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几
自7月1日起,上海市官方正式明確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地游客,开罚单的规定。其中,个人混投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一句“你是什么垃圾”也因此一时成为流行语,就连打开手机小程序,都是垃圾分类的测试题。在几乎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情况下,魔都民众开始对“垃圾分类”感到恐慌,他们正在被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折磨得晕头转向。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确立了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规定。到了2003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进一步规定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图形符号,帮助市民加强相关观念的塑造。而直到今天,中国才终于确立了从严处罚的标准。
在日本乱扔垃圾不是违反规定,而是违反“废弃处置法”的,会被警察直接拘捕。
那么,那些先我们一步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都分别怎么做?
垃圾分类,始于德国。1904年,德国政府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同步设置了“环境警察”,进行监督和执行处罚。一旦发现乱倒垃圾,就会发警告信、罚单,不服从者甚至有可能被赶出居所。
到了1972年,德国通过了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开始对垃圾进行系统性的处理。
制定规则格外严谨的德国,将生活垃圾分为七大类:厨余垃圾、废纸张、包装材料、废旧玻璃、其他垃圾、大型废弃物以及特殊垃圾;相应地,也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例如,代表厨余垃圾的棕色桶,代表废纸张的蓝色桶,代表包装材料的黄色桶,以及代表其余垃圾的黑色桶。
在一般居民家中,各户可根据自己产生的垃圾量,确定所需垃圾桶的大小。城市环卫局会定期上门收取和清空垃圾桶。一般去德国读书的留学生,在入住宿舍时,也会有“外国学生委员”来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并同时进行监督管理。
历经100多年的实践后,垃圾分类的概念对于德国人来说,真的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德国垃圾处理系统的一大特色就是闭合循环。这也是目前中国进行垃圾分类试点时,想要实现的目标。
所谓闭合循环系统,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有的生产商和经销商,都必须对产品流通中产生的垃圾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和分类。可回收的,就循环再利用;最终剩余的,无法被回收利用的,就进行无害化处理。整个处理的流程,呈现出闭合的循环圈,不会产生多余的垃圾堆积。
德国之所以能建成如此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和其配套设施做得好,以及从业人员的高度专业化,密不可分。超过25万从业人员,从工程师、公务员到技术工人,全部涵盖。一些大学还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和课程,同时还提供相应人员的培训项目。
提到垃圾分类,不可不说日本。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致,比上海更夸张。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可燃和不可燃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所以,在街边的一套垃圾桶,一般有四五个以上。
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等大型家电,必须与专门的电器店或收购商联系,同时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的话就要另付钱。
更麻烦的还有扔垃圾的时间。因为厨余垃圾会产生味道,所以可燃垃圾一周有两次回收的时间,而其他的资源垃圾,一周只回收一次。具体时间各地区不一样。居民需要在弄清当地规定的情况下,在垃圾清运的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点。一旦错过时间,只能攒着下次再扔。
尽管严苛又琐碎,日本人却一直将垃圾分类执行得很到位。一方面,少不了政府的强制管理—在日本乱扔垃圾不是违反规定,而是违反“废弃处置法”的,会被警察直接拘捕,并伴有3万~5万日元的罚款。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都在生活细节中普及着分类的观念。例如,每一类垃圾都有相应的垃圾袋出售;超市中商品的外包装上,也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哪类可回收资源。无形中,大众的分类观念就被慢慢培养而成。
在日本,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从懂事起,就由母亲手把手教着分类。幼儿园也会给小朋友教授环保知识,并鼓励他们督促长辈遵守规定。
197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使之成为美国处理固体垃圾和危险废物的主要参考法律。为了与法律配套,美国环保局又进一步细化并出台了上百条关于垃圾排放、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回收利用的规定、规划和指南等。
2019年3月14日,日本德岛,工人在垃圾处理中心为杂志和报纸分类
而每个州,会在这样的联邦法律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制定自己的法规。
例如,伊利诺伊州2008年颁布了《电子废弃物回收法》,要求电子类制造商必须回收或再利用电子废弃物;2013年,关闭了该州最后一座城市固体垃圾焚烧炉。
又如,旧金山早在1989年就发行《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各行政区实现50%废弃物通过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区域管理人员,会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
只不过美国法律体系虽完善,但由于复杂的移民成分,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也有美国人因为各州规定不同,在搬家后无法快速融入新的垃圾管理模式。目前,有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也试图通过加强教育来改进。
国土面积不大的丹麦,每年生产的垃圾总量相当多,每人日均生活垃圾量超过2千克,位于世界前列。但丹麦政府对于垃圾处理优先设立了宗旨,即“减量化”。
丹麦将垃圾处理由“末端治理”,转变为从“源头减量”。通过实行垃圾分类,实现最大可能的循环利用,丹麦成为全球绿色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同时,丹麦是率先实现垃圾全量焚烧并余热利用的国家,大大小小的焚烧发电厂在丹麦随处可见。
更厉害的是,丹麦的垃圾分类已经开始了科技化的尝试。机器人已投入丹麦民众的日常生活,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有了垃圾分类机器人的帮助,Holstebro、Lemvig、Skive和Struer四个市的居民,在处理塑料、金属等垃圾的时候,已经不用再人工分类了。
同属欧洲的意大利,在垃圾分类上也做得极其出色。
由于意大利历史条件和建筑特色等因素,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容易。除了立法和政府监督、教育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城市采用了被称为“上门回收垃圾服务”的新系统。利用该系统,会有专门的车辆直接到住所收集垃圾。
根据建筑物的大小不同,用来收集垃圾的容器也有所不同。例如,独栋别墅,用小的彩色袋子分类收集,公寓楼门口则用大的垃圾桶收集。从提供服务的角度,这个系统在适当减轻人们扔垃圾的负担。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都清晰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