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华
辣椒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辣椒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通常表现为成株开花期症状,广泛分布于各地。辣椒青枯病的发生会导致田地大面积的减产,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症流行迅速,危害时间长,危害严重,导致蔬菜种植户经济效益下降,已成为制约辣椒高产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辣椒青枯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一、发病症状
辣椒大多数开花后容易出现青枯病症状,导致植株叶、茎呈绿色、迅速枯萎、严重時死亡。初期,只有顶部的叶子枯萎下垂,然后下部的叶子枯萎,最后中间的叶子枯萎,幼叶迅速脱落,导致顶部或叶子枯萎。病症较轻植物会在白天萎蔫,日落后恢复正常。幼株迅速枯萎且不变色,较大植物的叶子变绿变黄,随后叶子变褐变焦,当病症严重时时,可使整个植株的叶片在2~3天内枯萎死亡。植物的茎基部最先发病,但没有明显的外部病理变化,表面粗糙,幼嫩的茎或茎基部有椭圆形的深褐色斑点。当茎被纵向切割时,维管束变成棕色。病茎后期中空,病茎基部皮质不易脱落,病株的根变得褐色腐烂。在高湿地区,病株茎上可产生不定根和气生根;病果表面正常,内部呈褐色,病果浸在水中,容易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浸水的条纹经常出现在患病的茎上,然后变成棕色或黑棕色。
二、发病特点
辣椒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病原菌为茄科假单胞菌。该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连作田和冲积土中。这种病原体在土壤中随宿主病的残留而存活。没有寄主,它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最长可达6年。经过长时间的降雨或大雨,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菌加剧。病原体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传播;土壤、植物残体、携带肥料的真菌,甚至病田的多年生杂草,都能携带真菌并在植物中传播。真菌也可以通过导管进入邻近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不规则的水淹病变。当土壤温度达到20℃时发病开始。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后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情会加重。土壤中的细菌性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业过程造成的伤口或根瘤菌线虫、金龟子幼虫等根性害虫感染植物引起的,发生在根管和茎的根部。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土壤消毒
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土壤整顿,喷适量石灰,一般每亩50~100公斤石灰水,使土壤酸碱值略呈碱性,抑制病原菌生长。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喷施100mg/kg硼酸溶液,促进维管束生长,增强抗病性。
(2)种子消毒处理
每公斤种子与0.5~1克恶霉灵原药混合。每平方米混合1克恶霉灵原药,3公斤干细土,均匀洒在整个苗床上,然后浇水。在辣椒青枯病严重的地区,每亩喷洒100公斤熟石灰粉能有效抑制辣椒青枯病的发生。
(3)苗期管理
苗期喷600倍天达-2116苗期专用液可提高植物抗病性。采用天达—2116抗旱专用苗,用6000倍多菌灵溶液或800倍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根系灌溉。在受感染植物和植株周围2~3米范围内对植株进行灌水或小面积灌水。如果病原菌对地上部分有害,应同时喷洒空中部分,每5天喷洒1次。
(4)注意排水
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土壤深翻后,用800倍新脂膜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和保湿,有利于种子萌发和生长。细菌性青枯病菌可随水流传播。宜采用高垄窄边栽培,雨后注意排水,禁止存水。
(5)合理轮作
及时消毒苗床换土,有计划地轮换,可有效降低土壤细菌含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凡前作是番茄、茄子、辣椒的,均不宜种辣椒。尽可能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轮作,坚持4年以上不与茄科、豆科作物重茬。
(6)加强田间管理
后期的田间管理应特别注意辣椒根系和叶片的保护。发现病虫害后,应及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残留期短的农药,以免损伤叶片。应采用浅耕和人工除草的方法,以防破坏辣椒根系,影响其吸收能力。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配合田间沟道系统,降低田间湿度,增加磷、钙、钾肥料的施用,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少青枯病的发生。如果发现营养缺乏,可在叶片上施用浓度为0.3%的尿素或硫酸铵溶液。修剪、松土、追肥等工作应在发病前完成;发病后,应特别注意不要松土和除草;检查人员立即发现该病株已被立即清除并烧毁,穴位及邻近土壤用20%石灰水消毒,防止传播。
2、药剂防治
在疾病早期,清除病害,然后在雨后喷药,然后与根灌和喷洒相结合。发病初期,100~200mg/kg硫酸链霉素、30%b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氨铜水3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三次防治,效果良好或800倍青枯立克用于定植灌溉,每亩用量2公斤/次,植株用量约500毫升,每7~10天一次,连续灌溉2~3次。用奥力克——青枯立克为600倍液体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也可用于7~10天的根系灌溉。在苗期,每株植物的剂量应为100~150毫升,根据病情连续2~3次。
(作者单位:271500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农业科技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