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剑锋
温州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高端要素优势的建立。资本与技术人才跟着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走,未来温州经济重振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现代企业家的打造
温州正在加快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制定了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将为浙江民营经济的振兴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创建中,还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寻求较快的突破。
本世纪初以来,温州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传统产业不断外移,资本与大企业、人才外流,人均GDP水平几乎落到全省末位。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温州优势要素的丧失,土地、资源的弱势突出,劳动力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与外来民工减弱而逐步丧失,技术与人才高级要素的优势因区位、高等教育等因素制约难以建立。温州具有明显优势的经营者要素,在创新发展时代难以担当重任而不能进化为高端要素资源。最终温州的传统产业不断外移,而高端产业难以兴起,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这也使得温州仍具有优势的民间资本难以依附产业不断流出,或热衷于虚拟领域的炒作。可以说,温州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高端要素优势的建立,技术资源跟着人才走。创新鼻祖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家。资本与技术人才正是跟着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走,未来温州经济重振,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现代企业家的打造。温州打造现代企业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
温州经营者资源丰富,温州的经营主体在全省位居前茅。据温州市监局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累计个体工商户达678100户,为全省最多,但内资企业数237896户少于杭州,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4582家,少于宁波(7500家)、杭州(5533)、嘉兴(5394),略多于绍兴(4494)。温州经营者具有风险承担能力与冒险精神以及应付市场失衡的能力,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温州具有浙江最为富裕的经营者资源,这些具有超凡市场眼光、行动敏捷的经营者,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但以创新为发展主动力的新时代,温州经营者的弱势暴露无遗:看重眼前、不顾长远,过度投机、缺乏恒心,精于营销、疏忽大势,少谙科技、难以创新。温州经营者普遍存在“抄、朝、炒、糙”的短板:急功近利、乐于模仿、抄袭,自主创新不足;喜欢官场运作、借权谋利、官商不清;乐于短线炒作,敬业精神不足;注重低成本,产品服务质量毛糙。尤其在以创新为发展主动力的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的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
促进市场主体升级。市场主体的升级是经营者转化为企业家的组织基础。结合浙江推行的“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大力推进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对转企的工商户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税;促进小微企业通过联合与增资,扩大经营规模,升级为规上企业;鼓励经济效益好的规上企业进行企业转制,成为现代股份制企业;加大对股份制企业培养力度,争取企业上市。
开展现代企业家培训。温州要将几十万有基础的经营者打造为具有长远目标、有恒心有匠心、懂经济金融、基本掌握经济发展大势、了解科技发展趋势的现代企业家。培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敬业精神与市场把握能力。企业家培训主要通过政府与协会商会共同出资,通过订单方式借助第三方进行;主要对象先从规上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入手,再扩大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与企业中层干部;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重在科技发展历史与趋势、经济形势与金融、互联网与信息经济、企业管理与文化等方面;培训形式将讲座与考察、实践相结合,本土老师、外聘老师与企业家相结合。
加强企业家跨界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与企业家组织的作用,让企业家、经营者自愿、自主地与文化界、科技界、经济学界的相互交流、学习与互帮互带,提高企业家与经营者的素质。可以借鉴温州乐清三禾文化俱乐部等方式,促进企业家与文化、科技等界别人士的交流,倡导“企业因文化而更有魅力,文化因企业而更有活力”和“由富而贵,以文化之”思想,设立读书社,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为生命的厚度而读书”,为“企业家”注入丰富的内涵。
只有源源不断的创业者进入,才能为现代企业家提供持久不衰的人才基础。在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将创业与创新相结合,以创业推进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
推动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鼓励企业。以大学毕业生、农村农业能人、企业管理人员、产品营销人员为重点,在高校校园、科研机构与产业园设立各类平台。创业孵化载体应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服务特点,努力实现孵化条件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高校院所成立的众创空间,可以探索第三方企业性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民营企业创办的众创空间,在高度精细化的产业领域,宜加强与高校与科研机构、专业机构的协同合作;重视运营管理团队的人才培养,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面向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有针对性的孵化从业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行业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全球知名众创空间联系,寻求合作机会,建立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努力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做优做强优势产业,从政策、规划、生活配套等方面入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精通技术、投资、市场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政府可根据新创企业的生命周期,设立相应的成长基金,为新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新创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建立创业创新的“社会托底政策”。对退出市场的创业者提供基础保障,完善退出后的人与资产的管理。避免创业失败后生计困难。做好破产保护工作,合理处置剩余资产,确保各方合法权益,使停滞的市场资源尽快回归到市场中去。
对于一些新业态新创企业,如电商、3D印制企业等,在其符合消防、环保、卫生、安全等标准情况下,允许它们租用居民住宅,以降低创业成本。
大力引入创业创新人才。主要通过引进外来企业以引入企业家与创业人者。长期来,温州资本大量流出而鲜有外来企业进入。温州要将引进市外资本与企业作为一个长期不懈的工程来抓。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经验,突出“民营企业家(民营资本)+科技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导向,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家与民间资本优势,以民营企业家引入或借用外部科技人才,使民营资本与科技项目结合,并实现产业化与落地生根。
加强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在城市与社区设计上,突出“宜居宜创宜业”,加大创新公寓与街区的建设,促进创业者、创新者的活动交流、信息交汇。
在引进外来企业与人才方面,除了现代大都市的营造,还要推进本土文化的多元包容与开放,像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一样,大力推广普通话,让外来人员消除语言文化的隔阂感。
促进科研院所的发展。一方面,除了鼓励本土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要加强引入高校与科研院所。借鉴青山湖科技园等园区的经验,突出温州地区的产业特色与创新发展方向,加大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另一方面,要扩大在温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鼓励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师资队伍;重视高校与城区的融合、高校师生与居民的文化生活融合。改变高校园区求大求全、偏安远郊的现象。
加强对外来创业创新者的针对性培训。针对新生创业创新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温州经济、温州地理、温州历史文化的培训;针对温州目前已经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青年创客人才,突出互联网创业的培训工作,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青年企业家,充分发挥这些青年企业家的创新实践作用,以创新引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