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摘 要: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工程,需要在文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特别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管理,应当以保护为主,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文物陈列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探究。文章重点分析目前博物馆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所存在的现状问题,探究如何正确地在博物馆文物陈列中落实文物保护观念。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
通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人们能从不同侧面对文物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及重要进程展开深入探究。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博物馆而言,文物陈列管理不仅是博物馆对外呈现其文化价值、科学理念以及社会功能的基础方式,同时是博物馆最注重也是最根本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文物陈列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精神内涵,并且能够借助文物陈列的表现方式与外界加强文化交流。
1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过于追求实现社会及经济效益
由于部分博物馆过于追求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在进行文物运输过程中并未对文物采用科学的保护措施,从而造成文物损坏。此外,一些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方式不适用于现代的审美观念,经常发生文物被搁置的现象,导致人们难以对博物馆产生兴趣。博物馆相关人员忽略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以致文物保管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发生文物遗失现象。
1.2 忽视对文物陈列环境的改善
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管理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导致文物在陈列环境中受到光照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损坏。当前有不少文物是从古墓中提取而来,这类文物的保存和陈列环境较为特殊,不适宜和空气长期接触,易出现损坏现象。只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手段,才能充分展现文物的文化价值。
1.3 缺乏齐全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
虽然我国逐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积极建设和改造博物馆基础设施,但部分文物的受损情况仍然与文物陈列方式存在一定关联。例如,博物馆文物陈列柜是透明材料,文物较易受到紫外线照射,从而因氧化剧烈而损坏。因此,博物馆应针对文物陈列问题提出改善方案,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实现对文物全方位保护的目标。
2 加强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注重调节稳定的温度及湿度
为了加强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应当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标准。博物馆内温度和湿度应保持在稳定和适宜的状态,为文物陈列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现阶段,通常文物陈列馆的室内温度应维持在15~25摄氏度,湿度则需维持在40%~65%之间。若超出该标准,将不利于文物的保存和管理。在调节文物保存环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匹配馆内的温度和湿度,若馆内温度出现变化,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陈列馆内的湿度进行调节,保障文物陈列环境的稳定性。若博物馆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购置专业的恒温恒湿设施,则可以在文物密封陈列柜内放置专门保持温度和湿度的化学调湿剂进行协调和调整[1]。
2.2 防止文物与空气直接接触
游客在进馆的过程中会引起博物馆外部和内部的空气对流,对文物的保护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应在购置或设计文物陈列展示柜时,将密封性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保证展示柜的密封性,才能更好地避免文物与空气进行接触而造成腐蚀,预防外部因素对文物造成影响。
2.3 阻隔热源對文物造成损害
在陈列文物时,应当以文物安全作为重要指标,杜绝热源对馆内文物的伤害。而热源除了明火之外,还包含常见的照明、暖气等发热工具。当前,文物展馆内的光源大多使用光纤照明设备,其光照无法直接照射在文物上,而是利用光纤来制造光源,且在安放控制照明效果的触发设备时,应当与陈列展馆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文物展示柜内的光源管理也应当依照严格要求来执行。特别是针对展示柜材质的设计上,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透光性,还应当有效阻隔紫外线的辐射。
2.4 提高展馆除尘工作
文物陈列展馆在向外开放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空气流通,还会带来许多灰尘、污垢,包含毛发、菌类、纤维等。当灰尘接触到青铜器类文物时,将加速文物氧化,从而使青铜器表层产生菌斑,不利于文物进行保护和陈列。因此,开展馆内的防尘除尘工作至关重要。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定时定期对文物进行除尘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当在展览馆中放置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同时为了避免灰尘等对文物造成损害,还需要将文物安放在密封性较好的保存柜中,防止文物和外界进行接触[2]。
2.5 选用绿色环保的设计材料
对文物造成刺激损害的外界因素不仅有直接的热源、温度、空气氧化,还有展馆内和文物有直接接触的展示材料。若所使用的展示材料的质量、规格不符合标准,其中超标的甲醛等化学物质将会影响文物的完好性。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将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对文物陈列馆中的建筑、设计及展示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筛选和检验,从根本上避免劣质材料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危害。
2.6 提升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为加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应当注重培养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针对《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工作人员展开培训,不断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在进行文物陈列和保护时,以文物保护作为行动准则,以文物安全性作为工作立足点,引导他们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践行文物保护理念,不断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对文物陈列知识的认知水平[3]。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及时掌握和了解文物的陈列状态及注意事项,实时观察文物陈列的异变情况,对突发状况做出迅速响应,并及时采取可行性较高的处理方案。同时,还可以提高对文物陈列的管控和监督力度,积极在文物陈列工作中落实文物陈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把控文物保护的每处细节和流程。工作人员要针对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事前的预案设计,防止损害程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应当对文物陈列展览馆内进行全天监控,及时、全面地掌握文物的实时情况。
2.7 建设现代化的文物陈列馆
现今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组织活动的实践平台。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博物馆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科学设计展出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陈列形式,进而调动参观者的参与兴趣。一方面,在设计陈列内容上,博物馆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媒介手段,针对民众开展预展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来挖掘民众的兴趣点,并以此来改进文物陈列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博物馆可开展文物走进校园和文物走进社区等活动,并以空中展览馆、在线陈列馆以及智能展示馆等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民众展示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引导更多人来了解历史、认识文物[4]。博物馆可通过信息化技术不断开拓创新的陈列形式,在进行文物展示过程中结合3D、4D技术以及AI、VR等功能,为参观者提供形象、立体的参观体验。同时,博物馆通过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将文物制作成画册、电子阅览图册等,以文物为原型打造文化创意纪念品,积极提高文物的文化输出。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加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提高人员的文物保护理念是保护工作的根本内容。博物馆应当将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积极提高相关人员的文物保护技能,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和丰富文物保护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实施有效的预防对策,避免文物受到不良影响,进一步降低文物的受损程度。
参考文献
[1]彭敏.探索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J].卷宗,2018(31):69.
[2]王海军.文物陈列与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意识研究[J].艺术品鉴,2018(15).
[3]吴茜.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探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3):27-29.
[4]王子恒.信息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