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瑞燕 王彩玲 刘 添 扎亚东 廖寅邦
(阳春市人民医院 阳江 529600)
脑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此类疾病的患者超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据研究报道,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约有1/3~1/2的患者在3个月以内不能恢复独立行走的能力,而且在随后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平衡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前者的功能障碍可造成患者跌倒,后者可影响患者的步行,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3]。当下,康复训练的疗效已经在近年的报道中得以呈现,但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训练系统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4]。本文将针对我院近期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例展开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本组研究是基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在阳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例,将其按照随机编号的数字分成康复组与智能组。其中康复组患者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4±3.8)岁;病程8~50d,平均病程(28.1±4.8)d;左侧偏瘫为25例,右侧偏瘫为18例。智能组患者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6.1±3.5)岁;病程11~48d,平均病程(28.7±4.3)d;左侧偏瘫为23例,右侧偏瘫为2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对比。
康复组患者实施基础的康复训练治疗,且全部动作的实行均由专业的治疗师负责,具体的操作如下:(1)对患者实施体位转换以及肢位摆放训练,比如翻身、抗痉挛等;(2)在床上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3)帮助患者实现坐位到床位的转移;(4)将训练慢慢转变成坐位到站立的训练;(5)患者进行站立时的中心转移训练;(6)慢步训练,该步骤包括了在平地步行以及上下楼梯的缓慢步行,以上的训练需维持1个月,每周训练7d,每天1次,每次30min~40min。
智能组患者除了接受以上的康复训练之外还需实施有专业的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制定的训练方案,由专业的治疗师辅助操作,治疗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早期利用卧位的方式训练,待患者的坐位平衡达到2级则改为坐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需要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负重,若患者处于偏瘫的一侧没有主动运动的迹象,则需改用智能被动运动的模式,但其他部位全部采用主动模式。每次在运动之前,可采取3~5min的被动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需观察患者下肢的平衡着力以作适当的调整。另外,常规的康复训练时长可由原来的40min缩短至20min,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紧接着实施 MOTOmed智能训练,智能训练的时长为20min,每天实施治疗1次,每周7次,30d为1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的FMA、FAC、ADL以及MI-L评分,所有指标均为得分越高,恢复越好。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以及FAC评分
组别与例数时间FMAFAC康复组(43)治疗前10.47±2.381.49±0.67治疗后22.84±4.982.91±0.62智能组(44)治疗前10.36±2.371.48±0.84治疗后32.28±3.093.79±0.64
表2 两组患者的ADL以及MI-L评分
组别与例数时间ADLMI-L康复组(43)治疗前18.74±8.8331.25±11.76治疗后52.48±11.8959.17±12.26智能组(44)治疗前20.63±9.7030.84±11.48治疗后73.81±12.1979.28±11.46
脑卒中后容易引起偏瘫,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肢体肌力下降、控制能力减弱、肌张力提升、平衡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可致患者在步行时异常,严重者可能无法行走。平衡的维持是靠正常的神经、肌肉及骨关节功能来保证的,本体感觉的调节和前庭视觉是直接影响平衡功能的因素。当高位中枢受到损害时,活动能力将会失去控制,导致肌紧张反射和肌群之间相互协调能力减弱,从而平衡功能下降,因此姿势无法正常维持以及控制重心,致使步行、运动时出现障碍[5]。所以,脑卒中患者改善下肢整体功能极为重要。当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整体平衡功能训练、作业治疗及步态训练为主,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特此针对本病展开研究以观察本组研究患者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下的治疗效果。
在本组研究中,运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的患者的MI-L、FAC、FMA、ADL评分都有相对的提高,而且其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康复组(P<0.05),说明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以及下肢肌力的恢复较为明显。综上所述,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以及平衡功能,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