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北京 张英男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长期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 商业银行积极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降低融资成本和商业可持续性问题矛盾凸显。本文通过对10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研究,分析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
资源差异及降利率要求对中小银行造成业务压力。国有银行由于资金成本低和已有优质客户资源多的优势,能够将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低3~4个百分点,国有银行负债成本和风险成本较其他类型银行分别低70 个BP和2.5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银行的资源差异,将形成优质小微客户集中于国有银行,高风险小微客户集中于中小银行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高中小银行风险成本及利率定价。但在利率定价不高于上一季度的监管要求下,中小银行会面临定价无法覆盖成本的困境,限制了其小微业务的拓展空间。
小微企业贷款亏损经营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多数实行低利率定价银行均面临业务亏损。实行低利率的国有银行中有3 家面临小微业务亏损,亏损率在0.02%至0.35%之间。实行低利率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均面临小微业务亏损,亏损率在1%至2.73%之间。仅有两家未亏损银行也处于保本状态。且多数低利率银行贷款量也较小,无法惠及多数小微企業。如实行低利率较多的国有银行贷款发放额偏低,2018 年末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发生额在其贷款总发生额中的占比平均仅为2%,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占比则多在10%以上,最高可达30%。利率定价是风险补偿的主要手段,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成本较高,应匹配相应较高的利率价格。若其贷款利率长期处于无法覆盖风险成本的低水平,将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稳健持续发展。
贷款期限较短无法满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银行为控制流动性风险,贷款多为一年期以内的短期限,中资银行短期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高达74.4%。分银行类型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短期贷款占比分别为85.8%、70.5%和86.7%。由于贷款期限较短,多数企业只能依靠续贷方式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续贷时往往面临需要先筹集资金还贷的压力,且承担续贷利率波动的风险。
贷款行业集中度高且不符合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从客户类型角度分析,不同类型银行的贷款客户群各有侧重。国有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主要客户类型为小微企业,股份制银行主要客户类型为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但受获客渠道有限、已有客户行业较为集中的影响,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6 家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高于50%,其中,占比最高银行其比例达到85.2%。而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合计占比不足10%。贷款集中于批发零售业,不利于贷款的行业风险分散,不利于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业务的差异化竞争, 也不符合科技文化等我国未来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在降成本、控风险方面大数据应用较为有限。由于外部资源较少,银行仅能利用内部数据挖掘优质存量客户,实现小部分业务的秒批秒贷。但在增量客户开拓方面大数据技术应用较少,仅在企业风险评级阶段节省了部分人工时间,且只利用了纳税和公共征信等较少的外部信息数据, 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缺失情况补充有限, 既无法替代尽职调查、现场核查、面签和抵押担保等人工成本较高的环节,也未实现降低贷款不良率的核心技术突破,所以对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的节约贡献较小。
抵押、质押办理时间较长,涉及收费较多。由于程序繁杂和人工操作较多,抵押和专利权质押手续办理时间较长,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办理房产抵押时间一般为7~20个工作日;专利权质押手续由于涉及查重、评估等事项,办理时间长达3个月。此外,抵押涉及收费项目较多,增加了增信成本。贷款企业需向保险公司支付抵押物财产保险费(约占押品价值0.01~0.1%/年);银行需向建委支付抵押登记费(个人房产80元/套,公司房产550元/套),向公证处支付强制执行公证费(债权金额的0.1%),向评估公司支付房产评估费(个人房产0.01%,公司房产0.1%)。
小微贷款过于依赖强抵押、强担保和增信机制。抵押、保证贷款居多,8家银行抵押和保证贷款占比超过80%。其中抵押贷款最多,5家银行抵押贷款占比超过50%,抵押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其比例高达89.7%。质押贷款仅在少数银行占比较高,仅有1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城商行质押贷款占比较高,分别为57%和47.6%。信用贷款占比最小,8家银行信用贷款占比在6%以下,其中两家银行未发放信用贷款;信用贷款占比较高的两家银行均为国有银行,占比分别为25.5%和27%。为防控信用风险,多数银行主要采取增信力度最强的抵押和担保公司担保方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且需要企业实际控制人做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或抵押个人名下房产。这种强抵押、强担保方式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难度,增加了融资成本,也不利于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持续拓展。
中小银行尚未建立普惠金融业务统计核算机制。中小银行均未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业务统计核算机制,未定期生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统计核算报表。仅能粗略匡算普惠金融业务条线的风险成本和营运费用。小微企业贷款等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无法得到真实反映, 将影响其成本控制及合理定价。
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商业银行自身不断探索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加强业务内部管理及创新业务思路, 更需要银行监管部门及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推动。
放宽支小再贷款申请条件,为中小银行提供更多、更灵活的低成本可贷资金。建议人民银行降低支小再贷款对于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余额占比不低于20%的比例要求,帮助更多中小银行降低支小贷款资金成本,缓解其业务压力。改变利率最高加点不得超过3%的具体要求,根据实际贷款风险溢价制定灵活的利率最高加点值,使隐含的风险溢价更适用于较高风险的中小银行支小贷款,鼓励其拓展普惠小微贷款业务。
通过“几家抬”的方式支持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建议财政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特别是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给予业务补助或专项奖励,同时加大风险补偿分担力度。建议税务部门将“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纳入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范围。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在指导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降利率过程中,对于长期限或信用类方式的高风险贷款增加利率变化容忍度,促使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回归合理区间。
设立期限监管指标、推广无还本续贷等创新方式,鼓勵银行延长贷款期限。建议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设立一年期以上普惠小微贷款占比监管要求,并将长期限贷款占比比例与利率变化监管指标相协调,推广无还本续贷等创新方式,鼓励银行给予小微企业长期信贷支持。
加强科技与文化类银企对接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文化类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发展。建议工信部、科技部、文化旅游部、地方金融办等政府机构打造科技与文化类银企对接平台,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企业提供融资信息的同时,也解决银行获客难问题,助其高效开拓科技文化业小微贷款市场。
建立完善可对接的公共信息数据库, 推动大数据技术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推动建立企业用电、用工和订单等相关信息数据库,并与银行系统进行对接。建议税务部门进一步扩大企业信息可查数量和银行对接数量。从而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外部补充,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推行线上电子化操作,简化相关办理手续,有效缩短抵质押贷款时间。建议住建部加快推进房产信息电子化登记, 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从而缩短抵押办理时间,降低相关费用。建议知识产权局研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操作程序,缩短相关办理时间。
推动银行探索多样化增信方式,并持续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低成本防控信用风险。建议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推动银行探索履约保证保险、企业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多样化增信方式,并持续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控能力,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相关成本。
加强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统计核算机制建设跟踪督导。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对于未定期生成普惠金融业务统计核算报表的银行加强指导,督促其明确普惠金融事业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成本分摊,建立相关核算系统,完善小微业务统计核算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