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波 李 旭
儿童骨髓炎是儿科的常见病,是骨、骨膜和骨髓及软组织遭受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大部分源于局部感染病症如呼吸道等,或者来源于外伤、手术。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有效治疗,常可完全恢复且不影响功能,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X线平片对骨髓炎感染早期骨质密度显示效果较差,常可表现为阴性。磁共振(MRI)由于分辨率高,对水分变化敏感,对骨髓炎感染骨髓及软组织病变显示效果较好,本研究旨在探讨MRI诊断骨髓炎临床价值,为早期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或保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4例骨髓炎患儿均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收治,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月~13岁,骨髓炎急性期9例,亚急性期4例。发病部位:股骨9例,胫骨4例,桡骨1例。13例行X线检查,仅1例行CT检查,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手术10例,4例保守治疗后病变吸收好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及发热入院,其中1例患儿起初枕部结节伴发热,继发肺炎及胸腔积液后,左下肢肿痛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阳性8例,5例阴性,1例鲍曼不动杆菌阳性。
该组所有患儿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不配合检查患儿检查前30min给予5%水合氯醛口服,用量0.5ml/kg。MRI采用Philips 1.5T 超导磁共振仪,仰卧位,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T1WI(采用 自 旋 回 波 SE序 列:TR:400ms,TE:20ms)、T2WI及质子加权序列(PD-weighted,PDW;TR:450~650ms,TE:13ms),增强扫描对比剂为扎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0.2ml/kg。以上影像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影像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达成一致意见而诊断。
股骨干3例,股骨颈附近或干骺端6例(累及骨骺3例);胫骨骨干2例,胫骨干骺端2例,1例桡骨骨干。
10例患儿发病10天内仅见相应软组织肿胀,3例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图1A),未见明显骨皮质破坏(图3A)。
本组14例患儿在磁共振上均有异常发现,14例患儿均表现为病变不同程度的的骨质信号异常,敏感性达100%;12例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合并肌间隙下脓肿4例。多数骨髓炎表现为:发病早期表现为病变区的T1WI信号减低(图1B、图2A)或正常(图3B),压脂序列病变信号明显增高(图1C),可伴有骨皮质破坏及窦道形成(图1D),本组伴有窦道形成3例;增强后病变可成不强化、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图1D、2B);所有病变周围软组织明显水肿(图1D、2B)。周围肌间隙脓肿(图2B),累及骨骺3例(图4A)。骨髓炎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图4),本组有6例.
对照术后病理及临床诊断,术前X线在判定骨髓炎敏感性为42.8%(6/14),MRI在诊断儿童骨髓炎敏感性及准确率达到100%,骨髓炎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的概率为85.7%(11/14)。
图1 男,8岁,无明显诱因下右髋疼痛。A.右髋X线平片,右侧股骨上段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B. T1WI序列示右侧股骨上段骨髓腔内片状低信号影;C. PDW序列示右侧股骨上段病变成明显高信号,周围肌群肿胀,亦呈高信号,外侧缘肌间隙可见条状水肿信号;D. T1WI增强扫描 示右侧股骨上段骨髓腔明显强化,前方骨皮质中断,前方肌群呈条索状明显强化。
图2 男,8岁,左大腿肿胀,活动受限1月余。A. T1WI示左侧股骨下段及干骺端骨髓腔信号明显不均匀减低,内侧缘骨皮质中断,周围肌群下积液显著;B. T1WI增强扫描示左股骨下段及干骺端骨髓腔明显不均匀强化,内侧缘皮质中断显示更清晰,周围水肿区壁成明显环形强化。图3 患儿女,1月,发热2天,左下肢不动、肿胀。A. 左下肢X线平片,示左侧胫骨近端骨质密度欠均匀,似见片状高密度影;B.T1WI序列示左侧胫骨髓腔信号基本正常,左小腿周围肌群可疑增粗。C、D.MRI增强T1WI扫描,示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信号减低,骨干增粗,骨皮质增厚,骨膜下积液,周围肌群肿胀伴明显强化。图4 患儿男,5岁,左膝肿痛3周伴发热。A.T1WI平扫示左侧股骨远端干骺端、骨骺外侧缘信号减低,干骺端外侧缘信号明显不均匀,可见簇状更低信号,连接处骺板信号中断。B.T1WI增强压脂扫描,示左股骨干骺端及骨骺片状不均匀强化影,膝关节包裹性脓肿,呈环形强化,滑膜增厚强化显著。
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侵犯长骨,常见部位依次是胫骨、股骨、肱骨、桡骨干骺端和骨干,病程持续时间不到2周为急性,病程2周~3个月为亚急性,超过3个月为慢性。本组急性期8例,亚急性期5例,慢性期1例。骨髓炎感染途径主要是血源性播散,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通过血行播散或损伤直接浸入骨骼附近软组织从而感染扩散所致,其中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达到70%~90%[1],本组病例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骨髓炎的临床症状多为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寒战、疼痛等,且可发生于任何骨,急性期患儿发病后一天通常可造成软组织改变,一般5d内患者发生脓肿。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急性骨髓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预后也大为改善,但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易演变成慢性骨髓炎[2]。急性期的骨髓炎,早期诊断关系到很好的预后,延误治疗易增加并发症的出现,如化脓性关节炎,骨膜下脓肿,脓性肌炎、深静脉血栓、骨骺损伤继发永久性损伤和关节畸形、慢性骨髓炎、败血症、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3],因此,骨髓炎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骨髓炎早期由于髓腔内组织充血、渗出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髓腔压力增高,脓液可沿哈佛管流至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继而穿透骨膜蔓延至软组织,周围软组织内因各种炎症递质的作用可出现广泛水肿,造成软组织明显肿胀[2]。该病理过程对于我们诊断和鉴别骨髓炎与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X线平片对早期骨髓炎常不能发现明显的异常,但是平片可以排除骨折或者恶性骨肿瘤的可能,早期骨髓炎的骨膜增生、骨质破坏在发病的5~10天很难被发现,但是软组织肿胀可被发现[4]。亚急性期的骨髓炎x线可表现多为病变区骨质密度稍低、不均匀,周围骨膜增生。
MRI的优势明显,MRI诊断分辨率高,不但对骨髓病变、关节软骨诊断清晰外,同时由于多参数以及多方位成像特点,对软组织诊断也有很好的显示效果[5]。本研究结果也提示,MRI诊断骨髓炎感染患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SE序列扫描中,通常由于黄骨髓的存在,骨髓腔信号与脂肪信号相近,T1WI、T2WI信号较高,而骨皮质信号较低,但急性骨髓炎患者由于骨髓腔炎性浸润,导致水肿,黄骨髓减少,水分量增多,因此可见T1WI信号减低,PDW病变区信号增高。MRI不仅可以对骨髓炎的病变部位和范围清晰显示,还可以对骨髓炎的相应并发症也可很好显示,比如病灶周围的脓性肌炎、关节腔积液以及骨膜下脓肿等。据报道MRI对急性期骨髓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82%~100%)和特异性(75%~99%)[6]。值得注意的是,在诊断新生儿或婴幼儿骨髓炎时,由于新生儿髓腔含有大量的水分且脂肪含量较儿童期少,因此骨髓炎时T1WI髓腔信号减低并不显著,压脂序列同样不敏感,因此,增强扫描显得尤为重要,常可发现髓腔水肿区不强化,周围软组织可表现为明显强化。
骨髓炎的临床常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等征象。相似的临床症状或X线表现也可以表现为好发于5岁以内神经母细胞瘤的骨转移、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和年龄稍大的儿童淋巴瘤、尤因肉瘤以及骨肉瘤[3],上述病变在影像上也可表现为骨质破坏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因此我们把上述作为主要的鉴别诊断:①神经母细胞瘤,我们通常可以找到原发病灶。②LCH易侵犯长骨骨干或干骺端,但很少累及骨骺,骨质破坏明显,破坏类型呈囊状破坏或溶骨性破坏,常见骨嵴或间隔,病变易突破骨皮质出现葱皮样或层状骨膜反应,周围易形成软组织肿块[7]。而骨髓炎的骨质破坏多边界不清易合并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胀随着骨髓中心感染消失而消退,且LCH临床上感染症状不显著。③恶性骨肿瘤尤因肉瘤或骨肉瘤,尤因肉瘤和骨肉瘤均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也可穿越骺板侵犯骨骺,病变区可形成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较急性骨髓炎更显著,可形成Codman三角,肿瘤组织边缘与正常髓腔分界相对于骨髓炎分界较清[8];临床上病变区多为最初隐痛到逐渐加重至夜间剧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可增高,相关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不支持急性骨髓炎症状[9-10],有助于鉴别。
MRI对于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显示软组织及骨髓改变的敏感性方面要明显优于X线,儿童骨髓炎早期准确诊断,可指导临床尽快治疗、减轻延误诊断所带来的并发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