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9年深秋,南宋刚建立不久,金兵又杀了过来。宋高宗招架不住,带着一批文武大臣逃往江苏。而他名义上的母亲——当朝太后孟太后,则带着另一批大臣逃往江西。
尊贵如太后,被逼得逃出宫门可谓惊险。但对于孟太后来说,这只是其传奇人生里的一段小插曲。
为保卫孟太后的安全,宋高宗派出万名御林军护驾,却未料到,这些御林军一路上不断开小差,能溜的都溜了。抵达南昌时,孟太后身边只剩下几十个官兵,还有200多个没有战斗能力的太监和宫女。
立足未稳,探马来报:“金兵势大,现离我们只有几百里,前线守军都被打散了,您老人家必须马上转移!”孟太后一听,接着往南逃。
孟太后年纪大了,不能骑马,只能坐轿,太监和宫女们大多步行,所以走得很慢。金兵则是快马加鞭在后面追,才半天工夫,就快追上了。孟太后一行听见身后雷声隐隐,随后这雷声越来越响,轰隆轰隆……老太后掀开轿帘,朝东北方向望去,只见尘土飞起,如乌云一般遮住了天空。很显然,那是大队金兵急行而起的烟尘。紧接着,漫天烟尘里传来了隐约可辨的喊杀声,叽里咕噜的女真语当中夹杂着“活捉南朝太后”的汉语喊话。
众宫女面无人色,护驾的官兵首领冲到太后轿前请示道:“这支金兵至少3万人,俺们这几十人无论如何抵挡不住,请太后懿旨,是否改行水路?”老太后还算镇定,她出了轿子,果断下令:“把马和辎重都扔了,咱们坐船!”
那是南方,到处是河,走水路很方便,但船不够,官兵紧急征用了十几艘民船,根本挤不下,太后、官兵、宫女和大约一半的太监上了船,剩下的太监都被追到岸边的金兵乱箭射死在水里。
金兵分出几千人,从附近渔民家里抢了几百艘船,在后面紧追不舍。别的金兵继续走陆路,绕道去太后可能经过的州县进行围堵。幸亏女真人不擅長行船,路也不熟,追击和围堵都没有成功。
孟太后一行历尽千辛万苦,侥幸逃出金兵的包围,在江西吉安准备上岸。哪知道,所征民船的船主竟然联手,绑走了150个宫女。孟太后见民风如此彪悍,不敢停留,从陆路辗转来到赣州。
到了赣州,人困马乏,孟太后被地方官接进衙门好生照料,护驾的官兵却无人过问。官兵去市场上买补给品,商贩拒绝出售,说官兵给的是假钱。双方争执不下,从口角发展到动手,官兵人少,吃了暗亏。一怒之下,官兵深夜纵火,焚烧商铺,还抢了几家富户的财物。
赣州有个人叫陈新,是当地一霸。他利用民众对官兵和朝廷的不满,煽动起义,很快召集了几万人,将赣州城团团围住,说要抢出太后,另立新朝。万分危急之时,朝廷的援军赶到,这才击溃了起义军。
又过了一段时间,金兵退走,宋高宗在杭州驻扎下来,派手下最得力的武将去赣州迎接孟太后。再然后呢?老太后在深宫安心养老,享尽荣华,受到宋高宗的礼敬和优待,直到寿终正寝。
孟太后这一生,相当坎坷。
她本是北宋武将的女儿,宋哲宗的皇后。北宋哲宗登基时才10岁,奶奶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滔滔是英宗朝的皇后、神宗朝的太后、哲宗朝的太皇太后,资格老,名望高,权力大得吓人,让宋哲宗立谁当皇后,谁就能当皇后。孟氏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很得高滔滔喜爱,于是被选做了哲宗的皇后。但是宋哲宗另有所爱,是一个姓刘的婕妤,对孟皇后不理不睬,敬而远之。高滔滔去世之后,宋哲宗更加把孟皇后不当一回事。
孟皇后身在中宫,却如在冷宫,心情郁闷,喝酒解闷,烂醉之后,失手打死了一个宫女。宋哲宗大怒,废了她的后位,逼她出家修道。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宋史·后妃列传》,说宋哲宗最宠爱的刘婕妤为了夺取后位,诬陷孟皇后用法术诅咒皇帝。宋哲宗半信半疑,让人查办,抓了孟皇后手下的几十个太监和宫女。查案的大臣跟刘婕妤串通一气,严刑逼供,将孟皇后的手下人割舌剜眼,终于审出了孟皇后诅咒皇帝的“铁证”。哲宗信以为真,将孟皇后打入冷宫。
古代中国男尊女卑,女权低下,但是儒家推崇孝道,孝道要求人们把太后的地位和权力象征性地摆到比皇帝还要高的位置,否则就是不孝。所以在儒教昌盛的宋朝,老皇帝一死,皇后立马变成太后,权力飞涨。
总之,这位皇后在哲宗朝没过过上舒心日子。等宋哲宗去世后,他的弟弟宋徽宗即位,孟皇后才重新被大家记起,复立为元祐皇后。她的老对手刘婕妤,也当过哲宗皇后,被称为元符皇后(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是元祐,第三个年号是元符)。既是宿敌,自然难安,再加上前朝党争的牵连,残酷倾轧中,孟皇后又一次被废,又出家修道了。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进北宋首都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有大量的皇子皇孙、后宫嫔妃。孟皇后当时已51岁,不在后妃名单上,也没在宫中居住,竟然因祸得福,未落入金兵魔爪。
金国攻进开封,却没有占领开封。大概金国统治者感觉自己没本事直接统治这么先进又这么富裕的大宋,所以找了一个人当傀儡帮着统治大宋。这个人就是张邦昌。
张邦昌其实对大宋很忠心,不愿篡位称帝。他找到大宋境内硕果仅存的孟皇后,尊称她为“元祐皇后”,并让她垂帘听政。张邦昌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北宋皇帝被抓走了,可皇后还在,有这位元祐皇后在这里镇着,我的政权就还属于北宋。
同一年,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高宗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张邦昌得知消息,禀报元祐皇后。皇后立即派侄子孟忠厚联络到宋高宗。高宗大喜,让亲信大将迎接孟皇后到商丘,尊称她为“隆祐太后”。
宋高宗称帝后十几年间没立帝都,总是在金兵追杀下东躲西藏,河南商丘、江苏镇江、浙江宁波、浙江温州,以及舟山、绍兴、南京、扬州,都曾经作为他的临时都城(直到1138年定都临安,今杭州)。那时候,外有金兵追袭,内有农民起义,帝位不稳,人心涣散,文官私逃者有之,武将叛变者有之。1129年,御营将官苗傅和刘正彦在扬州发动政变,入宫逼高宗退位,立年仅3岁的太子赵旉(音同夫)为帝,并请孟太后垂帘听政,宋高宗被迫禅位,史称“苗刘之变”。
这期间,叛军对宋高宗毫不客气,但对孟太后礼敬有加。孟太后假意安抚苗傅和刘正彦,私下召见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进宫,通过梁红玉向在外诸将传达起兵勤王的懿旨。韩世忠接到懿旨,率領大军赶赴扬州,苗傅与刘正彦束手就擒,宋高宗的帝位得以恢复。
对孟太后,宋高宗感激到了极点。孟太后爱喝酒,宋高宗每月拨给她1000万文铜钱,还要专门为她建一个酒厂。但这位老太后风格高尚,既不要钱,也不要酒厂,想喝酒的时候,就自掏腰包,让太监出宫去买(参见《宋会要辑稿》)。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邦昌也好,宋高宗也好,苗刘之变也好,为何都要请孟太后垂帘听政?难道只是因为她风格高尚吗?
真正的原因还是她的身份。她是宋哲宗的皇后,论辈分是宋高宗的母后。在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被金国人送回杭州之前,她是两宋唯一的纽带,是南宋唯一的太后,也是宋高宗宝座合法性唯一的公证人。有她在,大宋就还在。张邦昌认识到了这一点,宋高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几万金兵之所以在江西境内对老太后穷追不舍,也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只要能捉到老太后,宋高宗就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
古代中国男尊女卑,女权低下,但是儒家推崇孝道,孝道要求人们把太后的地位和权力象征性地摆到比皇帝还要高的位置,否则就是不孝。所以在儒教昌盛的宋朝,老皇帝一死,皇后立马变成太后,权力飞涨,选皇嗣、立新君、定年号、商国计,各种军国重事都要经过太后首肯。如果皇帝尚未大婚,还必须让太后垂帘听政。
好在宋朝人运气不错,那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没有一个糊涂蛋,都懂得克制,都讲究保守。以孟太后为代表,这些太后们帮助宋朝政权平稳度过一个又一个危局,难怪有人称她们是大宋王朝的“定海神针”。
孟太后生于1073年,卒于1131年,宋朝人,姓孟,洺州(今属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故又被称为元祐孟皇后。一生几度废立,历经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