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接辽宁,南临渤海,北倚燕山。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欲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故得名“秦皇岛”。秦皇岛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天然的海水浴场、美丽的黄金沙滩、凉爽宜人的气候、美味可口的海鲜让这里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北戴河地处秦皇岛西部,东、南面临渤海湾,看上去宛若一颗夹在海湾中部的明珠。刚下火车,一股北戴河特有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沁入心肺。被视为北戴河象征的鸽子窝公园位于北戴河最东端,刚进入公园大门,一眼就看到一块状如雄鹰的巨石屹立于临海悬崖,这是因底层断裂天然形成的。
巨石崖顶建着一座歇山式单檐顶、石柱琉璃瓦的鹰角亭,毛主席曾站在亭内极目远眺,抚今追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鸽子窝潮差很小,海深稳定,海滩松软,海滩上经常可以抓到贝壳、螃蟹,好山好水也引来数以万计的珍稀候鸟栖息。每年夏日,天南地北的游客不远千里至此踏浪观海,观日逐浪……北戴河,成了一处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东15公里处,它扼守着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冲,自古以来便是一处军事重镇。
山海关古城与万里长城相连,东南西北分别有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四座主要城楼,周边辅以堡垒、瓮城、敌台、墩台组成一道防御体系完整的泱泱雄关。
站在东门镇远楼,箭楼上悬挂的 “天下第一关”五个雄浑苍劲的大字,与巍峨雄壮的古城浑然一体。登上城楼,可俯瞰山海关古城全貌,关内古城平面呈四方形,外城以青砖包砌,有护城河围绕,城内主街巷弄几乎保留原样,一众四合院民居使古城显得更为古朴原味。关外原野辽阔,房屋点缀在田间的路旁。站在关楼游目骋怀,一头是碧波万顷的滔滔渤海,另一头则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一座座瞭望台遥相呼应,大豁口射箭,小豁口瞭敌,犹如京城外的一把铁锁,挡住了关外挥舞马刀、弯弓射雕的草原勇士,默默地守望着中原大地。
摩挲墙砖,似乎是在与历史的老人交谈。每一块方砖,诉说着古城的故事;每一道砖缝,跃动着烽火硝烟。耳朵贴在墙上,似乎能感受到那博大有力的脉动、征夫的血泪和戍卒的呐喊……重兵据守的关门外,隐隐传来地动山摇的叩关声,那是来自白山黑水间的铁蹄。英雄、汉奸、荣耀、屈辱、忠诚、变节……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戏在这里纷呈上演、此起彼伏。
抗倭战神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十五年,他率戚家军在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修建了入海石城“老龙头”,有效肃清了铁骑的袭扰。不久他却被异党排挤罢官,解甲乡里,贫病而死;不让须眉的一代巾帼秦良玉率数千“白杆兵”抗击后金,浴血山海关,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退兵,京畿之围得解;最为悲怆的是袁崇焕,他以书生文弱之躯,凭着一股“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意志力打破了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一方生灵,可他忠于的朝廷赏赐给他的却是凌迟的酷刑。那刮在袁崇焕身上的每一刀都化作哀嚎,那是一个民族切肤蚀骨的千古之痛啊!听到哀嚎声,山海关最后一任守将吴三桂绝望了,那来自心底的绝望使他不想,也没有勇气做第二个袁崇焕,于是,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颇具血性的理由,他大开关门,跪迎清军,如铁雄关不攻自破,八旗铁马踏中原,摧枯拉朽之间,一个王朝瞬时灰飞烟灭。自此,塞北游牧民族一统中原三百年。
百年风雨,尽在身后,关内关外,谁非过客?沿山海关西行,逶迤的万里长城如一条巨蟒蛰伏于云涛雾海的燕山山脉,烽火台上的狼烟曾一次次冲天而起。小小一座古城,守卫着万里长城,瞭望着茫茫渤海,有山有海有边关的地方,浸润着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泪水,传唱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歌。缄默的城楼,沉淀下来的明砖清瓦,细数着一代代过往的风流人物:徐达、戚继光、孙承宗、秦良玉、袁崇焕……
几百年前,朱明王朝将山海关古城修得固若金汤,殊不知,最坚固的城池并非砖石木瓦砌就,而是一颗颗赤诚忠心和一躯躯血肉之体所凝聚。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得民心者,所向披靡。万世与今同!这一点,圣祖康熙比在煤山自尽的崇祯更明白。
从徐达建关到戚继光固关,从袁崇焕守关再到吴三桂献关,古城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洗礼,后又承受了八国联军的践踏、军阀混战的厮杀,也见证了东北抗日的第一枪……历史的烟云在城头萦绕,蕴藉数百年的情愫深埋于青砖黛瓦中,它的雄奇牢固曾令异族望而生畏,也让人听到了汉民族渴望和平的心声,让人感受到了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精神。山海关,它从史书中穿越,通过时光隧道,亦步亦趋地向我们走来。来这里的游客,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凭吊过去、回眸往昔。
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一个酷似龙头的城楼探入渤海,这就是“入海石城”老龙头了。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穿过沙漠,跨过燕山,直冲渤海,翻浪戏水。明朝中期,海上倭寇不时侵犯我国土,蓟镇总兵戚继光奉旨修筑城关,由于城墙入海七丈,难度颇大,一万多名修城工要等海水退潮才能抢着修一点点,潮水一涨,基座几乎会被冲垮。好不容易修建好了老龍头,皇帝听信谗言,把戚继光明升暗降调任广东。
登上老龙头,凭栏纵目,云水苍茫。向右望去,另一座伸入渤海的亭阁映入眼帘,似与老龙头并蒂探海,那是一座海神庙。回过头,老龙头的制高点——全木质结构的澄海楼就在前方。这座海上雄城一度成为明朝抵挡后金的重要屏障,孙承宗在此筹建了“龙武营”驻守老龙头,海陆协同,守卫国门。可惜的是,这般固若金汤的关障,并没有挡住清军的铁蹄,自缢煤山的崇祯皇帝似乎到死都没有明白“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个道理。抵御外侵,巩固王朝,靠的是人才,是民心,没有人才,失去民心,长城纵修千万里,又有何用?
坐在海神庙的探海阁,近处黄金沙滩上游客逐浪、嬉戏、浅泳,远侧老龙头气定神闲地屹立渤海的浪涛中,任凭潮浪翻滚涨落,岿然稳健。试想那万里长城跨群山、踏沙漠、履平原、越草场,如巨龙般盘亘于中华大地,为世人瞩目,为世界惊叹!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