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总结大赛的各项工作,分析各赛项情况,提升比赛质量和办赛水平,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牵头组织下于2019年7月26日在兰州召开了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上汽通用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总结会。大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及冠军学校的代表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陈琦在会上致辞,她指出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从2007年开始举办,是一个已经举办了13年的传统赛项。13年来,该赛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技术方案紧贴企业的生产实践,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紧密地融入到竞赛项目中,牢牢把握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宗旨,引领了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从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角度上看,大赛也为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行业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总结会的机会,认真梳理、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多提宝贵意见,让这个传统赛项更好地发展下去,同时也请大家为2020年的大赛的方案设想提出建议,为明年大赛做积极的准备。
大赛仲裁长王凯明对2019年大赛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点评,并对2020年大赛方案提出了初步设想。天津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李鑫代表承办学校,从赛事筹备工作的开展、赛事保障工作的组织、同期活动的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赛事接待、技术支持、应急保障等方面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部分完善设想。上汽通用公司校企业项目经理张蓉婷代表大赛协办单位对大赛协办工作及现场宣传工作方面做了总结汇报。车身涂装赛项裁判长程玉光从奖项分布、得分分析、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详细总结了2019年的比赛情况;部分支持企业代表冠军学校代表们也纷纷分享了备赛经验,交流了心得体会。
车身修复、车轮定位、定期维护、发动机拆装、故障诊断等赛项的裁判长和命题专家分别作了发言,他们分析了2019年各个赛项的基本情况,对竞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对今后教学、竞赛指导、备赛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交流互动环节中,与会代表就大赛的赛事组织工作、赛项技术工作、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以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等几个方面畅所欲言,特别针对2020年大赛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张京伟副会长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杨健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汽修大赛举办13年来取得的成果,也肯定了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在承办大赛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希望能将这些年的办赛经验进行分享,并对大赛提出了殷切希望。一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大考,应充分反映出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基本的专业技能、基本的技术培训;二是要求整理好大赛总结资料,将13年来大赛的冠军选手、备赛心得、专家点评解析进行整理,并作为各参赛队总结提高的参考资料,全面展示汽修赛项办赛成果;三是希望进一步做到赛教合一,赛训合一,促进教学改革,把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与汽修大赛考核相结合,逐步将工作岗位上用到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大赛内容;四是从赛项和行业角度,加强大赛的制度建设,确保办赛的公平公正;五是要求比较世赛和国赛的专业标准特点,进一步完善赛事标准。
作为每年大赛的收官之作,会议的成功举办,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共同提高的目的,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作为大赛的承办方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探索办好大赛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创新赛制,继续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技术、展现才能、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让大赛成为学生通向成功的“快车道”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意味着部分传统的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面临转型。
(1)130余所高校提出转型试点申请。对于此前“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的报道,葛道凯表示,即将转型的并非仅限于新建院校,而是从现有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至于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转型可以是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调整,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等学校将实行分类管理。
(2)教育部已注意到“工士”学位。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 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身着学士服,拿到了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葛道凯表示,这一学位并非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暂不具备学位效应。“工士”学位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但按照现行《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并不包括“工士”。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工士”这一学位。葛道凯表示,学位制度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学位办已经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下一步会加快进程。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
如何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通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此进行了解释。两类学校的合作互融主要体现在普通高中在综合实践教育上可以发挥职业学校的作用,通过与中职学校合作,让普通高中学生在中职学校指导、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综合实践课程的学分规定。此外,中职也可以与普通高中合作,中职学生可以选修学习一些普通高中的文化知识类课程。但是,两类学校虽然可以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但学生的身份暂时不会改变,最终毕业证书还是由学生原本所在的学校颁发。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区正在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例如,2017年,成都市正式印发《关于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意见(试行)》推动成都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有望构建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放衔接的育人新模式。“普通高中侧重于升学教育,中职学校注重技能训练,人才培养上两者泾渭分明,融通两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架起一座相互连通的立交桥。”成都市市教育局普二处相关负责人谈道,推进普职融通也为学生“二次选择”提供了机会。
对于是否可以学籍互转,《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将开展普职学生学籍互转。普通高中转中职相对容易,普通高中学生可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前,自愿申请转入中职学校就读。但不是所有中职学生都可申请转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普职融通实验班学生可在高一年级下学期结束前申请到对口的普通高中就读。并且申请转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需参加对口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且文化课成绩需达到对口普通高中的成绩要求。
对于互转学籍,吕玉刚也表示,目前有渠道互转。但针对现实情况,需要鼓励更多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去读中职。由于普职比例还不够协调,一些地区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还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6月23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备忘录。教育部在备忘录中明确从5个方面加大对山东省的支持力度。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指导和支持山东省先试先行,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2)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山东省服务好制造强国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产教融合工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鲁班工坊建设等重大项目中予以指导。
(3)加大改革支持力度。支持山东省加强内涵建设,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优质资源,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标准,做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加大典型推介力度。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宣传,组织国家级媒体进行宣传、展示。
(5)根据《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对山东省进行重点激励。
按照备忘录要求,教育部要求山东省重点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不动摇,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将职普比列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指标。建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学校资质核查制度。
(2)圆满完成2019年高职扩招工作任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优化专业设置,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普遍选用最新版本教材,启动实施省级规划教材建设。指导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制造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承接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鲁班工坊建设等。支持职业院校优先承担政府补贴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5)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和“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制度,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6)落实好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咨询机构。
(7)制订具体措施,建立本科高校参与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激励机制及责任机制,对相关本科高校试点专业给予支持,并根据试点本科高校需要科学合理扩大学校招生计划总规模,探索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多种实现形式。
(8)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积极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9)实施与德国职业教育高水平深层次合作计划,推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至少与一家德资企业、德国“双元制”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建设深度合作项目。
按照备忘录要求,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部省双方定期召开司局级层面工作协调会议,共同解决落实备忘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广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根据人社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授予罗凯等560名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全国技术能手”荣誉,并颁发奖章、奖牌和荣誉证书。
希望受表彰的选手以获得的荣誉为新起点,戒骄戒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广大劳动者向受表彰的“全国技术能手”学习,立足工作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措施,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全文共44条,明确了职称评审管理的主要规定和程序,对职称评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规定》的出台是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规定》明确,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该规定。
《规定》强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国家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组建单位负责,受组建单位监督。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规定》明确了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条件和评审专家条件。
《规定》指出,职称评审要严格遵循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确认等基本程序,各环节应当符合具体程序规定。申报人及工作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及组建单位、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等要按照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并承担相应义务,违反规定的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另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程序进行了明确。
《规定》对优化职称评审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强调要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申报评审,探索实行电子证书,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便捷化职称评审服务。
《规定》着眼于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求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职称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抽查、巡查,对有关问题线索倒查、复查,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印发《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数条关于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重大指导,破除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体制界限。
《方案》强调,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破除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体制界限,推进贵州省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各具特色、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关于工作举措,《方案》提出如下要求。
(1)统筹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和技工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有机衔接、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管理。
(2)统筹招生政策。完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招生制度。建立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技工院校全日制技工教育招生资质定期公布制度,在统一的招生平台进行招生宣传。技工院校毕业生可参加高职(专科)院校实施的分类考试招生。
(3)统筹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各级教育和人社部门要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供需两面加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研究,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预警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努力建设紧扣产业、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4)统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完善规范有序健康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从2019年开始,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申报新增专业必须至少有一家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且要求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5)统筹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大赛。技工院校纳入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范围,按有关规定符合免试资格的学生可享受中职免试升入高职的相关政策;职业院校师生纳入人社部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贵州选拔赛、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贵州选拔赛范围,获奖学生可享受中职免试升入高职的相关政策,获奖教师可获得技能人才评先选优推荐、职称评审优先申报等资格。
(6)统筹推进精准脱贫。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协同实施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三项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协同实施扶智计划,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办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
(7)统筹组织师资培训。统筹加强“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加强技能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大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好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省级培训计划。
(8)统筹升学就业政策。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享受同样的升学就业政策,技工院校学历证书与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6月26日,中德职教创新对话论坛在德国柏林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和德国联邦教研部长卡利切克共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孙春兰表示,2014年以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新的部署。希望双方充分利用本次对话论坛机会,在完善职教制度、提升师资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和加强标准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国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卡利切克表示,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国家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中加强职教合作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还可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德中关系更好发展。
来自中德两国政府、职教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15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双方围绕两国职教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举措和实践经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柏林出席论坛期间,孙春兰会见了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弗里德里希,重点考察了德国工商大会,西门子柏林职教中心,柏林通讯、信息和媒体技术综合职业学校,多米诺养老康复医院等职教相关机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6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的措施,决定开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制造业信贷投放,促进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决定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为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会议决定,结合高职扩招,从今年开始,对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5 000人增至1.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至3.3%;国家助学金覆盖范围扩大至23.7%,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 000元提高至3 300元,并同步提高本科院校学生补助标准。同时,设立中职教育国家奖学金,按每生每年6 000元标准,从今年起每年奖励2万人。上述政策对包括公办、民办在内的各类职业院校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