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
STEA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相关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有一定作用,但要让它真正落地,助力学生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究其原因,除了师资不足,还缺乏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一点,专门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上课,但这些课程不贴近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学生对此只是怀有一时热情,难以达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相关思维的目的。只有让学科融合的思想深入语数课堂、深入艺术课堂、深入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深入学校文化建设的细枝末节,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持续性提升。
深挖教材——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學各学科教材是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成果,是助力学生成长的核心素材,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生重课本而轻课外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基础学科出发,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融合性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融合与拓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我们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课文情景进行多学科融合备课。语文教师备课时注重的是文章的前后照应,讲述的是“小夜莺”那份机智、勇敢与爱国的情结,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与准确。在数学教师眼中,“小夜莺”带德国兵走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是一道行程应用题,游击队等待“小夜莺”是一道特殊的相遇题。数夜莺叫声次数的游击队员在进行整数加法运算,至于测量“小夜莺”的“杰作”——那个神奇的口哨,它有多长、多粗、多重,体现的都是数学思维。科学教师教这一课,会讲述空气的震动、声音的传播以及利用声音的长短传递信息的相关科学知识。这些知识都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而口哨制作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技术思维与工程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在音乐教师眼里,这堂课就成了音乐创作课,音高不同的口哨可以吹出不同的乐曲,创意的模仿形成最生动的乐章,这将艺术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素材,以不同的角度授课,给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这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同一素材,不同学科融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立足校情学情——等闲识得东风面
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学生,立足学校实际。因此,在着力开发学科融合课程前,应当对学校文化、学生的需求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处城市中心,室外活动空间有限,这长期制约着学校发展。学校只有向精品化方向发展,走精致化教育道路,才能实现跨越。我校学生注重语数课本知识的掌握,却疏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却疏于从学科知识出发进行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性应用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基于这样的校情和学情,学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制作科技小发明,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7年,学校成为“四川省少年科普作家培养基地”,学生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创意奖。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学科融合,提出人工智能,提出工程思维、计算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综合培养。这一理念迅速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同,再加上电子书包的应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科技创新正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学科融合课程开发迫在眉睫,新的校本教材呼之欲出。
培训教师——众人拾柴火焰高
要想真正把学科融合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培养一支勇于拓展、综合素养高、知识储备量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点燃教师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活力;其次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迅速提升自我。
我校给教师分配的第一个任务是编写一套基于创新思维的校本拓展教材,每位教师认领一册教材的编写,这样可以重新审视教材,发现不同学科教材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位数学教师领取一本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发现在同一单元的语文教材中,总能找到数学教材中类似的知识点,语文和数学的界限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模块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要自己帮助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想要的报酬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不收取报酬的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同时翻开三年级下册的数学书,对应的模块是复式统计图。如此看来,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
教师深入钻研不同学科教材,主动找寻教材间的联系,编写适合融合提升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懂得了学科融合,学会了教材创新,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师队伍为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花钟是语文课本中最美妙的植物学,曹冲称象体现了打破常规的数学思维,画杨桃告诉我们,观察力是美术家的必备能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数学的精确,在数学课堂上体会文字的优美,用小论文形式揭示科学的奥秘等,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技术思维、工程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