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珍珠
【摘 要】电影《钱学森》描述了钱老传奇的一生,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熊光。影片中的话语饱含着爱国之情,在行动上,钱老推动航天事业由弱到强;创设新兴技术学科;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张科学与艺术联姻;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关怀个体、忧心整体,一片丹心皆系国家。
【关键词】《钱学森》;爱国;爱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107-02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圆满成功,瑰丽的蘑菇云绽放天际,全场人员跳跃欢呼,只有钱老安静地坐着,欣慰的眼角流下两行热泪。电影《钱学森》是近些年少有的优质主流电影,著名导演张建亚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画面精美,人物个性鲜明,节奏紧凑,“主要锁定在钱老跌宕起伏人生之路的重要时间节点上”[1],爱国之心感人肺腑。
一、话语饱含爱国情
1954年,43岁的钱学森在美国华盛顿被监视期间,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写出了《工程控制论》一书,发布会上面对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的挽留,钱学森毫不犹豫地说:“很遗憾,让您失望,来美国之前,我就抱定了信念,学成必归,报效祖国,谁也不能阻挡我!”杜布里奇疑问道:“回中国你能干什么?难道要去种苹果吗?”钱学森笑着说:“如果这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我也愿意去做。”
1955年9月17日的洛杉矶港口,一个台湾记者用英文问钱学森为什么不回台湾而要去大陆,并且盛气凌然地催促钱学森回答,在众多外媒记者面前,钱学森先是用英文说:“据我所知,你是中国人,在对另一个中国人提问时,你应该说中文,而不是英语,”捍卫了国家尊严,接着用汉语说:“我不想回答你。”细节处彰显的爱国心更让人敬佩。
1955年10月8日,陈庚将军在中央军委礼堂问归国的钱学森:“钱先生,我还是要再问你一句,我们到底能不能造出导弹?”钱学森满怀豪情地说:“美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个脑子,当然能造出来。”陈庚将军高兴地说:“好!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报效国家一直是钱学森出国学习和学成归国的初衷。
在苏联单方面毁约撤回苏联专家的情况下,毛主席询问钱学森:“学森同志,导弹需要几年?”“仿制导弹一年,自主研发四年。”周总理接着问道:“那么,多长时间才能做到两弹结合呢?”钱学森坚毅地说:“我向主席跟总理保证,八年之内,两弹结合成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1960年11月5日,核弹爆轰物理实验急需一个工程力学方面的专家,钱学森推荐了好友友来,但是友来坚持认为有良心的科学家不会制造这种毁绝性武器,面对挚友的犹豫,钱学森说:“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你也说过,我一定要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抗侵略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一腔热血成功地感染了挚友。
1966年10月的罗布泊弹着区,两弹成功对接后,钱学森万分感慨,他回忆起种苹果的对话,在心里默默致敬杜布里奇:“杜布里奇先生,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浓浓爱国心充溢心间。虽话语不多,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他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二、行动彰显爱国心
(一)以科学报国
钱学森始终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实业救国到交通救国再到航空救国,最后决定去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学成后报效国家。在科学方面,他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由弱到强,并创设新兴技术学科,竭尽全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推动航天事业由弱到强。钱学森归国后根据国家实情,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提出了开展国防事业的一些想法,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领导。作为工程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自主设计并成功发射了东风系列导弹,第一次实现了导弹与核弹的结合,第一次研发出了人造卫星。在没有风洞、没有试车台、连设计最基本的参数都没有的情况下,他创造了太多奇迹。
2.创设新兴技术学科。之前的科学与技术是孤立的,钱学森认为应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的技术科学”。[2]此外,他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待于智力的开发,为此,他提出并创设了思维科学。暮年时,他为国人研究出了系统工程学科以及以此学科为基础的总体设计部理论,可用于解决各领域的一切问题。国外把这一探究复杂巨系统的学派亲切地称之为“钱学森学派”。
(二)以教育强国
教育问题是钱学森始终忧心的问题,因为他意识到国力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他主张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议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拔尖技术人才,还要有拔尖的领导型科技人才。
1.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现在的教育太应试化,“缺乏拔尖的科技领军人才”[3],为此,钱学森提出运用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不仅提倡技术型的帅才,更倡导领导型的将才,提携和培养了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年轻技术人员,使航天事业的人员队伍渐成规模。他还倡议大量培养硕士和博士,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学点文言文和诗词歌赋。
2.主张科学与艺术联姻。钱学森酷爱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文化、艺术跟音乐。他本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艺术修养,经常跟他的学生说,是艺术开创了他的科学思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科学研究都是由猜想到论证的,这与艺术家的形象思维不谋而合。艺术是美的化身,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观,而审美观贯穿于一切工作和生活中。
(三)心系人民幸福
钱学森一生忧国忧民,他曾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4]爱民之心不言自明。
1.关怀个体。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任职力学系主任时,发现很多孩子买不起尺子等学习用品,他就立即把《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悉数捐到系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与人联合发表文章时,他总是说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坚持把所得稿费尽数给另一位作者。他对自己一向很抠门,对别人却不遗余力地帮助。
2.忧心整体。80年代的时候,面对尚不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钱学森高瞻远瞩地提出,“与其到月球上找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问,不如把地球表面的沙漠治理好,草地利用好”[5],以科学为载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84年5月,他受邀做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报告,提出发展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又能富民、造福千秋后代。他一生涉猎广泛,对城市学和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为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他主张创设“山水城市”,绿化环境也愉悦身心。
参考文献:
[1]王璐瑶.永恒闪耀的中国梦——论话剧《窝头会馆》与电影《钱学森》的主旋律之“魂”[J].戏剧之家,2018,(06):29-30.
[2]汪長明.爱国、奉献、求真、创新——解读钱学森精神[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0-154.
[3]马晓华.钱学森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5.
[4]王建柱.人民科学家的楷模钱学森[J].党史纵横,2012,(1):46-49.
[5]汪长明.惟愿以身许家国 但将碧血谱丹青——钱学森的中国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