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楠
摘要:哈尼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舞蹈文化。其中,位于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奕车支系,以其热情奔放、轻松欢快的奕车鼓舞,成为了哈尼族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地理概况与人文风俗等角度,结合当地传统的民族节日,对奕车鼓舞进行多元化的分析研究,期望这门古老的鼓舞艺术在获得外界关注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舞蹈;传统舞蹈艺术;奕车鼓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48-01
一、红河县大羊街乡鲁初村地理概况
云南省红河县辖属辖迤萨、石头寨、阿扎河、架车、大羊街及车古等13个乡镇,91个村民委员会(社区),824个自然村,共计34.1万人口(2014年全国人口普查)。境内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包括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及瑶族,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96.2%。其中,哈尼族约占79.5%,彝族约占13.2%,傣族约占2.6%,瑶族则约占0.9%。
大羊街乡妥赊村民委员会鲁初村位于红河县境内西北沿迤(萨)北(泽)线62公里处,海拔1650米的山脉中,是哈尼族支系奕车人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县奕车人口的75%,约有L 4万奕车人在此生活。鲁初村奕车人主要以农耕生产作为经济来源,人均耕地面积0.78亩,人均纯收入5739元。近些年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人均收入已超过7000元。
二、大羊街乡鲁初村奕车支系人文风俗
受到历史迁徙的影响,鲁初村奕车人在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敬畏神灵、感恩生活的民族信仰,他们热情、善良、朴实、勇敢,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享受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鲁初村奕车人的风俗习惯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涵盖了农耕、宗教、历法及起居饮食等多个方面,其中独具特点的节日庆典活动更能将奕车人的民俗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地主要的节日包括“仰阿那”、“砣扎扎”及“扎特勒”,这三大节日各显风姿,各展神韵。其中,仰阿那是春耕结束后,青年男女相聚在孟子轰都山谈情说爱、休闲娱乐的节日,由于节日欢庆时以奕车姑娘为主,故此又得名“姑娘节”,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猴日,各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者就会齐聚孟子轰都山顶进行传统的民俗祭典,从早上十点起,由奕车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腰胯小三弦,与同样身穿华美服饰、手持信物的奕车小伙子们在山上对歌弹唱,在歌唱幸福生活的同时,传递着彼此间的爱意;砣扎扎是当地祭祀、欢庆的盛会,从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开始,历时五天,直到子鼠日为止,第一天“砍磨秋”,由寨主主持挑选松树作为磨秋杆,村民进行神树的祭拜活动,第二天“支磨秋”,仍由寨主主持村寨中男性家长在磨秋旁进行聚餐活动,第三天到节日结束期间则为庆典的高潮,村寨间的相互宴请和丰富的歌舞活动,为节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色彩;扎勒特又称“十月年”,每年阴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到属猴日结束,历时6天,期间村寨男女老少身穿传统民族服饰,鞭炮齐鸣、杀鸡宰羊,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辞旧迎新、欢度新年。
三、鲁初村奕车支系民间鼓舞文化
鲁初村奕车人能歌善舞,特别是奕车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都能够看到精彩的奕车鼓舞表演,可以说鼓舞已经融入到了奕车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奕车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鲁初村奕車鼓舞在形式上采取男女对跳的方式,一般是双人或四人对称起舞,以鼓声作为舞蹈的节奏,以小三弦笛子和栽秧号作为伴奏乐器。表演时奕车姑娘们身穿传统的民族服饰,头戴白色尖顶布帽,上身穿着包含“雀帕”内衣、“雀巴”衬衣及“雀朗”外衣的龟服,下身穿着只到大腿根部的短裤,裸露着一段雪白的双腿,再陪上腰问系着的精美腰带,以及佩戴着以鱼、鸟、螺蛳等为主要形象的银饰品,在突显出奕车姑娘迷人身材的同时,为舞蹈表演增添了一抹亮丽动人的风景。奕车鼓舞的主题内容多姿多彩,主要包括娱乐、性爱、栽秧、挖田及恋爱五个方面,动作优美、节奏感强烈,既有对生活内容的刻画,又有对自然动物的模仿。表演过程中,以屈伸动律为基础。下肢双腿屈膝、脚站“八字步”,配合着鼓点的节奏主要运用单腿跳步的舞蹈步伐,在左右换腿时随着身体重心的改变,臀胯相应地送出,并带动腰和手臂的自然甩动。上肢则双手曲肘,手掌自然打开,小臂在胸前自由划动。由于奕车鼓舞属于自娱性的舞蹈,动作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套路,而是在舞者即兴发挥的前提下,随意摆胯做出招呼、称赞、高兴及发怒等手势,姿态热烈奔放,不仅衬托出节日狂欢的气氛,同时也体现出奕车人祈祷上天神灵保育、祈求未来生活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
四、结语
历史悠久的奕车鼓舞以其丰富的舞蹈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对这门古老民族鼓舞艺术的认知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