的材料以铜为主,铜质较软,便于铸造和雕刻,但比起铅字而言,长期使用后,铜模较易磨损,因此,铜模的部分笔画边角钝角较多,翻印出的文字显得古朴、淳厚,如《蔡中郎集》《颜鲁公文集》中的文字均有这样的体现。其次,活字制作多由字工先手写样字,再翻模铸刻。当时的字工多有书法基础,因此,铜活字上往往也有体现个性的笔法,更有人的心情品格的表现。再次,铜活字字体毕竟是从传统书法演变而来,汉字书法特有的线条美同样体现在铜活字字体中,具备书法线条特有的情感之美。
三、对现代字库字体设计的借鉴
(一)现代字库字体的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印刷业走向数字化排版和多媒介出版。一些传统的经典印刷字体,通过计算机技术,数位化成为印刷字体字库,供使用者设计排版时随时调用。形成字库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字库产业开始发展。目前,国内规模字库企业主要形成以方正、汉仪等为代表的5家,集中化发展有利进—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转好,根植于创意设计产业的字库产业正发展成为一个朝阳行业。
数位化字型的兴起受到了现代设计的洗礼,使得印刷字体发展出丰富的美学样貌。从中国香港的设计师柯炽坚设计的“俪宋体”开始,印刷字库字体的设计就随着技术与使用环境的发展不断创新。而傳统的古籍印本文字也在现代字库字体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供养分,成为设计者灵感的源泉。如日本欣喜堂借鉴古籍本《南齐书》开发的“金陵”字体。万向晨、应永会等设计开发的《浙江民间书刻体》《康熙字典字》等,都成为备受欢迎的字体被大量使用。
(二)通过复刻继承与创新传统印版文字
字体从古书或铅字样本一代代传下来,后世的设计师把古老的字体轮廓重新描绘,做成适用于新媒介的字形产品。这种过程方式就叫作“复刻”。以西文字体为例,现在电脑字库中所用的字体如Times New Roman、Arial(即Helvetica)等字体在铅字时代就已经诞生了。Garamond、Caslon、Palatino等字体,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代。数字化技术发展以来,早期较大规模的汉字复刻案例是秀英体的复刻。秀英体产生于1910年。原来的秀英体是不能自由放大缩小的。在尊重原始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复刻创新,形成了既能用于正文排版,又能满足标题使用要求,适用现代环境载体的字体,兼顾印刷与屏幕的显示,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之后,欣喜堂复刻了“金陵体”,如图1。中国台湾复刻了“日星字体”,方正字库也推出了“清刻本悦宋”字型等。这些复刻字体,既继承了传统印版文字的精髓,也带来了各具特色具有现代风貌的字体字型。
复刻不是机械的照样描绘原有的古版文字,而是一个富合创造力的过程。古籍版本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残缺、破损情况,依照古书残存的字体痕迹描绘,制作者常常只能根据自己的诠释来重建笔画曲线形态。在重建过程中,每个人诠释不同,审美取向不同,取舍就不一样。这种取舍就是创造,也使得每次复刻都会让字体面貌有所改变。
(三)复刻无锡铜活字,设计“文苑”字体
无锡活字铜版印书刊本众多,印本字体的变化也相当丰富,经历了从书法体到印刷体演变的过程,字型的差异化较大。并且由于印本质量的问题,有的文字清晰、特征明显,有的则比较模糊合混,本文选择以活字铜版印本《文苑英华篆要》为例,提取其中的笔画和结体特征要素,进行复刻创新字体设计。
在复刻之前,要思考以下问题:首先,从现代字体设计的角度出发,用今日的观点去诠释过去的文字。一方面要对原作负责,尊重原始精神;另一方面,要对古老的东西赋予新的价值,做出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字体。因此在复刻时,是原样复刻还是改造再现;是表现古朴的墨韵感还是表现数位环境下的精确感,是要塑造干净明确的了型还是具有质朴、淳厚感的字型,都要进行判断取舍。这决定了字体复刻创新设计的风格及使用功能定位。其次,现代中文字型的造字流程,多是先将笔画造型设计出来,接着拼成各种偏旁,最后再系统化将笔画拼装成字、调整细节。所有的字体笔画酚之百细节相同。这样的字体虽然精致、完美、平稳,协调,适合工具性使用,但是太统一了,很机械,很速成。这是数位复制的力量,人几乎无法做到。手工的东西不可能如此精致无缺,部分残缺反而带来了种种细微的差异,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质感。因此,是“逐字复刻”照样扫描下来,利用数字绘图技术形成字型,还是采用现代造字技术方法来设计全新的字体,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終选择以提炼《文苑英华篆要》章目部分文字的笔画特征,先复刻设计笔画造型,再研究其特殊的斜体结构构架,进行笔画组合结体成字的方法,进行风格相对统一的整体设计不采用“逐字复刻”的模式。以基本复原铜活字原貌为出发点。一方面要体现出铜活字的质朴感,保留原始韵味,另一方面,以新的使用环境为基础,创造一种既富合原字精神的又适用现代环境的全新字体。首先在处理笔画细节时,如横画、竖画的起笔及收笔处,有意识地减少电脑曲线尖锐感,增加几个曲线节点调节,使线条不至于太过圆滑。其次,在结构上,印本章目字体有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字形呈扁方,这一般是隶书的形态,且在结体上,并不是横平竖直,而是略带斜势。因此,在复刻创新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部分笔画形态及构架进行了重新设计。
以横笔画的借鉴复刻设计为例,如图2,原作中横画行笔是略微向右上倾斜的,具有书法运笔的特点。但笔画的起头和收笔两端是具有印刷字体特征的,笔画尾端向上的三角形较为明显,而书法中横画的尾部收笔、顿笔则偏向下的居多。这二点均在复刻时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具体在横笔画设计时,笔画行笔的样条线取斜势,但笔画末端的收笔处底部样条线处理为水平。这样当横画底部线条由略微倾斜过渡到水平后,一方面保持了横画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把书法运笔中横画扛肩的势态隐约表现出来。笔画起始部分上翘,且上翘的较为明显,这一点与原版书有所不同,是为了与斜的横画取得平衡,以适应现在字体排版较为方正的需求。收边处采用切角而不是圆角过渡,以体现原作较为质朴,淳厚的些许感觉。同时尾部的三角形态稍扁,左边线较斜,右边线较平缓,以与字形整体稍扁方相适应。
可以看出,经过复刻再造所设计的这——字体显得非常新颖,又很传统。它具有及佳的可读性,带有宋体字的笔画特点,同时保有楷书的布局与优美,如图3。偏旁的高低部分延续书法的构架,中宫放大,又切合现代印刷体的视觉设计。栩栩如生地重现了书法楷书演变到印刷体的那一刻,再现了活字铜版印书文字的优美,证明了古印本字体的精致优雅。
结语
字体设计顿循着因新受众、新媒体与新技术的产生而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变革需求。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从雕版到活字、从照排到数位印刷,字体的应用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技术与审美的要求,探索更适用的字型形态,成为汉文字体设计发展的新课题。对传统印版文字借鉴为现代字体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新思路。从古版文字中深刻理解其字体的基本特点及审美内涵,促使设计者从设计思维意识的最深层思考字体具体的形态。创造出富有审美特色的字体字型,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