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佳 钱振渊 徐青丽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优化小肠镜诊治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分析60例接受小肠镜诊治的病例,根据诊治前后的护理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接受标准护理;实验组33例,调整饮食、肠道准备方式及加强心理抚慰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腹胀程度、腹胀持续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四个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腹围差变异率小于对照组(154% VS 193%,p<005);腹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421h VS 493h,p<005);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快于对照组(363h VS 429h,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54d VS 67d,p<005)。结论:通过优化小肠镜诊治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术后腹胀,促进肠功能康复,可作为小肠镜诊治术后相关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小肠镜;检查;治疗;护理;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182-02
小肠镜技术是小肠疾病诊治中最为直接的方法,不仅可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也可用于小肠息肉等疾病的治疗[2]。然而,由于小肠较长、距口和距肛均较远、走形复杂,操作前需要一定的肠道清洁准备,操作过程时间长、难度大,容易造成肠粘膜的损伤。另外,操作时需要充入大量的气体。因此,许多患者在完成小肠镜诊治后出现腹胀最为常见,由此可能带来治疗创面渗血,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3]。本文旨在通过优化小肠镜诊治前和诊治后护理干预,促进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连续收治的60例小肠镜检查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 23 例 ;年龄范围为 14~62 岁,平均年龄 为(314±55)岁 ;单纯检查16例,内镜下息肉摘除44例;息肉类型 :單发息肉 13例,多发息肉32例 ,大于5枚18例,大于10枚7例;息肉镜下直径为 04~60cm。将上述患者根据收治的不同时期进行分组,前27例为对照组;后33例为实验组。
12分组方法根据两组患者在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干预的差别进行分组。
121对照组
1211术前准备部分:(1). 完善常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及腹部增强CT等,评估心、肺、肝、肾及凝血功能,有无贫血及腹腔内脏器有无结构异常等;(2).饮食调整及肠道准备。正常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2000ml-3000ml,患者排泄至清水样便,年老体弱者适当补液防止脱水及低血糖现象;(3).心理抚慰。告知小肠镜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尽可能消除焦虑情绪。
1212术后干预部分:(1).监护。观察血压、脉搏、体温、腹痛腹胀情况、有无血便,并术后第一天复测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及感染等情况;(2).肠功能及饮食恢复。术后48小时禁食,待恢复肛门排气后逐步予以流质-半流质饮食过渡;(3).出院后指导。出院后1周饮食上仍以半流质饮食为主,注意观察大便性状,避免剧烈活动,术后半月来院复诊。
122实验组:
1221术前准备部分:(1).同对照组;(2).饮食调整及肠道准备。术前3天半流质饮食,餐后半小时口服乳果糖液15ml,每日3次,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一次;(3).心理抚慰。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于部分有失眠现象的患者给予安定片帮助入睡。
1222术后干预部分:(1).同对照组;(2).肠功能及饮食恢复。术后24小时禁食,术后第2天给予温凉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予以无渣半流质,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对于腹胀明显患者,给予开塞露100ml纳肛,刺激肠道加快肛门排气;(3).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腹胀程度、腹胀持续时间(h)、肛门恢复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的差异。腹胀程度以检查前后腹围差变异率为评价指标。
腹胀程度=(术后最大腹围-术前腹围)/术前腹围*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4个观察值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小肠镜检查或治疗,术后1例患者出现血便,8例患者出现黑便,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无肠套叠或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实验组33例,行息肉摘除23例;对照组27例,行息肉摘除21例;两组患者在小肠镜治疗比率和息肉摘除数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的腹围差变异率实验组小于对照组(149% VS 193%,p<005);腹胀持续时间实验组短于对照组(415h VS 493h,p<005);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实验组快于对照组(378h VS 429h,p<005);
3讨论
31小肠镜检查是导致腹胀的原因
小肠镜是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一项重要方法,针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对于小肠息肉、家族性肠息肉病及外科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出血等并发症更是具有治疗价值。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小肠镜诊治后引起的腹胀问题十分常见,程度轻者可引起术后腹部胀痛、呕吐等不适;重者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肠套叠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小肠镜检查前后特别是小肠镜手术后良好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引起小肠镜术后腹胀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小肠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肠道清洁条件,因此大多数单位在开展小肠镜技术时都过度使用导泄剂,最为常见的便是聚乙二醇。术前口服大量的聚乙二醇溶液,引起肠道内渗透压的显著改变从而达到快速导泄的目的,因此又被称为“机械性肠道准备”。然而由此可能导致肠管壁菲薄、肠道细菌的数量及结构比例发生变化。在小肠镜长时间操作过程中,镜身与肠道粘膜发生摩擦会导致部分肠粘膜损伤水肿。同时,操作本身需要向肠腔内充入大量气体从而保持操作的空间。因此,经历渗透压改变的菲薄肠壁、损伤的肠粘膜、数量及结构发生改变的菌群三个因素可导致小肠镜诊治后肠壁水肿,如果在此基础上发生肠道菌群移位感染更会导致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延迟。此外,患者的精神状态、焦虑情绪在肠功能的恢复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速导泄的患者需要检查前6小时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2000ml-3000ml左右,许多患者难以喝入如此大量的液体,易出现呕吐、腹胀、腹泻同时存在的现象,接受检查时已精疲力尽。
32如何解决小肠镜术后腹胀的问题
解决术后腹胀对于接受小肠镜诊治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于扩张的肠管容易发生细菌移位,继而肠道感染,特别是接受多处息肉摘除的肠管,容易发生创面渗血,甚至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解决术后腹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药如开塞露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腹胀,如王月联等对开塞露纳肛促使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观察发现,开塞露纳肛能有效的缓解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腹胀。再如中医中药的应用,邹劲林等]在尝试应用大承气汤联合针灸治疗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方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张海生等发现足三里封闭对腹胀的缓解也有较好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物理疗法的应用,如张素香等应用红光治疗可降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然而,目前文献报道及临床应用的上述多种方法在减轻腹胀方面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如何使肠蠕动尽早恢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3本研究干预措施(腸道准备、心理抚慰、进食)对于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根据小肠镜导致腹胀发生的原因,本研究优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明确需要接受小肠镜诊治的患者,术前三天开始调整饮食结构,以半流质饮食为主,同时每日口服乳果糖。其目的是保持肠道内容物不至于太过干结,并且乳果糖可以润滑肠道,绝大部分患者会产生轻度腹泻的效果,再于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即可达到小肠镜检查所需的肠道条件。此法不会导致小肠壁萎陷菲薄,肠管仍保留原有的厚度,亦不会发生明显的肠道菌群数量和结构改变。因此,小肠镜操作对肠粘膜损伤带来的影响不至于太过明显。同时,在术前准备中实验组33例患者没有出现呕吐和腹泻导致严重乏力的现象。另外,对于有失眠和焦虑情绪的患者,给予一定心理抚慰,药物帮助入睡可以使患者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接受小肠镜诊治。
在小肠镜术后,得益于更轻微的肠道水肿,可以尽早进食温凉的流质及半流质食物,刺激肠蠕动更早恢复。对于腹胀明显的患者可予开塞露保留灌肠,同样可以起到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因此,肠功能的快速康复不是互相独立的几个因素机械累加的结果,而是基于影响肠道水肿程度的几个关键因素相互作用,并刺激肠蠕动恢复的共同结果。
34本研究的缺陷与结论
然而,本文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所有病例临床数据的采集处于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这一时间段内,小肠镜诊治操作并非由同一个医生完成,存在一定操作熟练度差异的影响。而且,分组是依据不同时间段护理措施的改变,前27例和后33例各成一组,同样受到医护人员主观性的差异。此外,样本总体例数偏少,统计学的差异可能需要更多临床病例数予以支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从肠道准备、饮食、睡眠等方面进行优化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小肠镜诊治术后的肠功能恢复,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罗虹雨,龚晓松,陈维顺,等.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诊疗价值的研究分析[J]. 现代医学, 2015(11): 1406-1409
[2]汪姝君,陈春. 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现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1): 8-11
[3]吴晰,陆星华.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并发症[J]. 中国消化内镜, 2007(5):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