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立德树人”可谓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地方高校大学生教育中,如何有效进行扎实专业教学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逐渐成为时代迫切的要求。经典作品融注了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与精神,通过合理运用诵读经典,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经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从而渗透人格教育,达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格教育;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154-02
一、人格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和工业现代化时代迅速到来,人类社会迎来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除了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文化程度,大力提倡科技兴国外,还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这也使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凸显。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报告和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学生培养目标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德”排在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了。“立德”就要求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树人”更需要教育学生自我成长,塑造完善健全的人格。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良心事业,是心灵之间的沟通,灵魂之间的对话,知识之间的传递。在知识传递的教育过程中,用心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智育和德育并举,既能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能力,又能获得情感的升华,还能感受人文关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经典诵读则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作用,值得用心推广。
二、地方高校人格教育中开展古代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一)经典诵读在人格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经历了较长时期选择之后的富有价值的传世之作。经典作品通过作家个人的创造,凸显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在阐释者与被阐释者之间,通过经典文本的互动,传递出持久的震撼力,形成精神共鸣。由此可见,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来源,长久传承记录着各民族基因中最高智慧结晶,承载了各民族共通的道德思想情感。同时经典作品还具有行文流畅,气象万千,内容丰富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
所谓诵读,义为熟读,背诵,也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文曰:“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1]“诵”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讽”,而“讽”的释义则为“诵也”,两字是相互解释的。《说文解字注》中,郑玄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在其后注释为“倍同背,为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见,“诵”是指吟咏文辞,并且发出与之相比更大,还有婉转音调和可以表达神韵节奏的声音。由此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需要全身心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不仅可以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还可以感受到古人情怀,穿越时空与古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精神熏陶中,起到良好的人格教育的作用。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还可以激化人的兴趣,感受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诵读者的人文素养,有助其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地方高校开展经典诵读必要性分析
学校人格教育着眼于学生精神改造和品质提高,重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众所周知,人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也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是道德品质、心理特质以及性格特征的全面培养。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传统教育中,由于升学应试压力,学校和家庭教育都重视文化知识和技能技术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较少进行人格教育,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中就出现了不少人格不健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开展人格教育变得更为紧迫。有关资料说,在中学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有10%左右,而在大学阶段,这种比例增长到20%左右。[2]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症状,有些人在中小学阶段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训练,到了大学之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交流,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障碍。有的则是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中小学阶段缺乏教育,因而到了大学阶段,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等现象就凸显出来了。据有关资料介绍,大学生人格问题远比中小学阶段突出。
为了解决大学生凸显的人格问题,很有必要在大学教育中“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行把握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自立、自助,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3]然而,在一些地方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人格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与人格培养相比较,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业学科教师,通常更重视传输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少关注或者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正如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评估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4]
在地方性高校的学生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成绩大多不是很理想,属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水平,在高考中发挥也不是很好,因此到地方高校读书并不是他们理想的选择,这就导致他们进校后的心理状况频出。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卑失落的表现,也不太愿意跟别的同学交流交往,班级活动或者社团活动都不太想参加,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也没有认同感,甚至对前途感到迷茫,部分同学还有破罐子破摔,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这些凸显出来的人格问题,对于大学人才教育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此,在地方高校大学教育中,开展人格教育也就更为重要了。人文教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公认为培养大学生人格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讲授和传输,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心理认同中,自觉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体验中自我调整和自我修为的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起到良好的人格教育效果。”[5]
经典作品诵读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合适的古代经典作品篇目,采用合理的诵读方式,配合以经典的背景音乐,辅佐与作品年代相应的服装、道具,加上声情并茂的诵读,就会营造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誦读经典作品中,穿越时空,进入与经典作品相应的情境,从而与经典作品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既能提高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修养,又能渗透人格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地方高校开设经典诵读课,对于人格培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也就很有必要了。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发挥经典诵读人格教育的最佳效果,如何合理开展经典诵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是从理论层面转移到实践操作层面的重要环节,也是地方高校人格教育实施成效的重要保证。
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更好了解诵读经典,可以选取精美的诵读网络视频在课余时间如集会、读报、自习时间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诵读经典作品的魅力,逐渐接受经典诵读的熏陶,培养诵读的兴趣。再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特点以及人格培养的需求,选取经典诵读篇目制成投票单,由学生进行不记名投票,然后确定经典诵读的内容和篇目。由于采纳了学生自己选择的篇目和内容,在开展经典诵读时,学生自然对篇目和内容更熟悉,参与诵读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还可以通过教学示范,要求学生课堂初步训练,再到课后查阅经典作品的相关资料,诸如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然后根据自我感受与理解,选取配乐和背景图片,诵读自己感受最真切、理解最深的经典作品,让其在教室或者展示台进行诵读展示。通过学生充分准备训练的展示,形成强大的共鸣,使古人、诵读者以及听众在古代经典作品的诵读中拉近距离,使诵读者与听众更真切地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从而起到人格教育的渐进作用。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在地方高校人格教育中的必要性可见一斑。当然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人格教育效果,还需要长时间坚持、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发挥经典诵读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晋]陈寿著.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阚泽传[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26(2):153-160.
[3]郑雪.诗论人格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1-4.
[4]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196.
[5]周玉华.在古典诗词悲情共鸣中渗透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人格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院学报,201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