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培养符号意识

2019-08-09 05:46孔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猴小鸡气球

孔玲

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低学段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

立足教材。在教学“比大小”时,教材提供了小猴分水果的情境图。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发现一只小猴对应一个桃子,刚好分完,说明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两个数量都是3,也就是“3=3”;发现小猴有3只,香蕉有2根,小猴的数量比香蕉多,引出“3>2”;发现小猴有3只,梨有4个,小猴的数量少于梨,引出“3<4”。教材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事物中体会符号意义、将数学知识符号化的过程。

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和减法”时,教材也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小丑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了1个气球,两只手合到一起一共有4个气球,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法,用“+”表示,即3+1=4;当小丑手上的4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要从整体里面减去1,用“-”表示,即4-1=3。最后,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符号的含义。如此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具体生活情境——数学符号的表示——數学语言的表达”的过程,感知了符号的意义。

联系实际。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不足,面对一些文字复杂的题目,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数学符号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当一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种类型的习题:1只狗可以换3只兔子,1只兔子可以换3只小鸡。那么2只狗可以换( )只小鸡?

题目看似简单,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怎样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意呢?首先,用图示简要画出数量关系(如下图)。求2只狗可以换几只小鸡,先要知道1只狗能换几只小鸡,而从已知条件来看,狗不能直接换鸡,只能换兔子。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兔子入手。一只兔子可以换3只小鸡,3只兔子就可以换3+3+3=9只小鸡,而1只狗可以换3只兔子,3只兔子可以换9只小鸡,那么2只狗就可以换9+9=18只小鸡。这样将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形来分析,学生更易于理解。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1页有一道题,要求学生统计最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会写动物的名称。教师让他们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想到了给小动物编序号。回答问题或书写答案时直接代入编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看错或写错的几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小学)

猜你喜欢
小猴小鸡气球
没耐性的小猴
小鸡想飞
找气球
小猴的伞
性急的小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