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固权之法浅析

2019-08-08 02:44邓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宋太祖仁慈

邓磊

摘 要:文章试图通过讨论和分析宋太祖在登基之后对待旧主及柴氏子孙、后周遗臣、开国功臣、南方降臣和百姓士卒的做法,来体现出其固权之法的“仁慈”,而这一点正是宋太祖与其他平庸之君的不同之处,也是其能立身中国古代贤君明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宋太祖;固权;仁慈

人们在论及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和盛世明君之时,通常会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做比较,因而这四位帝王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为之君,本文所论述的宋太祖就是这四位中的一位。文章主要在讨论分析宋太祖登基之后对待不同人群的做法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固权之法的特点。

1 善待旧主及柴氏子孙

宋太祖赵匡胤是作为后周执掌殿前司禁军的将领发动兵变而夺取天下的,属于篡位以及以下犯上。后周君主郭威和柴荣都是赵匡胤的旧主,而后周恭帝柴宗训是柴荣的儿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当然也是赵匡胤的主子。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后周天下,这一点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多少也让天下人诟病。

在此之前的诸多王朝的开国之君如果是通过篡位得来的天下,他们对待自己的旧主大都是不留活口,有的甚至是将原皇室宗亲和忠于旧主的都赶尽杀绝,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南朝宋的開国君主刘裕,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个有为之君,但是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旧主的呢?首先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晋恭帝司马德文为帝,两年后逼迫司马德文禅让,这还不算,就在同年,他又派人用棉被闷死司马德文。一代有德之君隋文帝杨坚,自己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一代盛世“开皇之治”,但是他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旧主的呢?他作为北周静帝宇文阐的上柱国、左丞相,手握大权,同时又是宇文阐的外公,但是他竟然逼迫自己的外孙让位于他,同年又派人暗中害死宇文阐,宇文阐死时年仅九岁。杨坚能够以这样狠毒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旧主和外孙,真可以算得上是心狠手辣了。

以上说的南朝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和有为之君,前两者对待自己的旧主都是残忍地杀害,赵匡胤却不是这样。他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手中夺取了皇位,照常说应该立即灭柴氏满门,以防日后颠覆赵宋天下,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样做。柴宗训被封为“郑王”,北宋立国十多年才去世,而符太后则更是在太宗朝才溘然长逝。对于柴氏子孙,赵匡胤也是颇为大度。他在太庙偏殿内建有“誓碑”,立下祖训,让后世帝王世世代代默诵碑上誓言,不得违背。这誓约的第一条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反之罪,只可于狱中赐自尽,不得于街市上处决示众,亦不得连坐其亲属。”对于这一条,大宋历代皇帝都很好地遵守了,柴氏子孙获得了很好的照顾。从这几点可以很好地看出,对于旧主和柴氏子孙,赵匡胤并没有亏待他们,更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这些都很好地显示出了一代“仁君”的风范。

2 留用后周遗臣

后周柴荣时期的重臣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作为柴荣的托孤重臣,对于新建立的宋朝来说是先朝遗臣,理应不予留用,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自建隆元年(960)到乾德二年(964)初这四年多的时间中,宋太祖一直拜他们三人为宰相,使其颇受礼遇,这宋初三相在宋太祖稳定其统治和宋初政治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建隆元年二月,范质加兼侍中,王溥加守司空,魏仁溥加尚书右仆射兼,仍任宰相。他们三人虽然不参与中枢决策,但是管理着国家行政事务,在宋初稳定京城与各地形势、争取原后周官员和民心对新王朝的支持以及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他们三人还是尽心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书中还专门记载了太祖厚待范质的情况。建隆元年秋七月壬子,“幸宰相范质第视疾,赐黄金器二百两,白金器千两,绢二千匹,寻复赐钱百万”。“辛丑,卒。上甚悼惜之,赠中书令,赙绢五百匹,粟麦各百石。后因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植资产,真宰相也。太宗亦素重质,尝对近臣称累朝宰相,以为循规矩、重名器、持廉节,无出质之右者,其所不足,但欠世宗一死耳。”因此,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范质生前还是死后,太祖和太宗都是十分看重范质的,并且也并没有亏待他。以范质为代表的那些后周遗臣,只要不反对赵匡胤,都获得了留用,待遇也较为优厚。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稳定政局,大度地留用后周遗臣,这一点正好体现了他固权之法的“仁慈”。

3 重赏开国功臣

在屠戮开国功臣方面,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君主“颇负盛名”,他们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对他们这种行为的最好比喻。作为宋朝开国之君的宋太祖赵匡胤却与他们不一样,同样是要夺取手下将领的兵权,他没有采取那样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和平收缴将领的兵权。关于“杯酒释兵权”,《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是这样记载的:“帝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就这样,宋太祖通过一场酒宴就轻松解除了跟随自己多年的手下将领的兵权,所作承诺不过是用金银财富和歌儿舞女去换取他们手中的兵权,这样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与历朝历代解除开国将领的兵权所采取的方法相比实在可以算得上是兵不血刃了。如此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达到了目的,又为宋太祖赢得了一个“仁君”的美名,实在是太划算了!

4 厚禄降国君臣

这里的“割据政权”就是指南方诸国。可以说,在宋朝建立之前,通过后周世宗柴荣的励精图治,后周已经确立了对于南方所有割据政权的绝对优势,而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所要做的只是在这种早已确立的巨大优势之下,摧古拉朽般地扫除南方一个个小朝廷。其实打败和收复这些地区并不难,难的是要看赵匡胤怎样妥善安置这些小政权的遗留君臣。

这些小国家中,不管是主动、提前归顺的吴越国,还是一战即溃即降的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还是自不量力曾负隅顽抗的南汉国主刘鋹,基本上都得到了比较优厚的待遇。这些政权的君主中应该数南唐国主李煜最为著名了。南唐一度曾经是南方诸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宋朝征服它所花费的气力也最多。那么赵匡胤又是如何对待被俘的李煜的呢?“开宝九年辛未,曹彬遣翰林副使太原郭守文奉露布,以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五十五人来献。上御明德门受献,煜等素服待罪,诏并释之,各赐冠带、器币、鞍马有差。时有司议献俘之礼如刘鋹,上曰:‘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寝露布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始安。”“开宝九年乙亥,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宗属皆授诸卫将军。”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对待李煜确实是十分宽仁的。

对于前割据政权中那些有才干的大臣们,宋太祖也是提拔重用。如原南唐重臣徐铉,他颇有才干,在宋兵围城的时候曾经力劝李煜拼死抵抗,而且為他出谋划策来求助援兵。对于这样的曾经力主与宋朝为敌的人,宋太祖也是宽大处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记载道:“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煜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他。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由此可见,宋太祖并没有因为他是前割据政权臣子而轻视、降罪,反而实事求是地十分欣赏他的忠义和才华,这充分显示出了一代明君宋太祖广阔的胸怀,同时也是他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的“仁慈”政治策略的完美体现。

5 仁爱百姓士卒

中国历史上在改朝换代和建立一个新王朝的时候一般都是大动干戈于邦域之中,遍地狼烟,将士疲于奔命,百姓流离失所。而五代之政权更替则更是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宋太祖赵匡胤则是为老百姓结束了这种战乱的状态,“陈桥兵变”悄无声息,随后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开封,逼迫柴宗训禅位。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军事政变竟然刀不出鞘、箭不上弦就成功了,它既没有让士兵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也没有让老百姓们饱受战乱的侵扰。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政权,不太光明磊落,但是就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来看,这次兵变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以往那些依靠战争把整个社会翻个底朝天的所谓的“大事件”。因为这次貌似不太光明的兵变把对社会带来的冲击降到了最小,把对老百姓带来的伤害降到了最小,但是它却缔造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那些公认的盛世明君无一不是时刻将老百姓的福祉放在心头,无一不是以“仁政”来普惠天下大众。西汉文帝和景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清康熙皇帝,这些公认的盛世明君无一不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尽其所能地减少伤亡、减少对百姓的伤害,这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百姓士卒的仁爱之心,而这样“仁慈”的政治策略无疑大大地巩固了大宋王朝的统治。

以上五点就是笔者所总结的宋太祖为了巩固其新建立的统治而采取的政治策略,而这些政治策略又无一不是“仁慈”的统治手段,显示了宋太祖高超的政治智慧。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成功夺权,建立宋朝。他为了巩固这一新生的王朝,从各方面采取较为“仁慈”的做法:对于旧主、昔日同僚、开国功臣、敌国君臣和百姓士卒,他都以一颗“仁慈”之心去对待,这充分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对于整个大宋王朝,赵匡胤可谓影响深远。一方面,他亲手缔造了大宋王朝,又开创了宋朝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可谓一代“创业垂统之君”;另一方面,他一心一意地想要巩固大宋天下,从而导致“积贫积弱”,这样的防弊之政又带给了宋朝一系列挥之不去的后患,令人叹息。

参考文献

[1](宋)薛居正,卢多逊,扈蒙,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张其凡.赵普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9]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周宝珠,陈振.中国历史: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邓广铭.宋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正序[J].邓广铭治史丛稿,1997.

[13]邓广铭.赵匡胤的得国及其与张永德李重进的关系[J].东方杂志,1945(11).

[14]徐规.“杯酒释兵权”说献疑[J].文史,1982(14).

[15]徐规.再论“杯酒释兵权”——兼答柳立言先生[C]//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3).

猜你喜欢
宋太祖仁慈
宋太祖选才
幻境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选才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撕掉“伪装”
仁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