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方言程度副词“通”

2019-08-09 08:30贺晓雅
现代语文 2019年5期

贺晓雅

摘  要:“通”是汝州方言常用的一个高量级程度副词。“通”可以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比原有的形状或动作行为程度更深。并将汝州方言“通”与河南其他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作对比,分析异同点,以显示汝州方言“通”的独特性。

关键词:汝州方言;中原官话;程度副词;“通”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山。汝州市东与禹州、郏县接壤,西与汝阳、伊川交界,南与宝丰、鲁山为邻,北与登封相接。境内总面积约为157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93.43万人。《河南省志·方言志》将汝州方言归为中原官话郑曹片,贺巍先生(2005)将其归入南鲁片。

“通”作为高量级的程度副词在河南洛阳、平顶山、南阳、漯河、三门峡等地方言中均有使用,但汝州方言中的“通”具有自身特色。目前关于汝州方言中程度副词“通”的研究,仅张院利(2012)《汝州方言若干程度副词例析》中有所提及,但并未作详细分析。下面笔者将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描写汝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并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及河南其他各地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作对比,以显示汝州方言“通”的独特性。文中所用例句来源于本人实地调查及自拟,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一、汝州方言“通”的语义特点

汝州方言具有四个调类,分别是阴平(23)、阳平(42)、上声(44)、去声(31)。程度副词“通”在汝州方言中读作阴平调,记为[t?u?23],字形上记作同音字“通”,也可写作“统”。在语义上,“通”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大致相同。在口语中,用“通”的句子大多可用“很”替换。例如:

(1)a.这苹果通大哩。

b.这个苹果很大。

(2)a.他家孩子通好喜欢学习哩。

b.他家孩子很爱学习。

“通”还与河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同义,以上例句也可表达为:“这苹果可大”“他家孩子可好学习”。不过,从程度量级上看,“通”具有最高量级,并且有时带有夸张的色彩。此外,从语体使用范围上看,普通话程度副词“很”与河南方言程度副词“可”均能够进入书面语,而“通”则只能在口语中使用,不能进入书面语体系统。

二、汝州方言“通”的语法特点

汝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在句法上主要作状语修饰谓语性成分,它所修饰的主要是形容词或动词。这时,需要在形容词或动词后加语气词“哩”①才可在交际中使用,否则不能成立。例如:

(3)a.那电视通贵哩。

b.*那电视通贵。

(4)a.这批货通瞎质量差哩。

b.*这批货通瞎。

下面笔者从基本格式、可插入成分、重叠式、否定式四个方面对“通”的语法特点作详细分析。

(一)“通+AP+哩”结构

从音节结构上看,“通”所修饰的形容词以单音词居多,也可以修饰形容词性短语。例如:

(5)今儿个那表演看著通美哩。

(6)那沟可不敢去,通深①哩。

(7)人那闺女儿长哩通排场漂亮哩。

(8)俺奶奶擀哩面条通好吃哩。

例(5)、例(6)中,“通”分别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美”“深”,说明表演很好看和沟很深。例(7)中,“通”修饰双音节形容词“排场”,表示女孩长得美丽大方。例(8)中,“通”修饰形容词性短语“好吃”,表示奶奶擀得面条味道鲜美。

此外,副词“通”所修饰的形容词通常为性质形容词,若修饰的形容词为状态形容词,则句子不能成立。例如:

(9)天还通黑哩,你起来弄啥哩?

(10)今儿日头毒哩很,你看我这脸晒哩通红哩。

(11)*今年磨哩面通雪白哩。

(12)*井里的水通拔凉哩。

在例(9)、例(10)中,“通”所修饰的是性质形容词,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句子可以成立。在例(11)、例(12)中,“雪白”“拔凉”均为状态形容词,其本身已被含有表程度的语素修饰(即“雪”“拔”),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此句子不能成立。如果将以上两句改为“通”修饰性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则句子成立,符合日常交际。例如:

(11)a.今年磨哩面通白哩。

b.今年磨哩面雪白雪白哩。

(12)a.井里的水通凉哩。

b.井里的水拔凉拔凉哩。

(二)“通+VP+哩”结构

在汝州方言中,“通+VP+哩”结构在使用频率上没有“通+AP+哩”那么频繁。能够进入该结构中的VP可以是一般动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例如:

(13)今儿这天通冻哩慌。

(14)他通想去那花海玩哩。

(15)你可别去招他,他可通不算人哩。

(16)他通难说话哩,你咋央动他哩?

在例(13)中,“通”修饰一般动词“冻”,表示天特别冷。在例(14)中,“通”修饰心理动词“想”,表示特别想去花海玩耍。在例(15)、例(16)中,“通”后面跟动词性短语“不算人”和“难说话”,表示被描述者不好打交道。

(三)可插入成分

在汝州方言中,“通+AP+哩”“通+VP+哩”结构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外,还可以插入三种成分,分别是:中间插入“们”“是”,构成“通+们+AP/VP+哩”和“通+是+AP/VP+哩”;还可以前加“还”,构成“还+通+AP/VP+哩”。

1.插入语气词“们”

“通+AP+哩”和“通+VP+哩”结构中均可插入语气词“们”,变为“通+们+AP+哩”和“通+们+VP+哩”。据笔者调查,语气词“们”在实际交际中有两种发音:[m?n]和[man],均为轻声。为书写方便,在此记作“们”。插入语气词“们”后,“通们”组成一个音步,其结构意义表示程度进一步的加深,有时具有夸张的色彩。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句:

(17)a.今儿食堂哩饭通难吃哩。

b.今儿食堂哩饭通们难吃哩。

(18)a.他家孩子通赖淘气哩。

b.他家孩子通们赖淘气哩。

例(17)、例(18)中的a、b两句,b句中插入语气词“们”后比a句语气更重,具有夸张色彩。(17b)表示今天食堂的饭特别难吃,(18b)表示他家的孩子非常淘气。

2.插入判断词“是”

“通+AP/VP+哩”结构中“通”后插入判断词“是”,组成“通+是+AP/VP+哩”结构,在实际发音中“是”音长较短。“通是”和前面提到的“通们”类似,也是一个音步。插入“是”后的句子除了与“们”一样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还有说话者对所描述情况的肯定和确认。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句:

(19)a.我今儿中午通瞌睡哩。

b.我今儿中午通是瞌睡哩,咋都醒不了。

(20)a.这块儿地哩红薯通甜哩。

b.这块儿地哩红薯通是甜哩,不信你尝尝。

例(19)、例(20)中的a、b两句,a句表示对情况的一般描述,b句则一方面肯定事实,一方面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一般不单独成句,往往有前后句补充说明。例(19b)中的“通是瞌睡哩”,肯定今天中午“我”特别困的事实;后一句“咋都醒不了”,则补充说明这一情况。例(20b)同样在表示红薯特别甜的基础上肯定这一事实。

3.前加语气副词“还”

“通+AP/VP+哩”前加语气副词“还”,组成“还+通+AP/VP+哩”结构,其中,“还”读阳平调,音值为42,音长略长。加“还”后表明AP/VP的状态、行为、动作在说话前就已经开始,说话时仍在继续,同时也表示其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试比较下面三个例句:

(21)a.这瓜通不熟哩,咋可摘着吃了?

b.这瓜还通不熟哩,咋可摘着吃了?

(22)a.再睡会儿吧,天通黑①着哩。

b.再睡会儿吧,天还通黑着哩。

(23)a.你咋看着通不美难受哩。

b.你咋看着还通不美难受哩。

例(21b)表示瓜在说话者说话前就没熟,说话时仍然是生的。例(22b)表示在说话者说话前天就没亮,说话时仍然没亮。例(23b)指听话者之前就身体不舒服,说话者说话时依然是这种状态。

同时,能够进入“还+通+AP/VP哩”这一结构中的AP或VP,一般处于相反或对立的关系,有向其对立面或中间状态过渡的可能,如:生熟、早晚、新旧等。

综上所述,三种插入成分表达意义的异同,如表1所示:

(四)重叠式

汝州方言中,表示修饰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手段,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插入成分外,还可以使用重叠手段,即:“通+AP+哩”→“通AP通AP哩”,“通+VP+哩”→“通VP通VP哩”。例如:

(24)a.今儿天通冷哩。

b.今儿天通冷通冷哩。

(25)a.这山通难爬哩。

b.这山通难爬通难爬哩。

例(24b)表示今天的天气特别冷,程度加深;例(25b)表示山势很陡,不容易攀登,两句均带有说话者主观心理上的夸张成分。

(五)否定式

当要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不”需要放在程度副词“通”和被修饰词之间,构成“通+不+AP/VP+哩”格式。例如:

(26)a.他学习通好哩。

b.他学习通不好哩。

(27)a.这笔通好使哩。

b.这笔通不好使哩。

不过,并非所有的“通+AP/VP结构”都可以插入“不”,能够进入否定式的“AP”多带有褒义色彩。因此,以下例子中的b句就不能成立:

(28)a.这人通难缠哩。

b.*这人通不难缠哩。

(29)a.他平视通懒哩,啥都不干。

b.*他平视通不懒哩。

在例(28)、例(29)中,“难缠”和“懒”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其否定结构“不难缠”“不懒”不能进入“通+不+AP+哩”结构。

此外,在句法功能上,“通AP/VP哩”结构主要作谓语或补语。例如:

(30)这兜橘子通酸哩。

(31)俺家掌柜哩今个儿上一天班儿,累哩通不想动哩。

例(30)、例(31)中的“通AP/VP哩”分别在句中作谓语和补语。例(30)中“通酸哩”作句中的謂语,是“通AP/VP哩”结构的常见用法。例(31)中“通不想动哩”作补语,补充说明动词“累”。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通VP哩”结构中,动词与补语之间需要引入语气词“哩”,否则句子不能成立。

“通AP”也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在实际使用中,定语“通AP”和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必须插入数量结构,变成“通+AP+数量词+NP”结构,句子才能成立。例如:

(32)他家在坡上还有通大俩菜地哩。

(33)他通壮一个人哩,咋可说没就没了。

三、从比较看汝州方言“通”的特点

程度副词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词类,下面拟从语法和语用角度,将汝州方言中的“通”与普通话的“很”及河南其他地区方言中的“通”进行对比,以显示汝州方言中程度副词“通”的独特性。

(一)普通话中程度副词“很”

作为程度副词,“很”与“通”都可以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如“很好、很美、很好吃、很感人、很想、很难缠”等,都可以用“通”替换,变为“通好哩、通美哩、通好吃哩、通感人哩、通想哩、通难缠哩”。

与此同时,二者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在句法方面,首先,“很”还可以单独作补语,构成“AP得很”结构,如“好得很、美得很、好吃得很、感人得很、想得很、难缠得很”。而“好得通、美得通”等则不能成立。其次,“很AP”和“通AP”虽然都可以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但二者与被修饰名词间插入的成分有所不同。“很AP”与被修饰名词间须插入结构助词“的”,构成“很AP+的+NP”,如“很好的书、很美的景色、很好吃的菜、很感人的电影”。“通AP”与被修饰名词间则不能插入结构组词“的”,而需要插入数量词,构成“通AP+数量词+NP”。在语体方面,“很”既可以进入书面语,也可以进入日常口语交际,而“通”则不能进入书面语,只能用于日常口语对话之中,向听话者传达信息。在语用方面,“很”只是陈述客观事实,而“通”多具有夸张色彩,描述的程度往往高于实际情况。

(二)河南其他方言的“通”

据笔者了解,程度副词“通”在河南省其他县市的方言中也有使用①。笔者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将汝州方言中的“通”与陕县、渑池、洛阳、漯河、许昌、鲁山、南阳七地方言中的“通”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中的异同点。

1.陕县方言“统”

在陕县方言中,“统”读上声,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相同,指说话人认为听话者未了解情况,不能用作比较。“统”可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并且可以用“统+X”结构作定语。以下是张邱林先生(1999)的用例:

(34)考试完啦,题统容易着哩。

(35)统大一块地,你一天可给锄完啦?

2.渑池方言“痛”

渑池方言“痛”主要用在口语之中,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作状语,后必须加语气词“哩”。以下是彭小琴(2008)的用例:

(36)她哩气色痛好哩。

(37)我家闺女痛会说话哩。

3.洛阳方言“痛”

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痛”,读阴平,与“可”用法相当,表示“很”“十分”。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后加“着哩”,构成“痛+AP/VP+着哩”的固定用法。多用于口语中,语气比“可”重。以下是杨帆(2011)的用例:

(38)这孩子痛懂事着哩。

(39)李明家痛有钱着哩。

4.漯河方言“通”

漯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可以修饰性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及动词短语,后加“着哩”,主要充当句子中的谓语成分。此外,“通+A”还可以充当补语和定语。以下是孙艳芳(2018)的用例:

(40)这事搞哩通叫人心焦着哩。

(41)那个车走哩通慢着哩,你别坐那个了。

(42)通年轻哩一个人,咋说没就没了。

5.许昌县方言“通”

许昌县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只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挺”。“通+AP/VP”结构都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后加“着哩”。“通”修饰的形容词以褒义形容词和中性形容词为主,很少修饰贬义形容词。以下是刘纪听(2008)的用例:

(43)这衣裳通好看着哩。

(44)他说哩通中听着哩。

6.鲁山方言“通”

鲁山方言中的“通”有两种用法:在“通+X+嘞”结构中,可修饰性质形容词和各种动词性词语;在“通+Y+著+嘞”结构中,只修饰具有[+无界]特征的“大量”性质形容词和持续性动词,使用时有比较的意味。以下是孙红举(2012)的用例:

(45)上回他买嘞苹果可大可好吃,这回买嘞通大通好吃嘞。

(46)并不用再给我钱了,我身上嘞还通多著嘞。

7.南阳方言“通”

在南阳方言中,程度副词“通”读阴平,用法与鲁山方言相似,使用时有比较的意味。从表义上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一与普通话“很”相當,表示程度的加深;二是大致相当于“一直”,表示持续;三是大致相当于“更”,表示比较。以下是丁全(2001)的用例:

(47)老张是搞数学的,他还通喜欢文学哩。

(48)这天还通热几天哩。

(49)我比你还通了解他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汝州方言程度副词“通”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很”及河南其他方言的“通”,在语义、语法上有异有同。具体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陕县、渑池、洛阳、漯河、许昌等地的程度副词与汝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类似,都仅表示程度的加深,不含比较的意味,属于绝对程度副词。而南阳、鲁山两地的“通”除了表示程度的加深,还含有比较的意味,属于相对程度副词。此外,河南其他方言“通”的用法中均未提及可以插入语气词“们”构成“通们AP/VP哩”格式及重叠式“通AP/VP通AP/VP哩”,这两种格式应为汝州方言程度副词的独特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各地方言的“通”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是否同源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丁全.南阳方言中的特殊副词[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4).

[2]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2).

[3]刘纪听.许昌县方言程度表示法[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彭小琴.渑池方言中的程度副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汝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汝州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6]孙红举.河南鲁山方言的相对程度副词“通”[J].方言. 2012,(4).

[7]孙艳芳.河南漯河方言“通”类主观性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8]杨帆.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特点浅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张辉.南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A].刘丹青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10]张邱林.陕县方言的“统”与普通话的“很”[A].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院利.汝州方言若干程度副词例析[A].刘丹青,李蓝,郑剑平主编.方言语法论丛(第六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