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科学课上才要讲科学

2019-08-11 23:5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萝卜主观结论

教室里,每天被骂的萝卜比被夸的萝卜坏得快,学生可由此领悟到“言语的力量”。近日,成都某小学做的“萝卜实验”引发了争议。反对者认为实验毫无科学根据,结论过于主观;而辩护者则表示,它是教育活动,并非科学实验,孩子能从中获得感悟即可。

类似“萝卜实验”这样的教育实验并不新鲜,只是实验主体可能是米饭、苹果,或者别的食物。“萝卜实验”的核心假设,就是夸赞与批评的话语会对萝卜的腐烂过程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不过,既然它叫实验,就应该尽量满足一个实验的基本要素——控制变量。食物变坏的过程,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除了人的态度以外,还有食物所处的环境、食物的分量、食物本身的成熟程度以及食物表面的细菌数量等。

从实验结果也能看出,并非所有被夸的萝卜都比被骂的萝卜坏得慢。即使如此,学生也给出了解释——被夸的萝卜骄傲自满,被骂的萝卜坚韧不拔。这种解释鼓舞人心,但是太过主观。其实,如果实验结果和假设不符,应该从实验设计和实验流程上找原因,或者重复进行实验,审视核心假设是否成立。

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底色,它并非可有可无、可以被任意打扮、随意扭曲。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科学思维的训练,也缺少对科学精神的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伪科学”乱象,无论是对科研成果“张口就来”的质疑,还是对打着科学旗号的保健品的深信不疑,亦或是把“前后相繼”当成“因果相关”的胡乱联系,归根结底,都源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缺失。

“萝卜实验”,其实是一次绝佳的教育机会。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抛弃科学的思维方式,根据感性经验得出结论,无论这结论看起来多么有道理,都无法令人信服。要教孩子“好好说话”,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大可不必借助这一并不科学的实验形式。

猜你喜欢
萝卜主观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惊人结论
种萝卜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