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CD45A1的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时空格局分析

2019-08-10 03:46靳全锋沈培福黄海松马远帆郭福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随机森林

靳全锋 沈培福 黄海松 马远帆 郭福涛

摘要:基于2001—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和ArcGIS软件以及Mann-Kandell显著性检验、核密度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草地火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时空分布不均衡,东北区域火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东部区域和吉林省西部区域;华北区域火集中在内蒙古与黑龙江省、吉林省交汇处,河北省、山西省与内蒙古交汇区域火密度较大;西北区域火集中在新疆西北部、中部区域及甘肃省中部区域;西南区域火集中在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和西藏交汇区域以及云南省少部区域;16年火次数和面积分别是 2.32×104次和2.57×106 hm2,各区域火次数和面积差异明显,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区域火次数占总次数比例分别为41.08%、21.81%、19.82%、16.29%、0.44%、0.36%和0.20%,火面积比例分别是52.14%、18.51%、15.80%、13.19%、0.14%、0.11%和0.11%;年变化表明华北区域草地火灾面积呈增长趋势,西北、东北、西南和华中等区域呈降低趋势而华南区域呈显著降低趋势;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草地火次数呈增长趋势,西南华东和华南呈降低趋势,华中呈显著降低趋势;月变化表明草地火的月际变化不均匀,火比率呈双峰分布,北方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3—5月和8—10月,南方华中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8—10月,华南集中在1—3月。此外草地火受海拔和坡向影响明显,海拔在1 000 m和2 000 m、阳坡和半阳坡区域是草地火频发区。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时空特征分析研究,为深入探究草地火污染排放和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防火政策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我国大陆;MCD45A1;草地火;时空格局;随机森林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4-0264-05

草地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其高强度、高频率对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土壤和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1-2]。Torlak等研究顯示全球有3.49×109 hm2的草业资源[3],44%火灾发生在草地[4],其中52%来源于非洲、30%来源于美洲、14%来源于亚洲,其他区域占4%[5]。草地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质燃烧源[6],燃烧时释放大量酸性气体、污染性气体和颗粒物显著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7-8]。烟气排放破坏臭氧层[9],降低空气能见度,促进化学烟雾的形成,直接导致气候改变[10],此外,草地火不仅破坏生态系统,还显著影响土壤及降水pH值[11],导致水土流失,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12]。目前关于草地火灾的研究已展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卫星监测方法已成为主流,卫星遥感影像最适用于大尺度草地火时空格局研究。遥感影像具有空间尺度大、时间周期短和成本低等优良特性,对于大尺度草地火灾研究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13-14]。

我国是居世界第2的草地资源大国,约有4.0×108 hm2草地资源,占国土面积的2/5。然而我国也是草地火灾频发的国度,每年有1/3的草地遭受火灾的破坏[15]。人类活动导致草地火频发,95%草地火由人类活动引起[16]。目前我国已开展草地火灾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7-21],但以往研究主要是草地火险等级划分和研究草地火灾影响因子[20,22-26]。丽娜等对小区域草地火面积进行研究[27],靳全锋等对小区域草地火灾污染物进行研究[18],而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探讨我国大陆区域草地火和火面积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2001—2016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火灾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R和ArcGIS软件以及Mann-Kandell趋势显著性检验、核密度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草地火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目标:(1)估测出2001—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面积;(2)分析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和面积时空分布;(3)分析地形对草地火的影响。本研究深入探究草地火与地形关系及火点和面积时空格局,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防火政策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区域,运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运用ENVI软件进行MODIS数据拼接获得火迹地数据,探索2001—2016年我国大陆草地火点和面积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1.1 研究区概况

我国大陆地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5个热量带中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地理位置为6°06′~53°30′N、73°20′~135°30′E(图1)。土地面积9.60×106 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我国草地资源居世界第2,占国土面积的2/5[28]。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2.1 数据来源 MODIS遥感影像数据在监测植被火灾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靠性[29],目前MODIS监测受自然因素影响,成功监测率为90%左右,但通过滤除噪声、耀斑及云的干扰,不同区域和季节草地成功监测率为高达100%[30],因此本研究使用的是500 m空间分辨率的月尺度MCD45A1产品(https://e4ftl01.cr.usgs.gov/),以及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我国行政区划图(1 ∶ 1 000 000)和我国植被覆盖图产品(http://www.resdc.cn/data.aspx?DATAID=184)进行叠加分析。

1.2.2 数据处理方法 MODIS数据产品处理主要包括定义投影信息、投影转换、镶嵌、裁剪以及掩膜计算,将2001—2016年MCD45A1火面积数据运用ENVI软件由正弦曲线投影转换为兰伯特投影,带号为48,椭球体基准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WGS-84)。将我国大陆地区每月19景遥感影像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数据镶嵌、裁剪以及利用我国植被类型图进行掩膜计算,分析发生草地区域过火像元和火灾日期信息。

1.2.3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统计2001—2016年每次草地火发生时间、位置和面積,以获取草地火时间分布特征,根据草地火空间分布特征运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空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草地火密度和空间分布图。

1.3 草地火点和面积变化趋势及显著性

1.3.1 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 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31],可以定量地衡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取值域范围是-1~+1,相关系数为+1或-1时,表示完美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时,表示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1.3.2 草地火灾次数和面积趋势及其显著性分析 Mann-Kandell趋势检验法[32]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遵循一定分布,不受少量异常值干扰,更适用于时间序列变化的数据趋势检验,被广泛运用于时间序列上水文、温度和气候等趋势变化,且计算比较简单。

1.3.3 草地火与地形关系分析 随机森林算法是Breiman提出的一种基于分类树的算法[33],运算速度很快,处理大数据表现优异,不需要回避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对大量分类树汇总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用于火灾因子对因变量影响分析以及其他领域,成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大陆草地火空间分布格局

基于2001—2016年MODIS-MCD45A1草地火数据,运用ArcGIS 10.2在WGS-84投影下划分为10 km×10 km网格,将草地火点运用核密度原理,绘制16年火点密度图(图2)。2001—2016年我国大陆区域共发生草地火23 192次,年均1 450次,火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火密度分布规律:东北地区火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东部区域和吉林西部区域;华北地区在内蒙古与黑龙江省、吉林省交汇处,河北省、山西省与内蒙古交汇区域火点密度较大;西北地区火集中在新疆西北部、中部区域及甘肃省中部区域;西南地区火集中在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和西藏交汇区域以及云南少部区域。该研究结果与靳全锋等研究[18,34-35]一致,靳全锋等研究显示草地火受自然因素(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人为因素(放牧数量、道路密度、农田等)和生物质特性等因素影响[18-19]。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质密度越大、温度越高、降水越少、相对湿度越低、放牧数量越少、距道路越近越有利于草地火发生。

2.2 我国大陆草地火时间分布格局

我国大陆草地火点和面积时间变化趋势见图3,全国2001—2016年草地火次数和面积分别是2.32×104次和 2.57×106 hm2各区域火次数和面积差异明显,总体火次数高低顺序为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火面积高低顺序为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区域火次数占总火比例分别为41.08%、21.81%、19.82%、16.29%、0.44%、0.36%和0.20%,火面积比例分别是52.14%、18.51%、15.80%、13.19%、0.14%、0.11%和0.11%。全国火次数和面积分别在2003年和2014年达到极大值,华北区域草地火次数和面积皆在2014年达到极大值,东北区域火次数和面积皆在2013年达到极小值,其他5区域火次数和面积呈波动变化,年际变化存在差异。

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Mann-Kandell趋势显著性检验分析草地火次数和面积时间变化。图4为2001—2016年我国大陆区域草地火次数和面积的动态变化,Mann-Kandell趋势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华北区域草地火面积呈增长趋势,西北、东北、西南和华中等区域呈降低趋势而华南区域呈显著降低趋势;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草地火次数呈增长趋势,西南、华东和华南呈降低趋势,华中呈显著降低趋势。研究显示草地火面积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草地生物量风速等因素呈正相关[36]。

由图5可知,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的月际变化不均匀,火发生比率呈双峰分布,主峰明显高于次峰,峰值分别集中在3—5月和8—10月,时间上草地火发生比率高低顺序为春 季>秋 季>夏季>冬季,春、夏、秋和冬季发生草地获得比率分别是40.91%、15.95%、30.10%和13.04%;各区域间存在差异,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西南等区域呈双峰分布、但主峰与次峰时间差异较大。华中和华南区域呈单峰分布,从而体现南、北方草地火发生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3—5月和8—10月,该研究与靳全锋等研究[18,25]一致,北部区域草地火集中在春、秋2季,主要受自然因素(降水、空气湿度、温度和风速等)、草地植被性质和植被含水率等因素影响。张正祥等研究表明北方区域春季降水较少、相对湿度低、气温回暖快、风速较大导致植被含水量低,且前1年死亡生物质较多,极易促进草地火灾形成[19,35];秋季生物质大量死亡、降水较少、空气湿度降低和风速较强,有利于草地火灾的形成,但由于气温下降较快降低火频率,导致春季火灾频率显著高于秋季;其他月份降水、温度和草地属性等因子阻碍草地火发生。南方华中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8—10月,华南集中在1—3月。

2.3 地形对草地火的影响

全国草地火灾与地形有密切关系,草地火主要集中在中海拔区域,随海拔的增高大致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趋势。由图6可知,海拔在500 m以下,对草地火发生的影响较小,在1 000 m左右和2 000 m左右呈双峰分布,该海拔对草地火影响显著。Guo等研究表明,在该范围是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聚集地,人为活动频繁,容易发生人为火灾,草地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左右的区域,是旅游的主要分布区及北方区域人类活动区域,人类活动加强,导致发生火灾的概率增大,且频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区域[16,37-38]。坡向对草地火有明显影响,阳坡与半阳坡草地火灾发生概率明显高于阴坡和半阴坡。由于阳坡和半阳坡区域受到太阳辐射时间和强度高于阴坡和半阴坡,使其下垫面升温较快,易于地表生物量水汽的蒸发,加快植被水分蒸发,有利于火灾的发生,Guo等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温度等因素与草地火呈正相关[16],本研究与Guo等的结果一致。

3 结论

针对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灾现状,本研究利用MODIS遥感影像,运用Mann-Kandell趋势显著性检验、核密度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对不同地区草地火点、火面积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空间分布不均衡,火密度分布规律:东北地区火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东部区域和吉林省西部区域;华北地区在内蒙古与黑龙江省、吉林省交汇处,河北省、山西省与内蒙古交汇区域火点密度较大;西北地区火集中在新疆西北部、中部区域及甘肃省中部区域;西南地区火集中在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和西藏交汇区域以及云南部分区域。(2)2001—2016年全国共发生火次数和面积分别是 2.32×104次和2.57×106 hm2,各区域火灾次数和面积差异明显,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区域火次数占总火比例分别是41.08%、21.81%、19.82%、16.29%、0.44%、0.36%和0.20%,火面积比例分别是52.14%、18.51%、15.80%、13.19%、0.14%、0.11%和0.11%。(3)2001—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草地火和面积动态变化,年变化表明华北草地火面积呈增长趋势,西北、东北、西南和华中等区域呈降低趋势而华南区域呈显著降低趋势;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草地火次数呈增长趋势,西南、华东和华南呈降低趋势,华中呈显著降低趋势;月变化表明草地火的月际变化不均匀,火比率呈双峰分布,北方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3—5月和8—10月,南方华中区域草地火多集中在8—10月,华南集中在1—3月。(4)草地火受海拔和坡向影响显著,结果表明,海拔 1 000 m 和 2 000 m 左右、阳坡和半阳坡区域草地火灾发生频率较高。

参考文献:

[1]Akagi S K,Craven J S,Taylor J W,et al. Evolution of trace gases and particles emitted by a chaparral fire in California[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2,12(3):1397-1421.

[2]Permadi D A,Oanh N T K. Assessment of biomass open burning emissions in Indonesia and potential climate forcing impact[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78(3):250-258.

[3]Torlak G,Sevkli M,Sanal M,et al.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by using fuzzy TOPSIS method:an example of Turkish domestic airline industry[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38(4):3396-3406.

[4]Van G R,Randerson J T,Giglio L,et al. Global fire emission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deforestation,savanna,forest,agricultural,and peat fires (1997—2009)[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0,10(23):11707-11735.

[5]Van G R,Randerson J T,Giglio L,et al.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from 1997 to 2004[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Discussions,2006,6(2):3175-3226.

[6]Baleentiene· L,Uupis A. Fuzzy TOPSIS applied for evaluation of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bandoned grassland[J]. 2012,75(3):242-249.

[7]Levine J. Influence of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o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the equatorial forests of Africa[M]// Global biomass burning:atmospheric,climatic,and biospheric implications. Boston:MIT Press,1991.

[8]靳全鋒,马祥庆,王文辉,等. 中国亚热带地区2000—2014年林火排放颗粒物时空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6):2238-2247.

[9]Blake N J,Blake D R,Sive B C,et al.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methyl halides and other reduced carbon gases in the South Atlantic reg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1996,101(19):24151-24164.

[10]Neto T G S,Carvalho J A,Veras C A G,et al. Biomass consumption and CO2,CO and main hydrocarbon gas emissions in an Amazonian forest clearing fire[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43(2):438-446.

[11]Yokelson R J,Goode J G,Ward D E,et al. Emissions of formaldehyde,acetic acid,methanol,and other trace gases from biomass fires in North Carolina measured by airborn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1999,104(23):30109-30125.

[12]Chuvieco E,Aguado I,Yebra M,et al.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fire risk assess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J]. Ecological Modelling,2010,221(1):46-58.

[13]傅泽强,杨友孝,戴尔阜. 内蒙古干草原火动态及火险气候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6):18-22.

[14]刘兴朋,张继权,周道玮. 中国草原火灾风险动态分布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06,28(6):77-82.

[15]张继权,张 会,佟志军,等. 中国北方草原火灾灾情评价及等级划分[J]. 草业学报,2007,16(6):121-128.

[16]Guo F T,Wang G Y,Su Z W,et al. What drives forest fire in Fujian,China? Evidence from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random fore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2016,25(5),505-519.

[17]宮大鹏,李炳怡,刘晓东. 草原火烧严重度燃烧指数的适用性比较分析[J]. 生态学报,2018(7):1-7.

[18]靳全锋,鞠园华,杨夏捷,等. 2005—2014年内蒙古草地火灾排放污染物的时空格局[J]. 草业学报,2017,26(2):21-29.

[19]张正祥,张洪岩,李冬雪,等. 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2013,33(7):2023-2031.

[20]曲炤鹏,郑淑霞,白永飞. 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807-813.

[21]陈世荣. 草原火灾遥感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2]乌云德吉. 基于GIS的草原火遥感监测与火险评估[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3]都瓦拉. 内蒙古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及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4]李兴华. 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火灾规律及预警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25]周怀林,王玉辉,周广胜. 内蒙古草原火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2016,25(4):16-25.

[26]峰 芝. 近30年内蒙古牧区草原火时空演化特征分析[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7]丽 娜,包玉龙,银 山,等. 中蒙边境地区草原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灾害学,2016,31(3):207-210.

[28]曹国良,张小曳,郑方成,等. 中国大陆草原火灾排放的颗粒物及其它污染物量的估算[C]//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 北京:中国颗粒学会,2005.

[29]Amraoui M,Pereira M G,Dacamara C C,et 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fire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24/525:32-39.

[30]Zhou X C,Wang X Q. Validate and improvement on arithmetic of identifying forest fire based on EOS-MODIS data[J].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 Application,2006,21(3):206-211.

[31]靳全锋,马祥庆,王文辉,等. 华东地区2000—2014年间秸秆燃烧排放PM2.5时空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2):460-468.

[32]Jin Q,Ma X,Wang G,et al. Dynamics of major air pollutants from crop residue burning in mainland China,2000-2014[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7,70(8):190-205.

[33]Breiman L. Random forests[J]. Machine Learning,2001,45(1):5-32.

[34]刘兴朋,张继权,范久波. 基于历史资料的中国北方草原火灾风险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61-65.

[35]张正祥.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草地火状况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6]Zhang Z X,Zhang H Y,Zhou D W.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ies of human-caused grassland fire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10,74(3):386-393.

[37]梁慧玲,郭福涛,王文辉,等. 小兴安岭伊春地区林火发生自然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12):29-35.

[38]黄宝华. 基于MCD45山东植被燃烧时空分布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2):286-290.刘 博,雒沛文,齐永波,等. 氨基酸增效磷肥对黄褐土磷有效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269-272.

猜你喜欢
随机森林
拱坝变形监测预报的随机森林模型及应用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B2B客户分级系统的设计
基于多视角特征融合与随机森林的蛋白质结晶预测
基于TM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