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植物
多数人对于鲁冰花的记忆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电影《鲁冰花》的同名主题曲。歌曲和影片中提到的鲁冰花即羽扇豆属多叶羽扇豆,鲁冰花这个名字来自属名Lupinus的音译。
羽扇豆所在的豆科种类繁多,大多数植物都难以在城市中觅其芳踪,但多叶羽扇豆却不在此列。接下来小编就带你走进鲁冰花的世界。
多叶羽扇豆是羽扇豆属的一种,它们在原产地北美分布广泛,非常喜爱潮湿的环境,主要沿着小溪和湍流生长。研究人员曾经将不同区域的种群作为不同的种下等级命名,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种下等级被提升为种。目前被认可的种下等级有三个:多叶羽扇豆原变种、土生多叶羽扇豆以及长毛多叶羽扇豆。
多叶羽扇豆经过园艺学家罗素的选育,得到的罗素品种群如今已经推广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在园艺界名声大振。
羽扇豆属的模式种是长在欧洲人家门口的白羽扇豆。白羽扇豆在欧洲的食用历史超过了3 000年,其种子是一种非常好的植物蛋白来源。与之相似的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变色羽扇豆也有很长的食用记录,据考证超过了6 000年。
实际上,羽扇豆属植物往往因含有生物碱等有毒物质而不能直接食用。欧洲人和南美原住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有毒物质,使其变得可食——那就是水洗。
未经处理的白羽扇豆吃起来有苦涩之感,这也被认为是羽扇豆属学名Lupinus的含义之一。相比欧洲人,安第斯山脉的原住民在水洗方法上更进一步,他们还注重对种子的选育,专门挑选那些渗透性强的种子作为种源,进行大规模栽培,以使下一次收获的种子更容易被洗去有毒物质。
19世纪,羽扇豆属植物进入澳大利亚。1958年,澳大利亚的园艺学家约翰?格拉德斯通发起了一项研究,采用有毒物质天然含量较低的窄叶羽扇豆与其他种类进行杂交,最终获得了生物碱含量更低的品系。这些品系更适于食用,有些品种甚至可以生食。
窄叶羽扇豆等可食用的羽扇豆虽然在澳大利亚大放异彩,但在澳大利亚的邻国新西兰,羽扇豆却给当地带来了许多烦恼。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新西兰拥有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当地的特有类群比较多,而原生类群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干扰,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外来物种影响本地生态环境的教训了。
维基百科上的入侵物种词条中,专门有一节讲述了人们对新西兰入侵物种的研究和消灭,甚至还有专门的“新西兰入侵物种”这个词条,用来阐述生物入侵在新西兰的状况——羽扇豆属赫然在列,而多叶羽扇豆则是该属入侵最严重的。
新西兰引入的多叶羽扇豆以罗素品种群为主。多叶羽扇豆本身就是多年生植物,而罗素品种群则提高了抗逆性,使其拥有更廣泛的适应性。出现在新西兰各地的多叶羽扇豆,开花时形成的花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享受,但同时也挤占了无数原生物种的地盘,默默破坏着原生植被,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损失。
根据不同研究者的观点,羽扇豆属有200~500种植物,大多数种类分布在美洲大陆,少数分布在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环地中海一带。这样的分布恰好可以将羽扇豆属分为两个亚属——羽扇豆亚属和阔荚羽扇豆亚属,前者包括了模式种白羽扇豆在内的欧洲类群,后者则包括了美洲大陆的种类,种类数量远多于前者。
从形态上看,羽扇豆亚属的子房至少包含4枚胚珠,而阔荚羽扇豆亚属的子房则至少含有2枚胚珠,并且发育的种子明显更小,胚乳也更少。
羽扇豆属的系统演化与分类学等方向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尚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一些类群的变异幅度还不清楚,还有很多分类复合体尚未得到足够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羽扇豆属的具体种类数目在不同观点中有巨大的差距。
羽扇豆属种类虽然不会少于200种,但并不是所有类群都有稳定延续的种群,毕竟白羽扇豆这样被大量栽培的物种或者多叶羽扇豆这样形成入侵态势的物种只是少数。如果你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红色目录里检索,会发现有6种羽扇豆属植物处于不同级别的濒危状态,另外还有5种缺乏评判等级的数据。
然而在那些已经被评级的类群中,也有大量信息缺失或者需要更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我们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