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坤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太原学院的前身为1984年创建的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9月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太原教育学院并入,成为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绿化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涵和人格修养有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精神文化交流的空间,还能充分反映出高校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构建一个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在三校融合的新形势下,园林绿化工作承载的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急需梳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搞好校园绿化,可起到示范带动周边院校的作用。本文对太原学院(汾东校区)校园绿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可行的解决思路。
太原学院(汾东校区)位于太原市南部教育园区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内,距离市中心约22 km,是太原市与晋中市同城化建设的交汇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规划用地121.81 hm2,现在的校区为一期工程54.91 hm2,周边市政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校园土地原先为农田,土壤为轻中度盐渍土,大多北方园林植物可以正常生长;气候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冷,晴天多,日温差大,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年平均气温23.7 ℃,降水量460 mm/y,7月、8月、9月三个月多集中降雨,无霜期约200 d,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7 ℃,全年盛行偏北风。
校园依托前期规划,按校园功能分区,结构有序、主次分明。以南门为主入口,景观大道为轴,两侧分布有行政办公楼、图书馆、教学区、运动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绿地通过道路系统连接,构成校园绿地系统如图1所示。根据昌秦湘等[1]的研究,校园绿地斑块数量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为景观与功能相协调的多样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园现有绿地29.9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7.25%,绿地率符合校园设计规范。现栽植木本植物31科49属74种,草本地被植物芍药、景天、萱草等10种,种类较少且面积很小,林下地被大面积的草坪覆盖[2]。
图1 校园南门中心广场Fig.1 Campus south gate central square
校园绿化应根据学院建筑物场地功能展开,主要有道路绿化、景观区绿化、防护绿化、花坛绿化等,建筑功能采取相应的配置形式,使功能与景观达到统一。汾东校区可分为主入口与行政办公、教科研、体育运动、生活服务、公共休闲、生态防护区、园林专业实训区等7个主要功能区,其中园林专业实训区为新增加的功能区。
学院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唐槐产业园区,该园区以展示绿色、科学、创新的生态新城为目标,以“一街一特色”为基本设计理念,以生态、秩序、层次、色彩、季相为主要设计策略,学院南门、西门外临街两侧由综改区设计完成如图2所示。通过植物搭配色彩组合,重点打造在“二青会”期间亮相的特色景观,同时兼顾其它季节,保持道路绿化效果[3]。南门内侧沿中轴至行政办公楼、图书馆为中心广场区,是全院核心区域,设计应沉稳、大气、庄严又富有仪式感,彰显学院的精神文化气质,与中心广场北侧已建成的绿地形成良好的衔接和延续。
图2 西校门景观效果(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Fig.2 West school gate landscape effect (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 LTD.)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学校的绿地系统,开辟一片专业化的种植景观区,按照园林学科的规范要求,建立观赏温室、苗床、植物园、水景花园等,遵循科学性、生态性、艺术性的原则,建成学院的精品园林。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从选址、规模以及管理都应服从学院大环境,对学院整体环境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师生学习、实践的场所。
太原学院足球场位于学院校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2.43×104m2,建筑高度为22.3 m,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框架式结构,屋顶为双曲面弧形板结构,波浪形的罩棚与灰色搭配的看台座椅,给人以轻灵、现代、飘逸的感觉,整体建筑简洁大方,独具特色。场馆周边结合其他运动场统一规划,进行绿化评估,采用以乔木为主,辅以花灌木,消减噪音作为主要考虑因素[4]。以折线、直线的形式,分融空间,组织交通。在场馆主要区域,可建抽象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为永久性的人文景观,丰富校园文化,反映全院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激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经过调查学院现存木本植物74种,与太原园林木本植物230多种[5]相比仅占32%,地被植物约10种,其中草坪占据了绝大部分,种类少,未能体现景观多样化与生态多样化,景观特色不明显。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可列出改造计划,逐年扩大,丰富品种,强力推进乡土植物的种植,增加常绿树的比例,确定骨干与基调树种,形成学院特有的风格。水栒子、天目琼花和蝟实三种花灌木已成为太原乡土特色园林植物的代表,应在校园里扩大栽植[6]。这三种花灌木由现在学院园林专业科技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驯化,为山西省的园林绿化创新做出了贡献。
学院绿地面积较大,但园林植物配置较平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建造一个舒适的人文景观化、功能化的绿地空间,为各专业学生创造更多朗读、背诵、休憩的空间,缓解学习压力。将此空间打造成校园绿地中的精品,完善座椅,果皮箱的摆放以及校园导示图等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周边护栏的绿化应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种植抗性强、易管理的高大落叶乔木,结合耐盐碱的常绿树侧柏为上层背景,内侧种植乡土花灌木和宿根地被植物构成复层结构,既有防护功能,又兼具观赏性,可逐年有步骤实施。
园林绿化建设中,国家大力提倡节水、节地、节约资源等措施,反对不切实际的高大上,应做到规划上科学,操作上可行,养管上简易。认真分析学院的绿地系统,重点区域入口、办公楼、图书馆等地作为重点精品建设,外围防护林可相对粗放,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有效节约人、财、物等一切资源,尽可能达到最大化的节约。
学院行政资源整合,带来学科专业的变化,绿地承载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因而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团队,对绿地系统进行一次认真梳理,针对重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对应的办法,在规划源头上精准对接,不断提高学院环境质量。
发挥我校园林专业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工作,对绿地植物的生长动态、土壤环境、病虫害发生等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养管队伍工作的质量监督,从而保证绿化成果得到巩固[7]。根据太原市园林绿地的养管标准,预算全年的养管经费,确保足额到位。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校园景观设计相融合,通过渗、滞、净、蓄、排、用等生态化处理技术,构建海绵一样的雨水系统,有效解决雨水排水及再利用问题的同时优化我校校园景观设计。适时开展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对绿地结构进行全面评估,补充雨水花园建设,丰富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设计下沉绿地率约25%,由于该绿地低于周边项目硬质地面,因此使周边场地内排出的雨水进行自然下渗,林带内园路均选用透水砖进行铺装。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因土而异,注重生态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景观特色原则,即通过植物搭配色彩组合,体现“一园一特色”的绿化特点;科学性原则,即尊重科学合理配置,保证植物群落的健康稳定;安全性原则,即以人为本注重公众行使安全[8]。
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校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学校引进人才,提高招生率,发挥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高校园林绿化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经验,转变思想,勇于创新,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新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和建设全过程,为全校师生打造一个和谐、生态、舒适、优美的生活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