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锋
【摘 要】认知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口头叙事和读者认知,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大大补充了经典叙事学的缺陷。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读者;文本;语境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40-01
在后结构主义兴起之时,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走向封闭性,让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处于低谷。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认知科学在西方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独立研究的认知叙事学这一交叉学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重视。相比而言,国内研究者大多仍以经典叙事学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因此,认知叙事学从中吸取有益养分,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叙述主体、作者、读者等如何重构故事世界。美国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交际过程涉及三个核心要素:说话者、信息、受话者。此外,他还提出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该语境可以为受话者所掌握,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经典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一种交流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故事及其意义,但在实际研究中,过于注重文本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语境及人物对故事的感知和体验。因此,认知叙事学开始探讨叙事如何激发思维,文本中有哪些认知环境和关联来引导读者的叙事理解,促使读者采用特定的认知策略。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弗卢德尼克在《建构“自然的”叙事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自然叙事(即口头叙事)为基础的认知模式,在叙事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后又在《自然叙事学与认知参数》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模式。他认为叙事的深层结构有三个认知参数:体验性、可讲述性和意旨。读者的认知过程就是叙事化的过程,叙事交流涉及到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基本层次的认知理解框架,五种不同的视角框架及文类和历史框架。申丹认为,弗卢德尼克的模式有以下新意:(1)将注意力转向了日常口头叙事,将之视为一切叙事之基本形式,开拓了新的视野。(2)将注意力从文本结构转向了读者认知,有利于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3)从读者认知的角度来看叙事文类的发展。
认知叙事学批评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不关注语境,因此它强调“叙事语境”,就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或“文类规约”。既然叙事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故事及意义,那么读者理应参与“叙事语境”。“文类读者”也与叙述主体一样享有同样的文类规约,同样的文类认知假定或认知框架。“文类认知者”排除了有血有肉的个体独特性,突出了同一文类的读者所共享的认知规约和框架,探讨读者对于叙事结构的认知过程之共性。
另一位著名的认知叙事学家赫尔曼也认为叙事是一种认知风格,叙事理解就是建构和更新大脑中的认知模式的过程。他区分了第二人称叙述中“你”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作用。他主要关注的也是个体普遍性的体验和经历。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一个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进行不同方式的概念化,叙述视角可以影响对事件的概念化,可以从动态角度观察场景和事件结构。
认知叙事学大大丰富和扩展了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它过于强调“文类读者”,往往不考虑个体读者的背景和立场,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它和经典叙事学一样,经常忽略作品的主题意义,而概念化在叙事中也能对主题意义造成影响。再次,探讨认知过程中,认知叙事学忽略了在一些叙事作品中作者编码的作用,尽管读者能用丰富的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但作者与读者享有同样的认知框架,作者的有意为之也反应了作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期待。最后,认知叙事学的“叙事化”或“自然化”有助于说明读者如何解读后现代作品,这种普遍意义的解读在有的情况下“有一种危险,即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作品意在表达的荒诞性”。
罗兰巴特认为文学有三种能力:知识性(mathésis)、模拟性(mimésis)和记号性(sémiosis)。其中,作为叙事层面上的记号性仍然是认知叙事学的研究重点。本文认为:叙事化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个体的认知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仅要关注叙事语境及个体体验和经历,也要改变和扩大作者-敘述主体-读者的相互认知环境,探讨认知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研究相结合的途径,以此解读经典叙事作品和后现代作品的荒诞性。
讨论经典叙事学转向的背景及意义。认知叙事学是经典叙事学和认知科学结合的必然产物,顺应了西方的语境化潮流。介绍以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为代表的认知叙事学家的主要观点和及其发展演变,他们的研究对象及有何先进之处。
最后我们揭示认知叙事学一些固有的缺陷之处,提出叙事化要改变和扩大作者-叙述主体-读者的相互认知环境,与此同时,关注叙事语境及个体体验和经历。并以部分经典叙事作品和后现代性叙事作品为例验证和探讨将认知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相结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