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恩丰
基于过饱和蒸汽变相凝结技术的除PM2.5装置
曹恩丰
(武汉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目前,PM2.5污染仍是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目前中国去除PM2.5的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低成本、高效率的除尘方式是去除PM2.5的发展趋势。基于过饱和蒸汽变相凝结技术,设计了一款喷射装置,搭载在无人机上,通过无人机的移动,实现了一定范围内去除PM2.5的效果。此方法效果好、成本低,且无二次污染,以期为中国更好地解决PM2.5污染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
PM2.5;过饱和蒸汽变相凝结;除尘;无人机
PM2.5对光的散射效应是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能见度降低会导致航班延误、交通事故增多、人们出行不便等。
细颗粒物在人体中的沉积能够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系统体积小、耗材少、除尘效率高(可达87%);缺点是履袋的保护及需要频繁清灰。
该技术优点是快捷方便,中国对静电除尘的研究已经成熟,缺点是对PM2.5去除效率低、能耗大,并且很可能因为二次细颗粒物的产生,导致二次污染。
处于过饱和状态的蒸汽极不稳定,一旦出现凝结核,部分蒸汽就会凝结成液体,其余蒸汽回到饱和蒸汽的状态。由于蒸汽周围充满了尘埃和杂质等小微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当这些微利表面凝上一层液体后,便形成半径相当大的液滴,凝结就容易发生。
聚沉效果好,可使PM2.5与饱和蒸汽凝结,形成较大直径的液滴,与液滴一同降落;成本低,只需简单的加热与相变冷却装置即可实现过饱和水汽环境的搭载;聚沉效率高,除尘效率经研究表明能达到98%,除尘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4.1.1 蒸汽饱和度对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饱和度对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饱和度对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由图1可知,饱和度为1.05,1.10,1.15,1.20时,数密度峰值所对应的峰值为1.88 μm、2.71 μm、3.35 μm、3.89 μm。由此可得在较高的饱和度之下,粒子相变后的颗粒粒度与质量均增大,更易受惯性作用被捕集。
4.1.2 温度对颗粒粒径的影响
温度对颗粒粒径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温度对颗粒粒径的影响
气相温度越高,相变凝结增长后颗粒的粒径越大,温度越高,蒸汽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并且相同饱和度下,所能容纳的蒸汽量也越多,将有更多的蒸汽分子在颗粒表面凝聚为液滴,促进颗粒更快速地增长。
无人机的电子系统主要有STM32F103(MCU)、MPU6050(6轴传感器)、NRF24L01(2.4G遥控系统)。
四旋翼无人机机体呈“+”状,并且轴对称,由四个小旋翼组成,每个小旋翼由单独的电机带动,四个电机编号分别为1,2,3,4。四旋翼无人机运动状态控制如表1所示。
表1 四旋翼无人机运动状态控制
状态旋翼1旋翼2旋翼3旋翼4 竖直(上)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竖直(下)降低降低降低降低 滚转保持增加保持降低 俯仰降低增加降低增加
无人机下方携带过饱和蒸汽喷发装置,在指定区域按照从内到外、呈圆心状的轨迹飞行,保证PM2.5的聚沉能够均匀、无漏洞式除尘。
4.4.1 连接步骤及装置布置
喷发装置如图3所示。
1—壳体;2—雾化腔体;3—饱和溶液箱;4—小型水泵;5—喷雾头;6—单向阀;7—PCB控制板;8—筒状加热装置;9—喷气嘴;10—电源线;11—微型风扇;71—控制板开关;
壳体1内部设有雾化腔体2,雾化腔体2上部开口处套有筒状加热装置8,筒状加热装置8上端连有喷气嘴9,喷气嘴9在壳体1处设有出雾口101。雾化腔体2底部连接有饱和溶液箱3,饱和溶液箱3右侧设有水泵4。水泵4通过水管与所述饱和溶液箱3右上部连通。喷雾头5一端插入所述雾化腔体2内部,喷雾头5一端插入在包和荣箱的3的左上部,喷雾头5下方设有单向阀6,壳体1右侧底部设有电源线10。PCB控制板7与所述电源线10,筒状加热装置8电连接。微型风扇11在雾化腔体2底部,PCB控制板7与微型风扇11电连接。
4.4.2 环境构建及装置喷发
当饱和雾气温度达到50 ℃,湿度达到90%时,饱和度为1.5,在可行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吸附PM2.5。利用PCB板将加热筒中的温度调至50 ℃。用水泵抽取饱和溶液箱中的溶液至加热筒中,处于加热状态。开启风扇,通过喷雾嘴将饱和蒸汽喷出。细小尘埃在过饱和蒸汽中迅速与周围大量尘埃聚集在一起,变成粒径较大的液滴降落。
无人机采用红外线识别模块,用以检测周围的障碍物与人,防止高温蒸汽喷到人体身上,威胁人身安全。热管周围采用耐高温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保护,它具有耐高温和绝缘的特性,可以防止由于加热装置温度过高或漏电对人造成伤害。
本研究针对现有的除PM2.5技术的一些不足,研制了一种基于过饱和蒸汽变相凝结技术的去除PM2.5装置,它的聚沉效果好、聚沉效率高、成本低,除尘对环境无二次污染,适合区域性地使用,因为无人机飞行距离和装置耗能的问题,并不适合大范围使用,但对于更好地去除PM2.5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1]杨新兴,冯丽华,尉鹏.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2012(6):22-31.
[2]凡凤仙,张明俊.蒸汽相变凝结对PM2.5粒径分布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3(4):694-699.
[3]凡凤仙,杨林军,袁竹林.蒸汽在细微颗粒表面异质核化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9):1496-1500.
[4]杨则允,李猛,张全.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4):105-109.
X513
A
10.15913/j.cnki.kjycx.2019.13.045
2095-6835(2019)13-0107-02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