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朝敏
指导专家·雷若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樊少敏(昆明医学院附属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及肝胆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8年2月,被观众昵称为“肥肥”的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因胆管癌病逝。其实,在过世前6年,医生就从肥肥体内取出了36颗大小不等的胆结石。尽管取出了石头,肥肥的胆管仍然反复发炎。随后,肥肥因胆管炎症产生的剧痛突然入院,被发现肝内胆管处有肿瘤,随即做了肿瘤及部分肝切除手术。由于肥肥本身就有多年的糖尿病,所以肿瘤术后的恢复也并不理想,胆管炎的严重并发症一直折磨她的身体,直到后来生命画上“休止符”。
胆囊是人体内用来贮存和浓缩胆汁的重要器官。人们在进食以后,胆囊会收缩,促使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但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问题存在时,胆汁就可能被滞留在胆囊里。久而久之,细菌会乘机侵入,慢慢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而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合理,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最容易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长此以往,就容易发生胆囊炎的问题。
而据樊少敏副教授介绍,相比年轻时就是胖墩的人而言,在中年时期慢慢发福的那些人,更容易成为胆囊炎患者。这是因为,中年发福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突发性的脂肪代谢紊乱。此外,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水平改变的关系,也常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患胆囊炎的机会也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胆囊炎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两种,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急性胆囊炎,如果急性胆囊炎经常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就转变成了慢性胆囊炎,但是有时,慢性胆囊炎也可能会急性发作。通常来说,引起胆囊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胆结石。所谓“胆结石”,即在胆囊内或胆管内出现了石块。反之,如果患者已经患有胆囊炎时,胆囊的渗出物也会形成胆结石。所以最终就变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胆结石常见的并发症大体如下:
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此为胆结石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黄疸三联征,严重时出现休克。
细菌性肝脓肿:结石梗阻胆道,形成化脓性胆管炎后,细菌自胆管向上扩散到肝脏,引起肝脓肿,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胀痛,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全身乏力。
胆道出血:多为胆管发炎形成脓肿,脓肿又溃破,侵蚀了肝脏里的血管而发病。患者多见右上腹剧烈绞痛、吐血(或解黑色大便),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中毒性休克:胆道被结石梗阻后发生感染,吸收细菌毒素而引起休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高热、寒战、神昏、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
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在壶腹部嵌顿,或在排出时损伤十二指肠乳头,均可能导致胆汁返流入胰管,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消化道胆瘘:当结石侵蚀穿透胆管壁及相邻胃肠时便形成了消化道胆瘘。
胆囊坏死穿孔及胆汁性腹膜炎:胆囊一旦坏死穿孔,脓性胆汁流入腹腔,就会引起腹膜炎。这是较严重的并发症,老年病人尤其容易发生。患者常表现为腹痛突然加剧,腹肌压痛、腹紧张反跳痛。
很多人有疑惑,肥肥在取出36颗胆结石后,饮食已经以清淡为主,且也在努力减少食物的分量,但之后,为什么她的胆囊仍不断出现问题?樊少敏副教授解释说,目前在医学上对于胆管癌的病因依然不明,但据多年临床研究分析认为,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肝内胆管肿瘤的发病率约为2%~15%,癌变均发生于含结石胆管处。而之所以胆结石容易诱发胆管癌,主要是因为胆内反复出现的炎症、结石、寄生虫等,长期在胆内摩擦,容易使得胆内细胞发生癌变。
为此,樊少敏副教授建议40岁以上有胆结石长期反复发作病史,同时又常常伴有炎症、黄疸等症状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是否有不良的癌变倾向。一般来说,只要早期发现、及时诊治,胆结石的治愈率都会比较高,因此定期查查血脂、胆固醇及通过B超检查,都能帮助早期发现结石。”
既然肥胖是胆囊问题的“始作俑者”,中老年人要护胆防病也应从减肥开始:
制定适度的运动计划。定期定量进行锻炼,降低体重。尤其是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
养成吃早饭的习惯。如果早饭吃得不规律甚至不吃,胆汁往往得不到排放,致使胆囊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易形成早期化学性炎症,以后继发细菌感染,造成胆囊化脓性感染或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最终诱发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