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对于杜甫的认识局限于刻板的“忧国忧民”等形象,以高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涵,认为这两首诗反映了杜甫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对宇宙人事的思考,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无限悲悯与执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理解杜甫,体会杜甫诗歌中一些独特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
【关键词】杜甫 《阁夜》 《登岳阳楼》 历史沧桑 悲悯 执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B-0085-02
杜甫的诗歌在高中教材里面占据较大的比重,然而杜甫的诗向来有“沉郁顿挫”的特点,比较难懂。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杜甫的诗歌往往不是特别热爱,对杜甫的认识甚至局限于刻板的“忧国忧民”形象,这种认识不免有失偏颇,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杜甫的诗歌耐人寻味,蕴含着他几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其精神内涵,需要学生仔细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意蕴。笔者试对入选高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阁夜》和《登岳阳楼》作简单分析,以期学生能够对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涵能有更好的理解。
一、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对宇宙人事的思考
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阁夜》是诗人杜甫的名篇,笔力老到,借助短短的几句诗,阐发了很多种人生的悲慨,意蕴丰富,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最后两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要真正读懂这两句,需要先来说说诗歌的颔联、颈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人巧妙地用声音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鼓角、野哭都是战事的直接反映,有意思的是,诗人还写了一种声音,“夷歌”一种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一边是千家万户的野哭声,一边是樵夫、渔夫的唱歌声。这本是两种非常不相同的声音,杜甫却将这两种声音放在了一起,是否矛盾呢?
我们试作比较便可以知道其中的妙处,千家万户的野哭声,反映出的是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与杀伐,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然而数处的渔夫、樵夫唱歌声,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丝的生机与希望。杜甫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上去矛盾,实际上是统一、和谐的。为什么呢?因为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人世间的这种混乱与征伐,古往今来,战争从未真正止息过,黎民百姓也一直在承受着苦难与杀伐,然而,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黎民百姓在承受苦难与杀伐的同时,依然会顽强的保有生机,家园因战乱毁了会重建,生命因战乱逝去又会有新的生命诞生,生命就这样绵绵不绝地延续着。杜甫诗歌中所揭示的恰恰是苦难与生机并存的状况,而这不正是一部人类发展史的真实写照么?故而,鼓角声、野哭声与夷歌声放在一起并不矛盾,反而很好地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厚重感。
秉承这种历史的沧桑感,诗人最后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过去:“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在这里运用典故,“卧龙”是谁?众所周知,是赫赫有名的诸葛亮。“跃马”是谁?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诗人将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他们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创下过令诗人以及世人羡煞的赫赫功业,可是几百年后呢?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烟消云散,化为了一抔黄土,这是一种何等的悲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暮年的杜甫,借这两人的典故感慨“人事的无常,宇宙的永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续感慨地写到“人事音书漫寂寥”,意思是“是啊,在人事无常、宇宙永恒的前提下,我内心的这点,因为少了朋友、亲人的慰问而产生的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初看,好像很有道理,这点寂寞确实算不得什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可别被杜甫所骗了,这不过是自遣之词。我们换个思路就会明白,其实这点寂寞还真的算点什么。在茫茫大千世界之中,永恒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无常,再大的功业会过去,再耀眼的辉煌会过去,最终化为尘埃、黄土,什么都剩不下。面对此,想必每个人难免都会产生无尽的唏嘘。那么,短短的一生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重的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唯有真挚的友情,无私的亲情,还有那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爱情,或许能帮我们抵挡住一丝丝生命中的无尽孤独。此刻的杜甫,老朋友们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已相继离世,亲人的音讯也是全无,所有值得珍重的东西,都在慢慢失去,那种苍凉与寂寞又岂是几句话能道得尽的。
二、对天下苍生的无限悲悯与执念
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是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对宇宙人事的思索,还有更触动人心的地方,慢慢去咀嚼,越来越觉得其中蕴含的精神之高贵,历久弥香。其中的《登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现就试作分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个“昔”字,一个“今”字,一下子拉开了时间的距离,给了我们浓厚的时间感,我们似乎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位心中曾有无数伟大愿望都落空的老人,愿望终于实现了一次,登上了著名的岳阳楼,这是何等的宽慰,即便这次的愿望实现,只不过诗人漂泊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即便这种欣慰当中,饱含着对过往岁月无尽的感喟。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洞庭水是何等的浩瀚无边,也正是如此壮阔的湖水,不禁勾起了诗人自我身世的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独,衰老,多病,漂泊,成了诗人此时的真实写照。整首诗的境界,仿佛从刚才的壮阔,一下子变得狭窄,是否突兀呢?如果我们能够想象,自己的处境如杜甫,乘坐一葉孤舟,飘荡在茫然无际的洞庭湖,就能明白这种身世之感来得那么自然,一点都不突兀,诗歌境界由大到小,转变也是那样的流畅自然。
如若这首诗仅限于借景来抒发自我身世之感,则其格局同样还是小的。但是,杜甫毕竟是杜甫,他有他的悲悯与执念。诗歌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听说国家又有战事了,心里牵挂的国家、百姓又要遭难了,可处境如此的诗人,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得默默留下无奈的泪水。到了这里,诗歌的格局、境界又再次的变大,不再局限于自我的感伤,而是再次心系天下苍生。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杜甫,不管身处何处,处境如何,依然保留着他对国家和苍生的悲悯与执念。
真正的悲悯与执念,与处境无关。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就得到了无数的爱,或许会不吝啬去给别人一些爱,这不算可贵。可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达没得到什么爱,却能给别人一些爱与悲悯,这才真正可贵。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试想,把杜甫那样的处境,放在你我身上,会是怎样?也许会说,我自己已是那样的孤独、衰老、重病、漂泊不安,那么,苍生的死活,国家好坏又与我何干?我自己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那些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又与我何干?我自己都拿着微薄的工资,那些个农民工是否被拖欠工资,又与我何干?
由上可见,这便是杜甫与我们大部分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杜甫精神的高贵之处,正如“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所表达的一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甫先生对国家、天下苍生都怀着一种无限的悲悯与执念,不求回报,不求理解,当然,也正是这种悲悯与执念的精神内涵,构成了杜甫最伟大的人格力量。从杜甫最后的遭遇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残酷现实,他一心想去救赎天下人,可却未曾有人来救赎过他,不知道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的性格悲剧,但不管如何,杜甫都为我们留下了他最光辉的最令人敬佩的精神内涵—— 悲悯与执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谭盛祥,硕士,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仁化中学教师。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