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马来西亚,由于设备短缺、师资不足等原因,来自不同语言环境、生活背景的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班级上课。华文教学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以华文教学为“主”、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辅”。研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华裔、非华裔学生对同一词汇的掌握程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非绝对差异。其中,带有强烈口语倾向的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是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汉语;华裔与非华裔;华文小学;同形异义词
一、引言
本文通过观察语用、面访就读华文小学(以下简称“华小”)的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各20人),对HSK词表中使用范围广、出现频率高的9个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语(简称“马中同形异义词”)作出客观分析。调查发现,在华文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华裔、非华裔学生对于同一词汇“输入”与“输出”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差异,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华裔与非华裔)在实际交往中的尴尬与误会,也能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运用汉语交流时更为自信。
本文中的“马中同形异义词”是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汉语发音与汉字字形完全相同(同音同形),但其语义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词语。该同形异义词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词的义位增多(词义增多);词的义位减少(词义减少);词的使用方法改变,出现词义不同状况,与使用者不存在任何关系,或者即使察觉到了,也会在用词时刻意作出区分,用其他词来代替(词义转移或不同)(张鹏程,2018)。
二、基本状况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7,以下简称《现汉》)为准,以《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以下简称《大全球》)、《全球华语词典》(2010,以下简称《全球》)为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HSK词表中找出9组在马来西亚使用范围广、出现频率高的马中同形异义词,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40名华小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访。考察工作于2018年7月20日开始,2018年8月24日结束,为期36天。此外,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相关新闻标题与内容将作为案例以凸显偏误情况。这里要说明一下本文选取案例的原则:首先,我们会尽可能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华—汉词语案例;其次,也会考虑到该案例发布的年份(即时效性)。
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搜集法与实地调查法,我们确定了如下选词标准:该词为“新HSK1-6级词汇列表”词汇;该词符合在马来西亚的通用性,即符合被广泛使用或出现率高的原则;调查者对这些词的词义理解与《现汉》完全或部分不符;排除该华语词所属义项已收录于《现汉》的词汇;排除词性完全一样,但语音不同的词语,即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与《现汉》同形同义但音不同的词语。最后筛选出9个马中同形异义词,设计问卷,进行面访。
三、案例分析
我们共搜集到9个同形异义词语,这些词语在“词义”“词用”与“词性”方面均发生了变化。从词义属性方面来看,这些同形异义词均为“词义增多”词语。在本次调查中,老师先朗读该词一至两遍,学生依据语感,对词语的用法或解释进行判断,凭第一直觉回答“对”或“错”后,不允许再做修改。接着继续提问:你认为上述“XX”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吗?你平常说话时,会这样说吗?你平常写作时,会这样用吗?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HSK三級词汇
1.懂
“懂”(dǒng),《现汉》解释为:动词,知道;了解:~事。《全球》解释为:动词,知道。源于闽南方言。例:“请问飞禽公园怎么去?”“我不~。”ㄧ你~不~苏州有什么特产?【使用地区】新马泰、印尼、文莱。在《现汉》中,“懂”可解释为“知道”;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懂”却有一个常使用于口语的义项,用作动词,指单纯地了解、知道,并不含理解、明白、掌握的意思。黄华迎(2014)认为,这一用法是受闽南方言影响;陈琪(2008)指出,新加坡华语中的“懂”是受英语know意译影响。例如:
(1)(北根7日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认为,人民公正党不懂雪兰莪州宪法,质疑雪州苏丹沙拉胡丁遴选雪州务大臣的权力。(《光华日报》,2014-09-07)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懂”的用法是否正确?——(1)“请问飞禽公园怎么去?”“我不懂!”(2)你懂不懂苏州有什么特产?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17名华裔(42.5%)与20名非华裔(50%)认为,上述“懂”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8名华裔(45%)与20名非华裔(50%)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再决定使用“懂”或“知道”。以选项(1)、(2)为例,大部分调查者认为,使用“懂”比“知道”更贴切。书面语方面,18名华裔(45%)与13名非华裔(32.5%)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往往用“知道”“了解”来代替“懂”。具体如表1所示:
2.美
“美”(měi),《现汉》解释为:形容词,①美丽;好看(跟“丑”相对):这小姑娘长得真~。②使美丽:~发。③令人满意的;好:~酒。《大全球》解释为:①漂亮;好看(跟“丑”相对):~丽。②使漂亮:~容。③质量好;新鲜(多用于口语,可叠用):这鱼头很~,用来煮汤最好。源自闽南话。【使用地区】新马等地。
由此可知,“美”除了《现汉》的义项,在马来西亚华语也常用作“新鲜”“滋味鲜甜”“肥沃”的意思,形容食物新鲜、质量好。张鹏程(2015)认为,“美”常用于口语,大部分带有“拟人化”成分。例如:
(2)现在人要快要美,种的是基因改造菜,只要适当的施肥,水分足够,不时喷洒农药,就可长出美丽的菜来。(《星洲日报》,2009-10-14)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美”的用法是否正确?——(1)只要适当的施肥,水分足够,就可长出又大又美的菜来。(2)这鱼头又鲜又美,用来煮汤最好了。(3)这只吉娃娃虽然很美,但总爱乱吼乱叫,让人心烦!(4)很多人已不再理会蔬果是否喷洒了农药,只求蔬果看起来又大又美。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没有学生认为上述“美”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1名华裔(27.5%)与18名非华裔(4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以“美”取代“新鲜”,但并不会用作“滋味鲜甜”“肥沃”。选项(1)中的“美”义同“肥沃”;选项(2)中的“美”义同“滋味鲜甜”;选项(3)中的“美”义同“可爱”(如:小白兔长得真美);选项(4)中的“美”义同“新鲜”。由此可知,马来西亚华语扩大了“美”在《现汉》的主体范围,可用于蔬果、食物乃至动物身上。书面语方面,没有学生在平常写作时这样用。具体如表2所示:
(二)HSK四级词汇
3.底
“底”(dǐ),《现汉》有十二个义项。其中,作为名词的义项有三个:①物体的最下部分:锅~儿。②事情的根源或内情:交~。③底子:留个~儿。《全球》解释为:名词,①基础。②案底。例:他在警局有~。【使用地区】新马。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底”除了增加“案底”的义项外,在口语中还有四个词典未收录的名词义项,即:盘算(心里有数)、准备、经验、信心(有底气)。用例如下:
用作“案底”,例如:
(3)(吉隆坡7日讯)经过一轮漂白,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拖欠贷款而被禁出国的人,从移民局黑名单中彻底删除,但不代表中央信贷情报资讯系统(CCRIS)黑名单也除名,不会留底。(《中国报》,2018-08-07)
用作“盘算”,例如:
(4)预算案公布前,经济学家、舆论界对于马来西亚社会经济不尽如人意及政府财政困境早已心中有了底。(《东方日报》,2015-01-06)
用作“准备”,例如:
(5)这样说来,即指村长也好,村民也罢,大家心里已有谱,对于地下沙石流失时间已做了个底,只是不知何时及何处,突然无法支撑下去,引发了塌陷意外。(《中国报》,2017-10-30)
用作“经验”,例如:
(6)槟州华人大会堂可以成立半专业华乐团,让已经有底的毕业生延续华乐生涯,学员出外表演获享津贴。(《东方日报》,2015-11-22)
用作“信心”,例如:
(7)(沙亚南9日讯)今天我会第一次在一号场打,第一局顺风场拿下后,心里就比较有底了,第二局在逆风时应该就会好打一点。(《中国报》,2016-4-10)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底”的用法是否正确?——(1)小光有作弊的底,所以考官特别留意他。(2)小华因为在警局留有底,所以大家都带着有色眼光看待他。(3)茜拉表示自己并非第一次在演唱会“吊威亚”,已经有底了,会全力以赴。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没有学生认为上述“底”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8名华裔(45%)与6名非华裔(1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使用上述“底”的义位。选项(1)、(2)“底”义同“案底”;选项(3)“底”义同“经验”。书面语方面,没有学生在平常写作时这样用。具体如表3所示:
(三)HSK五级词汇
4.倒
倒(dǎo),《现汉》解释为:动词,①转移;转换:~车ㄧ~班。②腾挪:地方太小,~不开身儿。除了上述义项,马来西亚华语中“倒”也常作为(口语)动词,意思是退回、返回。例如:
(8)该名外劳开始闻到尸臭味时,以为是动物死后传出的臭味,岂料,当他倒回去查看时,才惊觉是人类尸体。(《中国报》,2017-03-14)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倒”的用法是否正确?——到银行汇款要等上好久,所以可以先取号,半小时后再倒回来。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17名华裔(42.5%)与18名非华裔(45%)认为上述“倒”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7名华裔(42.5%)与18名非华裔(45%)表示,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使用上述“倒”的义位。书面语方面,14名华裔(35%)与13名非华裔(32.5%)表示,平常写作时,更常使用“返回”“退回”。当然,这跟他们认为“倒”为规范词语并无矛盾,而是与写作时的词汇选择有关。具体如表4所示:
5.登记
“登记”(dēng∥jì),《现汉》解释为:动词,把有关事项写在特备的表册上以备查考:户口~。《全球》解释为:名词,“居民身份证”的俗称。多用于口语。例:我的那张新加坡蓝~的使用率相当高,每年都要为一两个新来的中国学生充当担保人。【使用地区】新马。由此可知,马来西亚华语“登记”除了《现汉》的义项外,还增加了一个义项, 用作名词,指“居民身份证”。陈力昭(2011)认为,这一用法是受粤语影响。例如:
(9)(雪兰莪·八打灵再也13日讯)“红登记背后的故事”,17岁女孩应该对生命充满憧憬,但在过去17年来,黄嘉琳的生活却充满了疑虑,她成天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忐忑不安 (《星洲日报》,2014-05-13)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登记”的用法是否正确?——遗失登记的这段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总是要“偷偷摸摸”出门。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4名华裔(10%)与8名非华裔(20%)认为上述“登记”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20名华裔(50%)与17名非华裔(42.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使用上述 “登记”的义位。书面语方面,仅有8名非华裔(20%)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将“登記”用作书面语。显然,相较于非华裔,大多数华裔调查者都了解“登记”是非规范词语。不过,绝大多数调查者在日常交际中,仍会经常使用上述“登记”的义位。具体如表5所示:
6.杀
“杀”(shā),《现汉》解释为:动词,①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弄死:~虫。②战斗:~出重围。③削弱;减少:减~。除了上述义项,马来西亚华语中“杀”也常用于两个口语义位:动词,煮、烫(快速过水)(例:云吞面要先杀一轮冷水,才会变得Q弹);剥开、打开(例:菠萝蜜要等熟一点才能杀来吃)。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杀”的用法是否正确?——(1)有些人吃蛤蜊喜欢杀久一点,有些人则喜欢吃生一点的,杀一杀即可起锅。(2)榴莲还没熟,得过两天才能杀来吃。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2名华裔(5%)与3名非华裔(7.5%)认为上述“杀”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2名华裔(30%)与6名非华裔(1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使用上述“杀”的义位。选项(1)“杀”义同“煮”“烫”;选项(2)“杀”义同“剥开”。书面语方面,没有学生在平常写作时这样用。具体如表6所示:
7.夜
“夜”(yè),《现汉》解释为:①名词,从天黑到天亮的那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晚。②量词,用于计算夜:三天三~。《大全球》解释为:①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间ㄧ~晚。②夜间很晚:不要太~回家。【使用地区】新马泰等地。李计伟(2015)认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夜是名词,无形容词的用法,但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夜除了名词的用法,还有形容词用法,义为‘(夜里的时间)晚,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一用法来自粤语。”例如:
(10)通常知道无需回家,才会玩很夜,第一次夜归,义位有钥匙不需担心,谁知两把钥匙破不了三个锁,最后一道木门偏偏被锁上。(《中国报》,2017-09-25)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夜”的用法是否正确?——(1)非常抱歉,那么夜还把你吵醒。(2)女生不该太夜回家,让父母担心!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4名华裔(10%)与7名非华裔(17.5%)认为上述“夜”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8名华裔(45%)与15名非华裔(37.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使用上述“夜”的义位。上述两个选项都将“夜”作为形容词,与“那么”“太”搭配,义同“(夜间)晚”。以选项(2)为例,“女生太夜回家”在的“夜”并不一定指“晚上12点”之后,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书面语方面,没有学生在平常写作时这样用。具体如表7所示:
(四)HSK六级词汇
8.本事
本事(běn·shi),《现汉》解释为:名词,本领:有~。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还有一个义项:形容词,有本事。李计伟(2015)曾对马来西亚华语这种“形+名”的组合作出分析,认为“受粤语影响,马来西亚华语中谓词性的‘形+名组合广泛存在,为数不少。”例如:
(11)那时候开始,我知道我不用担心这个姐妹的爱情,也不用担心她付不起房租。她其实很本事,非常懂得把握机会,抓紧任何时机!(《中国报》,2016-10-14)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本事”的用法是否正确?——华人大多很本事做生意。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15名华裔(37.5%)与16名非华裔(40%)认为上述“本事”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20名华裔(50%)与19名非华裔(47.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把“很”与“本事”搭配使用。书面语方面,10名华裔(25%)与13名非华裔(32.5%)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将上述“本事”义位用作书面语。具体如表8所示:
9.串
串(chuàn),《现汉》解释为:①连贯:~讲。②名词,连贯起来的东西:珠子~儿。③量词,用于连贯起来的东西:一~珍珠。《大全球》增加了两个义项:①形容言行或态度狂妄嚣张:他这个人目空一切,好~。【使用地区】港澳等地。②挖苦人,使人难堪:说话暗~(说反话;话里有话)。【使用地区】港澳等地。例如:
(12)(马六甲22日讯)2名在手机通讯应用程式内自称为“女皇帮”的女学生,是因不满就读中一的学妹(13岁),就以“不喜欢讲话的方式很串”为由,恫言要纠众对付该学妹。(《中国报》,2015-05-22)
我们设计了问答题:你觉得以下“串”的用法是否正确?——他把钱往小贩身上丢了过去,举止非常的串。”对40名调查者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在40名调查者中,没有学生认为上述“串”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16名华裔(40%)与14名非华裔(35%)表示,虽了解上述“串”的义项有些粗俗,但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进行替换,与熟悉者交谈时会使用这一义项(吵架、打架时使用,则另当别论)。书面语方面,40名调查者均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不会使用上述“串”的义位。具体如表9所示:
四、结语
与其他国家留学生不同,本文的40名调查者都能熟练地使用华语与他人交流。然而,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准确运用华语词汇。以本文20名非华裔调查者为例,他们目前的华文成绩普遍处在B、C等级,获得A者并不多。非华裔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华文,就难于在小学评估考试中达到全科及格,也会导致全校及格率滑落。由此可见,华文小学,尤其微型华小的成与败,非华裔学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HSK词表中使用范围广、出现(偏误)频率高的9个马中(口语)同形异义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华文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华裔、非华裔学生对于同一词汇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当然,本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限于客观条件,收集语料较少,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采样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力韶.中马两国汉语用词初探——以《星洲日报》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黄华迎.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李计伟.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形容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李宇明.全球华语大词典[Z].北京:商務印书馆,2016.
[6]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张鹏程.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对比研究——以“美”“敏感”“实际”“素质”为例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5).
[8]张鹏程.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以“厉害”“书记”“土豆”为例[J].现代语文,2018,(8).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