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攀崚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陶冶情趣、塑造人格、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教学适应高中生身心特点与成长需求,就应注意营造合适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合适的文言文教学环境
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通过举办与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开设讲座等,都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和体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华中师大戴建业教授另类解读古诗走红网络一事得到启发。如开设“汉字趣解”课堂、“文言课文背后的故事”讲座等。
第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对文言文相关能力的需求。例如,即便是看一眼电视剧,如1994版的《三国演义》、2011年首播的《甄嬛传》,如若缺乏相应的文言文知识,虽有字幕却也会因无知而懵懂。
2.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文言文教学在学生的心理上呈现出一种较为轻松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学生放下以往文言文学习中形成的、顽固的不良认知,如枯燥无趣、除了背诵就是一遍又一遍的抄写等。所以,教师教学从预备到开展,都应注意方式,并力图使学生放下既有的刻板印象,尽量在轻松的气氛下完成。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每组负责完成一部分任务,各司其职,最后交流、汇总、报告等。
3.创设适应教学内容的情境氛围
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既在于为学生即将开展的学习提供一定的认知背景,也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形象激发。所以,在教学条件、资源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来做教学情境的创设。如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前,以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短视频,暗示和引导学生感知所学文本的历史背景,进而确定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及时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采取科学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1.激发學习主动性
一方面,第斯多惠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也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两者结合,在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中,首先需要激发的就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以之为基础激发与唤醒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给学生提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史实与典故,或者穿插讲授课文人物的相关故事、生活轶事、处事哲理等,以此既可做学生课文学习的启动,认知课文学习与历史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又可做学生广闻博览的助力。如分析《鸿门宴》中“项羽”形象时,以“春秋笔法”穿插讲授“垓下之围”“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故事,学生在丰富的人物形象认知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趣味,进而激发与强化他们的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诵读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谓,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又云学者读书必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两点,体现在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中,就是结合不同需求而各取其意。前者,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听,静心凝神、沉浸其中,自会对作者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主旨等有所了解,对文字所散发出的美有所感知。至于能够了解、感受、认识到何种程度,可暂不深究。后者,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结合教师讲解和资料辅助,就应反复吟诵,力求在吟诵中感受课文异彩纷呈的形式美、陶冶性情的情感美、光芒四射的思想美等。即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熟读成诵,反复吟诵,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而且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两者结合,这在那些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强的文言文句段,如在对《六国论》《过秦论》等课文的初读和再读、精读中,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的诵读中,特别需要,也特别重要。
3.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鉴赏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诸如表达方式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艺术手法中的描写、抒情、衬托、对比、赋比兴、用典、虚写与实写、象征,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对此进行充分分析,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并浸润于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功莫大焉。
如学习《赤壁赋》一文,对苏轼“扣舷而歌之”所唱句段,配合多媒体课件视频所刻意营造出的月夜幽静、江水粼粼、歌声缥缈之情境,就极容易将学生带进对文本语言之美的感受中。而这,对于引导学生探知文章内涵、体会主旨情感,亦殊为有益。又如学习《窦娥冤》,引导学生赏鉴曲词语言的灵活运用,如对仗中的重叠对、首尾对,如衬字、对仗、重韵、赘韵等,都有助于学生感受其语言运用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师以这些措施为基础再来根据文体特点进行字面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而会深入课文之中落实重点,进而有效达成准确理解字句含义与深刻把握文本内涵的目标了。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文言文阅读衔接教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zj20190704)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