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陕西西部大开发前十年

2019-08-11 23:56史天社
新西部 2019年6期
关键词:陕西全省建设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陕西全面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发挥独特优势,立足生态保护,突出发展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部大开发前十年,是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的阶段,陕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十年,基础时期的开发已经完成。其大致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5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该阶段陕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改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第二阶段(2006-20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该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开发发展,陕西跨越发展、快速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工业化率约为4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1.27%,城镇化率为45.76%;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2万亿元,年均增长34.4%,大多指标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决策部署与组织实施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安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部署。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举措和具体路径。

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后,陕西积极响应,陕西省委当月即1999年6月22日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江泽民的重要讲话。会上,省委决定立即成立陕西迎接西部大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西部大开发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10月,成立了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领导小组。10月19日,成立陕西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全省西部开发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至此,西部开发组织构架基本建成,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陕西紧抓历史机遇,科学决策、积极谋划,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关于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1999年西部大开发伊始,陕西省计委就研究起草了《西部大开发——陕西开发设想和建议》。次年5月,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陕西西部大开发总体设想》,并印发全省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依托优势、发展特色”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后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详尽的省域开发规划,各地市、各行业、各部门也相继制定了区域开发规划和行业、专业开发规划。这些规划既有主要目标,又有重点任务,既有措施路径,又有保障机制,为开发建设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结合省情,陕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生态环保为切入点,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以人才开发为重点,抓科技教育以增强后劲,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1999年秋冬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各级党委、政府按照“规划在省、实施在县乡、作业设计到山头”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了山川秀美工程的有序推进。同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赢得了机遇。在重点区域开发中,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一线两带”,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陕南绿色产业基地。抓优势产业发展,立足比较优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竞争能力,重点发展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冶金煤炭重型装备、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石油设备、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装备等产业集群,建设通用支线飞机、航空部件、航天运载动力、民用卫星、重型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商品化、优势产品向规模化、主导产品向产业化的跃升,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实施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革命老区建设,加快了陕西小康社会建设。

陕西还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落实有关企业所得税减按 15%征收的政策,增强了企业活力。2001-2010年,陕西地税系统共有2653户(次)的企业享受了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160多亿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围绕发展与和谐的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扎实推进城鄉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将西部大开发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之中,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了工作机制和督促考核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

按照中央部署,陕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征地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管理和使用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万亿元,年均增长24.87%。全省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不断得到提升。

陕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任务,坚持基础先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促进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建设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工程项目。同时,创建融资平台,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采取公路收费统一管理,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等措施,保持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以铺路架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

加快建设以西安为中心、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制定“米”字型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和“十大铁路工程”建设规划等,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快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通道、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西安铁路枢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形成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干线公路改造力度,提高通县公路等级;扩大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强化枢纽地位和辐射功能,完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汉中、安康、榆林、延安等航站移交陕西的工作,并组建了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有序建设延安、汉中、安康、宝鸡等支线机场。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14.75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突破3000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位;全省建成干支铁路22条,营业里程4300千米,基本形成了“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骨架网,特别是神木到安康铁路全线贯通,挺起了纵贯全省南北的铁脊梁;“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形成了“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构建了连接国内外近80个城市的150余条空中航线网络,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71.16万千米。

建成了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引乾济石”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实施了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中游段、汉江干流和延河、泾河、千河、丹江、月河等江河防洪和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完成了城镇供水、大型灌区改造、防洪保安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泾河东庄水库、延安延川引黄、榆林大泉引黄等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特别是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引汉济渭工程基本具备了开工建设条件。汉江水电梯级开发全面实施,电源、电网建设加速发展,西安地铁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投入使用,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势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西部大开发十年间,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优势产业迅速崛起,全省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位居西部前列。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重大能源转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十年间,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29个,千万吨级煤矿达到10个,新增原煤产能约1.5亿吨,煤炭产能居全国第三位;石油新增探明储量9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3983亿立方米;建成电力装机1604万千瓦,新增原油产能1513万吨,天然气产能70亿立方米;新增煤制甲醇产能265万吨,规模在60万吨以上、园区化布局、资源综合利用的兰炭产能260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110万吨。能源布局实现战略调整,陕北地区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

全面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施陕西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调整,积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园区支撑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势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关中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两个重点,实施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及软件出口、生物制药、飞机制造、高技术示范等五项产业化工程。陕北合理布局并加快建设煤电一体化重大項目,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围绕“三个转化”,重点打造了四大产业链。陕南推进绿色发展,有序开发水电,形成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渭北绿色果品基地的优果率、转化率和出口率明显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旅游业作为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受到广泛重视并加以重点推进。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抓了旅游市场整顿,改善了旅游环境。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宣传推广力度,巩固传统旅游市场,开拓东南亚、港澳台和国内的一些新兴市场。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旅游精品不断涌现。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特色区域联合开发,造就新景观,开辟新线路,形成新热点。文物、文化、山水、休闲类景区交相辉映,传统的文物及古遗址景区纷纷探索、创新展示方式,融入了更多体验、互动、科技元素,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国际化为目标,先后建成了一系列彰显历史文化的大型旅游项目,实现了历史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旅游业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排名不断前移。

历经十多年的开发建设,陕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政府扶持、市场导向、企业拉动、农民参与、中介服务、科技创新的格局已经形成,正在向大规模、宽领域、多竞争、带动强的方向发展。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在农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渭北绿色果品基地的优果率、转化率和出口率明显提高。畜牧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良种繁育体系、疾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畜产品加工及防治体系运行良好,使畜牧业、乳品产业和草业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99.84億元,比上年增长33.5%。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08.8亿元,增长33.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5100.14亿元,增长34.3%;装备制造业2607.01亿元,增长 34.8%;有色冶金工业1259.72亿元,增长37.2%;食品工业931.28 亿元,增长2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02.79亿元,增长31.5%;医药制造业229.22亿元,增长16%;纺织服装工业147.87亿元,增长35.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0.77亿元,增长34.6%。八大支柱产业带动工业发展作用明显,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基石。

十年间,全省的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5.6%。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11.39 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9.5%。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正在迅速成长为支撑陕西经济跨越发展的半壁江山。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

陕西是矿产资源大省,但山地多耕地少,水资源不足,生态条件和西部地区一样比较脆弱。按照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陕西特殊的生态地位,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做了大量工作。

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山川秀美陕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退耕还林以前的30.92%提高到2010年的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十年完成人工造林3528.07 万亩,飞播造林1025.1 万亩,封山育林927.68 万亩, 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8年森林覆盖率提升到全国第12位。

加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在经济高增长中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环境治理实现了由原来的点源污染治理逐渐向流域性、区域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大转变。至2008年,全省64%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建成5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460平方千米。至2010年累计建成16个污水处理厂,37个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和汉、丹江等水源保护成效明显,全省10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4-357天,6条主要河流和11条支流水质继续呈现稳定好转趋势,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安全良好,27个城市水源地全部达标。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实施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陕西制定了大力实施科教兴陕、工业强省、项目带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发展战略,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山川秀美工程,“一线两带”和四大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实施“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区域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业、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把高新技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果业、畜牧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作为突破口,关中地区以4个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为基点,进行“二次创业”,推进17个星火密集区和国家星火产业示范县建设,发展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陕北地区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三大区域互补配套协调发展。

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提高生产要素和产业的聚集度,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中心城市发展。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升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和枢纽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支持、产品配套、产业联动,辐射带动陕南、陕北发展。2010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6352.9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3.7%,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陕北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5.2%,增速居三大区域之首,实现跨越发展,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新亮点;陕南地区生产总值1122.66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1.1%,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扩大开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十年间,全省实际引进东部沿海省份资金超过1000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来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50家。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增长14.6%。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值120.81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39.85倍。其中,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进口总额58.74亿美元。全省进出口企业超过3000家,年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 10家,贸易伙伴遍及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结合起来,统筹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高等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民办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提前一年在西部地区中率先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663个,在校学生达到89.93万人;高等院校发展到78所,8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92.78万人。

发展科技产业和科研事业,采取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隊伍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规制度、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措施,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科技活力产出指数居全国第五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010年,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688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471项,合同成交总额102.59亿元,受理专利申请量总计22949件。

落实文化强省目标,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省市两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涉及改革单位313家,先后组建了93家企业,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全部组建,增强了陕西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西部大开发期间,文化产业得到开发,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8亿元,年均增长29.4%。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学艺术持续繁荣,建立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机制,涌现出影视作品《保卫延安》《大秦帝国》,舞台剧《迟开的玫瑰》,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舞动陕西》等一批高水准的精品力作,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8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达到了省、市、县、乡村全覆盖。2008年,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4.9%和96.2%。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和谐陕西”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2010年,全省有卫生机构4836个,医用床位14.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7.77万人,均比199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1.58%,“看病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把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的,将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点任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大地分享了发展成果。持续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积极实施就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大众创业,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服务业以及加速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多种途径拓展就业空间。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创新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快速提升,首创了国家认可的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国家标准体系。到2010年底,全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470万人、335万人、930万人、278万人和180万人,五项社保基金征缴规模达367亿元。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省建设扶贫重点村7513个,搬迁贫困人口57万人(含以工代赈移民27万人),完成“雨露计划”培训转移26万人,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45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27元增加到2010年的3617元,年均增长达18.8%,有32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到2010年,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达11.2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2.48万套,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宝鸡市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被建设部表彰为全国房改先进单位。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17.65亿元,实现农村危房改造6.7万户,使农村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社区建设、城乡养老机构建设和“平安陕西”活动深入推进,公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99年的4654元增加到15695元,增长了2.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56元增加到4105元,增长了1.81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99年的737.5亿元增加到1790.87亿元,增长了14.63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深刻变化。空调、电脑、手机、小汽车等新的消费品逐步进入居民家庭,住房、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已经成为消费热点。

新的起点与协调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陕西西部大开发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础。事实证明,陕西的发展崛起的不仅仅有强劲的“陕西实力”、奋发的“陕西精神”,还有政府和市场合力开发造就的诸多“陕西经验”。如,抓好政策落实和规划制定,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进展有序;突出重点、抓好主线,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和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三农”、扶贫和城镇化建设为重心,抓短板、攻难点,齐心聚力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利用省域人文、地域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在首位,着力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以创造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等等。梳理和总结经验,汲取智慧,陕西西部大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迈开更大的步伐,跨上更高的台阶。

西部大开发的前十年,陕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规划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发展,2012年2月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要求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2017年1月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部署: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两大关键,增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在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巩固边疆安全稳定、維护民族团结进步上作出更大贡献,推动西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该《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增强紧迫感,自我加压,奋发有为,依靠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结合本地实际,将《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做好衔接,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分解落实各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努力开创西部发展新局面。”要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好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统筹衔接,在对口帮扶、财政税收、项目布局、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中部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对口支援水平,形成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新合力。”

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是陕西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成为陕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陕西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五新战略任务为目标,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站到对外开放的前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经济,全力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成富有活力的向西开放开发新经济带,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2018年总量突破2.44万亿元;民主法治建设持续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污降霾实现突破性进展;管党治党更加有力有效,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中共十八大战略部署,从2012年起的未来十年及其此后一个时期,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全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既是对前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预见,陕西西部大开发在从2011年到2030年的加速发展时期,跟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将融合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开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决胜全面小康,陕西将奋力追赶超越,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培育新功能中强化产业支撑,在构筑新高地中汇聚发展要素,在激发新活力中增强内生动力,在共建新生活中回应群众期盼,在彰显新形象中提升陕西魅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特色西部大开发发展之路。

总之,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奋斗目标,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陕西的西部大开发正在形成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陕西将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开放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确保到2020年省域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到2050年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

作者简介

史天社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巡视员

猜你喜欢
陕西全省建设
寒露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