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鞋”高盛:危机中的自救

2019-08-12 05:36蒋林
看世界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盛华尔街投行

蒋林

华尔街,高盛总部

在美国,“白鞋”泛指一流的专业服务机构,尤其是那些存续超过百年的500强企业。成立于1869年,从一家小票据商成长为华尔街巨头的高盛集团,至今已有150年历史。这家曾经替超级富豪打理家财、协助大企业并购上市的“白鞋”投行,如今面临着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被迫从服务于寻常百姓的金融业务中开辟蓝海市场。

被“一马公司”拖下水

7月3日,“华尔街之王”、高盛前合伙人蒂姆·萊斯纳,因涉及一马公司(马来西亚国有基金“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英文简称“1MDB”)的罪行,被香港证监会终身禁止重投业界。

2012-2013年,高盛通过3次债券发行,帮助一马公司融资65亿美元,自己则收取了远高于市场水平的6亿美元债券发行费用,遭到美国司法部和新、马等国指控。自去年11月以来,高盛股价的表现较其他银行股的某指数低了10.3%,也就是说,一马公司丑闻可能让高盛市值蒸发了91亿美元。

一马公司丑闻可能让高盛市值蒸发了91亿美元。

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中,高盛净利润同比下降约20%,股价下跌3%,让其成了领跌道指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一度被誉为“固收之王”的高盛,今年第一季度FICC(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收入被“腰斩”。

大宗商品收益下滑再一次证明,高盛在金融危机后迟迟未能适应新的投资环境。高盛的同行们早已领悟了一个事实:华尔街的传统模式,可不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了。《经济学人》6月份的一篇文章写道:“如今资本市场行业中90%的经济利润,由管理资产或投资机构组成的买方赚得,作为卖方的投资银行业务只赚10%。十年前,两者还几乎各占一半。”

如果自2010年以来一直持有高盛的股票,投资者的收益率仅为13%;相比之下,同期其他大投行的平均收益率为71%,而标普500指数涨幅为152%。投资者也开始担心高盛的盈利模式。

7月10日,高盛官网公开招聘“加密资产项目经理”一职,暴露了其进军加密货币市场的决心。一周后,高盛首席财务官史蒂芬·谢尔公开表示,已花费13亿美元用于在线借贷业务Marcus、苹果信用卡和其他新举措。

人们清楚地看到,在近年来深陷一马公司欺诈丑闻、自身利润和股价急剧下滑、核心业务受挫的情况下,高盛正在竭力通过发展新业务部门“自救”。这与近期德意志银行全球裁员1.8万、甩出投行业务“断臂求生”相比,命运还是好很多。

危机中的自救

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去年10月接替劳尔德·贝兰克梵,出任高盛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贝兰克梵在这两个位置上分别干了15年和12年)的苏德巍(David Solomon),必须让投资者相信高盛能够重塑自我。

其实早几年,高盛已经迈出了战略调整的第一步。作为企业和政府曾经的精英顾问,高盛正在大力发展零售银行和普通贷款业务,以寻求业务增长。高盛先是在2016年推出了零售银行Marcus,后又收购了个人理财应用Clarity Money,让高盛资金中的存款比例从2012年的8%迅速涨到去年的19%。高盛还在2018年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苹果信用卡,为苹果用户提供一次几百美元的融资方便。

高盛的战略创新不局限于消费者领域,竞争对手的倒逼,让其开始涉足企业现金管理领域。据了解,摩根大通在今年2月率先推出自有加密货币JPM Coin。它类似稳定币,以1∶1锚定美元,用于即时结算客户之间的支付交易。在通过加密货币整合自身业务方面,摩根大通已经领先于30多年的老对手高盛。对此,苏德巍6月28日对法国《回声报》表示,高盛正在对加密货币进行大量深入研究,相信支付系统的未来必然依赖于区块链。这是高盛首次对外表明进军加密货币领域的决心。

高盛似乎也在计划对其FICC业务进行迟来的重组。这块业务是贵金属销售员出身的贝兰克梵一手做大的。今年1月,《华尔街日报》称高盛将缩减大宗商品业务。3月,投行业务出身的苏德巍,宣布了今年将在销售和贸易部门裁员5%的计划。

新策略意味着高盛将在一个它不熟悉的领域参与竞争。消费者存款和企业现金管理是竞争性市场,长期由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主导。但这两个市场规模巨大。高盛首席财务官斯蒂芬·谢尔认为,即便能分得一小杯羹也会给高盛的利润带来巨大影响。《经济学人》认为,与这些领域的老手相比,高盛在技术开发和部署方面速度较快。“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在适应技术变革方面一直行动迟缓,一个确立了新方向的老品牌,可能会具有很好的优势来颠覆它。”

前“夜店DJ”苏德巍掌舵后,高盛加快“从一家神秘的交易巨头向一家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转变”。从外部环境的催逼到内部领导层的换血,高盛未来的10年注定将与过去的10年非常不同,要经历一个战略性的转折。

前“夜店DJ”苏德巍掌舵后,高盛加快“从一家神秘的交易巨头向一家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转变”

向死而生

这不是高盛第一次经历信誉和经营危机。以往每次遇到风险时,高盛都会做出策略改进和调整,使其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良好结合。以次贷危机为例,2008年9月高盛从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模式,从而获得美联储海量救命资金。2006年《财富》杂志的“全美最受尊敬公司”榜单上,高盛排在第18位,而在次贷危机过后的2010年,高盛上升到了第8名;在并购咨询业务领域,高盛在2011年和2012年皆位居第一。

当前,高盛的努力转型似乎已经初见成效。7月16日高盛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和净收入虽不及去年同期,但好于市场预期。这或许意味着,苏德巍正带领这个拥有150年历史的金融帝国,开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新时代。

对于高盛的未来,有经济学家表示,尽管高盛在某些领域有所削弱,但头部银行公司还是占据着利润顶端;而随着美联储今年停止加息,以及特朗普政府放松对华尔街的监管,像高盛这类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机会进行多元化拓展,其未来业绩不宜被过分低估。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对多届美国政府的渗透(所谓政坛“高盛帮”),在特朗普任期过半后似乎撞上了天花板。有报道称,“从占领特朗普内阁到只剩财长姆努钦”,高盛系官员“接连离开了”白宫,尤其是高盛前总裁科恩的离开,可以说是不欢而散。而今年以来高盛的一些分析报告,颇有向特朗普示好的意思。

“华尔街上的优秀有两个等级:低的叫优秀,高的则叫高盛。”这是2007年2月《财富》杂志上一篇名为《日益强盛的高盛》文章中的句子。对于穿越百年风雨、几次向死而生的高盛来说,在危机中寻找创新的机会,拥抱更广泛的消费者市场,或许是其自救的最佳方式。

猜你喜欢
高盛华尔街投行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高盛权力帮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