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 Krakauer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1996年珠峰山难,写了一本著名的全球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本书在1997年出版后迅速登上各大畅销榜榜首,并长踞排行榜52周,英文版銷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位全美最好的杂志专栏作家,并没有因这本书惊人的销量和巨额的版税而狂喜。亲历者纷纷出面指责文中的疑似失实错误。他陷入了山难之后的罗生门。
事后,Jon总结道:你无法忠实于新闻报道的基本标准——你无法如实地讲述你亲眼所见的残酷事实,同时忠实于你的登山同伴。这些责任没办法妥协。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成为坏人。我遇到过大街上走向我的陌生人,冲着我尖叫,说我是个混蛋。这一点都不好玩。总是辜负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是形成新闻道德困境的一个难题。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遇难者费舍尔的妹妹来信。这封来信让他陷入了更极致的痛苦——请允许我部分引用这段话——如此写道:
“根据你的文字,你似乎具有确切知道每个人在这次探险活动中的所思所想的特异功能。现在你倒是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开始评断他人的判断力,分析他们的企图、行为、性格和动机,对领队、夏尔巴人以及顾客应该做什么大加评论,对他们的过错横加指责。
“而我所读到的,不过是你个人的自尊心正发狂似的要从所发生的一切中努力寻找真相。但你的任何分析、批评、判断,抑或假设,都不会带来你想要的内心平静。 谁都没有错,没有人应该受到责备。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都尽了全力。没有谁愿意伤害谁。没人想死。”
Jon作为山难的亲历者,尚不能用一本山难之书完全说服读者、告诉读者山上发生的一切,更何况旁观者呢?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先后采写和复盘了1991年的梅里雪山山难、2009年爱德嘉峰山难、2014年和2015年珠峰山难,特别策划了2019年珠峰拥堵事件的专题,以及亲自采写了数篇复杂诡谲的遇难救援事件。
在众多读者反馈中,我会因读者指责报道的不实而感到惶恐,我会因采访对象站出来反水而感到愤怒,我会因难以自证清白而感到委屈,我会因自己的操作失误而感到悔恨,我会因自己的价值观不当而感到羞愧……
我愈发认识到:山难报道是众多新闻报道形式中最难采写的种类之一。人命、利益、人性和极端环境中的真相纠葛到一起,陷入循环往复的罗生门——因此,这也恰恰是过去几年中,《户外探险》杂志以及国内户外媒体不敢轻易亲自碰触的话题。
Jon也曾在书中坦言,人的大脑在高海拔地区产生的记忆是极不可靠的,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过分依赖自己的感知,他的操作方式是在各种场合,详细地采访了山难中的大多数幸存者。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更安全的方式避而不谈山难的真相——即使真相永远遥不可及,但至少不会选择回避。为了避免陷入罗生门,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先保证程序操作的正确(我们自有一整套专业的采写方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开启专业山难报道领域的先河。同时我们心里也十分清楚,我们随时也会因我们的某处不谨慎,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尝试。逃避,只会无限放大自己的弱点和恐惧。迎难而上,我们会暴露自己的胆怯、粗心、需要精进的采访技巧以及需要被矫正的价值观,但只有当你踏足其中,真相才真的会云开雾散,写作者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尽管难以平复内心的波澜,尽管被读者和好友怼得体无完肤,Jon还是肯定山难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希望,读者能从山难发生后不久我所进行的痛苦的精神倾诉中得到启迪。我想尽量展现一种原始而冷酷的诚实,因为这种诚实面临着随时间的流逝和痛苦的淡忘而被过滤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