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明 尹伟娜 吴梦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为全面深入了解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邢台市的6个县6个乡镇7个村的117户农户开展主题为“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河北省现阶段粮食生产主体的总体特征,并针对其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样本概述
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情况调研以集中问卷调研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访谈方式,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选取河北省中南部粮食主产区,首先选取石家庄市、邢台市作为样本市,然后从石家庄市抽取2个县,邢台市抽取4个县作为样本县,最后,每个县随机选取1-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1-2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随机选取15-30户农户,并至少选择1名村干部,对确定的样本分别进行户级和村级调研。农户调查问卷共15页,涉及农户家庭人口基本信息、土地信息、2017年玉米种植基本情况、2018年小麦种植基本情况,农户种植技术选择、农户生产性资产、保险和信贷、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内容。村级调查问卷涉及村地理特征、人口分布、收入水平、农业保险情况、土地规模经营的支持政策等内容。本次调研共回收农户问卷117份,村级问卷7份。
二、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基本特点
1、小农户数量在粮食经营主体中所占比重最大
调研样本村耕地总面积平均为3024亩,总人口平均为2764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12亩,户均耕地面积为4.55亩,户均地块数为2.4块。2018年,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的样本农户有70户,占调研样本农户的比重约为59.8%。117户样本农户中没有流转土地、只经营自家承包地的农户数量为74户,占比为63.2%。样本村的村级数据显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为8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比例为99.5%,小农生产的社会保障功能虽然已经明显下降,但仍未完全消失,仍然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在城镇化和科技化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如若大力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必然导致大量小农户无以为继,因此,小农户在未来仍有合理存在的空间。
2、近五年(2014-2018年)规模经营农户比重缓慢上升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农村土地网以及农业部网站公开数据,2008-2015年,我国土地流转耕地面积从1.09亿亩增加到4.47亿亩,增长了3.1倍,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也呈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规模经营农户的快速发展,其在管理上的弊端日益凸显,规模收益收到负面影响。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农户经营规模增长呈现趋缓的态势。从调研情况来看,经营规模在20亩以下的农户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基本保持稳定,5-10亩和10-20亩农户的比例略有下降。经营规模大于20亩的农户所占比例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其中经营规模在20-50亩的农户所占比例,由2014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6.0%;50-100畝农户所占比例由1.7%上升到2.6%;100-200亩农户所占比例略有波动,2014年和2018所占比例相等,为2.6%;200-500亩的农户所占比例由3.4%上升到6.8%;2014-2016年,样本农户经营规模没有超过500亩的,2017年有2户农户经营规模超过了500亩,所占比例为1.7%,2018年500亩以上规模的农户增加到3户,所占比例为2.6%。
3、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存在“空壳”合作社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很多合作社只登记却没有开展过业务或活动,而有的甚至只闻其名不见其踪迹,成为通常所称的“空壳合作社”。根据调研样本村的村级问卷,7个样本村共有种植业合作社22个,合作社成员数量名义约为587户。但通过对样本村村干部的访谈得知,这些合作社部分只是进行了登记,并没有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开展过业务活动,其实质仍然是流转了农户土地的种植大户。由于国家无法在资源分配中做到全面了解所有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只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特定的对象,这导致了实践中一大部分合作社成为获取国家资源的“空壳合作社”,而合作社的成立者,往往属于乡村社会中掌握一定资源的能人、精英。
4、越来越多农村精英人士从事粮食生产
由于国家连续多年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粮食生产获得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政策利好使得农业领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行业,吸引越来越多农村社会精英人士回流农村,流转大量土地,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这些精英人士一般具有在农业领域之外打拼的成功经验,具有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广泛的人脉资源等,这些作为其回流农村获得土地的独特优势,是小农户无法相比的。一些学者将其称为“精英俘获”现象,农村精英脱离普通农民群体进入新型农业精英主体的利益结构中,导致村庄阶层分化加剧。由于精英人士能够负担数额较大的土地租金,对农村中小农户造成一定的挤压,小农户更多地将土地流转给精英人士经营,自身成为农业雇工,或者到城市打工生活。这引发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农业的资本化生产特征大大增强,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
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能人治村”抑或“精英俘获”
“能人治村”:经调研发现,当前普通农户经营土地的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经由村集体统一推动土地流转,并不会妨碍小农户的利益。许多农村中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村民,其流转承包的土地租金可以预先支付,具有思路和管理经验,土地经营效果较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果。通过积极探索为普通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将普通小农户土地集中由村集体托管,可以显著节约生产资料支出和农业机械费用支出。
“精英俘获”:这是对我国广大农村精英人士从事农业生产的消极看法,原因一是考虑精英人士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一般村民所欠缺的资金和人际关系资源,更容易获得土地、政府资金支持,自觉或者不自觉为个人谋取了更多的利益,从而挤压了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导致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二是部分学者认为,精英人士经营农业生产容易被吸纳进外来资本体系之中,这可能会导致其与村庄的联系越来越弱化,从而消解了村庄的组织力量。
根据调查可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土地流转加快发展,使得粮食经营主体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本文利用对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对当前粮食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1、结论
第一,河北省粮食经营主体呈现出了以小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为主的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数量较少。小农户从数量上来看,依然是粮食经营的重要力量,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种植大户处于相对稳定缓慢的增长中,这表明农村土地流转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以后,进入了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同时,这种稳定增长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合作社存在“空壳合作社”,这与政府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监督机制有关系,合作社对小农户的服务功能没有充分体现。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数量非常少,仅有的几个家庭农场,也只是完成了登记注册,并没有真正按照家庭农场的模式运作。
第二,越来越多精英人士回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同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究竟是发挥了“能人治理”的积极效应,还是“精英俘获”的消极效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全面的考量分析,既要结合当地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精英人士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更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引导和激励制度,使得乡村精英人士回流既能带动粮食生产的发展,又能带领村庄经济发展,提高村庄的基层治理水平。
2、政策启示
第一,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价值链增值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如建立合作社等措施,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单个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成本,为小农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推动建立农机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协同发展。
第二,继续引导土地流转规范、稳步、有序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业绩,变相强制小农户转出土地,没有顾及农民的意愿。土地流转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农民从思想意识上主动接受土地流转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同時要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区分政府的职能,规范耕地流转的程序,建设规范化耕地流转平台,保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建立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和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农业、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对申请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考察,符合合作社创办条件的才能予以登记注册。对创办后的合作社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无领导带动作用的“空壳合作社”,对于连续无运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引导小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小农户的组织化能力,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
第四,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激励引导制度。精英人士回流农村,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乡村精英人士回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充分运用其知识与经验,发挥在农村发展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建立监督和考核制度,防止精英人士利用特权来谋取个人私利。
(作者单位:071000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054000河北省邢台县林业局;071000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