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皓杰,曾鸣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开始进入我们生活和工作,并逐渐普遍。在方便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同时表明了我国经济开始朝着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趋势发展。正因为如此,促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共享财务创新和创业教育合作尤为重要。 通过生产与教育的整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结合“人工智能+”大环境下,构建生产、教育、科研的综合平台。 训练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实现共赢。
伴随着国外不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其运营方式多样化,逐渐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Elias(2000)指出产学研合作与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实质是创新和信息流等跨组织的知识结构,社会资本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跨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关系[1]。 而 Aokimasahi Harayama Yuko(2002)则进一步阐述,产学研合作本质为大学和企业通过协同合作,通过优势职能、资源的互补,各自发挥潜能,促进共同发展合作过程[2]。
“产学研合作”这一运营模式在国外很早就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而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晚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广泛关注,那时候开始得到重视。对于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学者孔逸萍(2010)基于多元回归数学分析模型,对企业研发、合作技术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特点和政策引导都与合作范选择间存在促进效应[3]。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贾辉和李咏慧(2014)认为,产学研合作不仅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而且带来了技术革新与增强了自身市场竞争力。但与此同时,给企业、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成果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合作服务水平和管理仍有待完善;企业自身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合作。故此,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成果应该是市场化,从单纯管理转化向管理和服务导向双功能发展,完善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使高校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使命都可以保持持久的创造性[4]。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与机制上,国内学者肖贵平 (2014)从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方向考虑,提出“四合一”综合教学理念——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竞争体系建设,实验体系,科研与企业实践。对应用型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探索,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5]。
1.2.1 财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人才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熟悉创新原则,掌握创新方法,能够将创新素质与专业领域相结合。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劳动创造创新成果的人。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需要设计和遵守相关准则标准,还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知识素质,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发展,核心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创新能力。故此,在会计和其他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实施以学科为主导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注重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创造创新性的情境,围绕学科进行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性的角色,激发创新热情,增加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收到良好的效果[6]。
1.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FSSC)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基于财务业务流程的一种处理方式。其目的是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流程标准化,提高流程效率,对运营成本的降低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和外部客户为专业生产服务提供分布式管理模型。 具体操作是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体会计业务转移到SSC(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会计和报告。此方法的优势在于确保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标准化和统一的结构,并且因为它不需要为公司和办公室提供会计,节省大量的系统终端以及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1.2.3 产学研合作
所谓产、学、研究合作,主要是指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一体化体系——前沿的研究、有效的开发与实践生产,充分体现其优势的综合性。具体操作过程为:产学合作是指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它通常指企业作为技术需求者与研究机构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其本质上是推动了技术革新,是社会各参与者因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形式的变更,政府部门在创新平台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客户在创新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得到重视。在知识社会背景下的创新形式2.0模式,正在推动科技创新从“生产、高校、研究所”向“政治、生产、高校、研究所”方向发展[7]。
1.2.4 “互联网+会计”
“互联网+会计”则是跨越互联网和会计的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时代,从而实现会计行业的结构重塑。作为互联网的创新,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大型、多样化、快速和低价值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预测。财务决策中的预算决策,投资决策,成本决策和定价决策需要企业内外的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在获取、转化和输入数据之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手段,对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实用价值,为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提供支持。
上述“互联网+会计”主要起到预测会计职能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估业绩的作用。传统会计侧重于客观地反映过去发生的业务,如记账、登账和编制财务报表。它发挥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能功能。与此同时,会计作为一种现代商业语言,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和评估业务绩效的功能。
整体来说,从我国目前会计实务来看,我国的会计职能从核算这一基础职能,逐步发展为向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等。原因是“互联网+财务”的推广,传统会计核算职能正逐步由计算机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未来会计从业人员更多从事财务预测分析、财务数据深度分析挖掘、企业经营决策等拓展职能。
正因为我国会计实务界的新变化,所以会计理论界也应当作出相应的革新,特别是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财经类人才的各大财经类高校。目前应用型高校属于教学型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或者以财经类专业为强项的综合类高校,他们培养的应该是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会计行业和会计职业也在因应时代变革,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推出了他们的财务机器人,意味着将人工智能正式引入会计行业,并与会计、税务、审计等结合。与现代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变化还包括会计信息化、财务共享等。他们正在改变着会计行业和会计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朝着人工智能及信息化迈进。因此,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新时代会计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会计教育已不能与新时代会计行业发展相适应,所以在新时代,现代的会计教育也应进行相应变革,以求与“互联网+会计”等前沿技术相配合。
然而,国内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与“互联网+财务”的发展趋势并不吻合,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2.2.1 教学模式不够创新
国内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理念仍然以教师集体授课,学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期末复习冲刺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因应“互联网+”时代这一发展趋势,及时改革与创新教育理念,普遍存在守旧思想,即不愿意改变沿用已久的传统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案设定,缺乏对教育改革的勇气与动力,也缺少对新时代教育改革迫切性的重视程度。由于一直沿用传统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所以在会计教育教学上,对于符合新时代下财务要求的高校师资力量显然显得薄弱,具体表现为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下,只是掌握了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即如何正确记账、登账、财务报表编制等传统会计基本职能的运用。而对于如企业实践经验,财务预测及企业经营决策等会计其他职能所要求具备的知识是缺乏的,所以对于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财务”等新一代技术的运用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缺乏程度就不言而喻了。故此在这种缺乏前沿知识体中,目前的高校师资力量只能完成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内容,如基础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互联网下的会计教育,即暂时无法满足对于新时代下“互联网+财务”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而在课程教育资源方面,教师授课所依靠的课程资源网站,大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财务”的应用,只是教材配套的教学用演示文档,课堂教学案例等。有些课堂教学案例显得略微陈旧,甚至过时,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会计”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很好调整教学目标。再且,课堂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套视频,手工账目模拟等形式,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偏少,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2.2.2 教学内容不够创新
诚然,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并配套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以此与会计实操结合。但会计也是一门理论与实务需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的学科。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诚然会计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从而达到与企业实际业务有一定程度上的挂钩。目前多数高校会计教育对诸如:财务信息化、会计沙盘模式、财务共享、企业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比较与现代企业会计相关的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会计教育仍然与企业实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再者,上述提到学生会计实操能力大多只是对会计数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核算和报告,属于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体现。但在新时代下,会计数据的核算报告等已逐步交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目前会计从业者更多将会从事财务动态管理,管理会计、财务资金营运与管控、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数据挖掘等。目前很多高校会计教育没有开设如大数据分析、会计与云计算等,使得会计教育与网络应用管理知识脱节,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很好的“互联网+会计”的知识储备,与新时代会计要求产生差距。
2.2.3 配套教材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所选的配套教材,其内容大多是围绕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核算和报告,其内容还停留在传统会计手工账簿,与现代互联网时代相比,内容显得较为陈旧落后。例如,会计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是讲授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而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讲述具体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等。虽然对夯实学生会计专业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多数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只停留在教育学生如何记账、登账、编制报表等会计基本职能,而在新时代下,随着企业陆续引入并不断完善各自的ERP系统,加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得传统手工记账培养模式显得较为陈旧滞后,不符合现代发展需求。
与此同时,高校普遍使用的或市面上会计教育相关教材鲜有关于财务共享理论与实务、“互联网+财务”的财务信息化、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等。因为传统的会计教材主要围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教育方向是如何正确对一项具体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例如使用恰当的会计科目,正确的金额来编制会计分录以此达到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而现代会计中,通过数据库的广泛应用并配合互联网,云会计的实时记账、登账、报账以及大数据分析、云存储、云报销等基于互联网的会计核算内容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互联网+财务”的教材,如财务监督、审计、财务数据挖掘、分析等都将需要与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高度结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兴起,传统的会计记账核算功能以逐步被计算机所取代,因为会计核算属于工作量大,高度重复,且技术含量相对财务预测、分析而言较低的一项工作,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故此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教育学生利用传统会计思维,如何做账登账编报表,而是基于“互联网+”大背景下,更高效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甚至预测的“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的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针对上文所阐述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一个课程改革建议,即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会计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了“互联网+”思维,如会计沙盘实战模拟、企业开发软件操作、知名企业合作实操等,并以当下较为前沿的财务共享课程教学为例,阐述这一模式的具体运作。目标是探索出一种符合当代会计实务实际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使得高校的会计教育得以与时俱进。
根据财务共享理论,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财务共享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参见图1。
图1 财务共享课程培养模式整体框架
整体框架大体上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为认知模块,主要是财务共享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统的会计教育相似。第二模块模拟模块,为该课程较为有特色的部分,通过财务共享实际场景教学,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第三模块是实操模块,主要与互联网结合,培养学生“互联网+财务”思维。第四模块为赋能模块,即与受委托企业合作,展开实地参观和调研,了解企业在应用财务共享中的需求,以便进一步研究。
新时代财务共享课程培养模式,共48个课时,两个学期完成,一个学期24个课时。四个模块的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及指导人员如表1所示。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与沙盘模拟,主要对知识的学习与初步运用;第二学期为联网上机操作与企业实习实训,主要是对知识实际综合运用的把握。对于课时的安排,延续教师面授理论知识等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即认知模块,但不作为重点培养内容。而新模式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分别对应模拟、实操、赋能等三个模块。故此,认识模块课时相对安排较少,赋能模块课时相对安排较多,目标是在传统会计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让产学研合作、“互联网+”、共享财务等引入课堂,以便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财务类创新型人才。
3.3.1 认知模块
针对配套教材相对滞后问题,在此模块下,一方面,根据最新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新变动、税法变动细则等,对现有教材全面进行最新修订或做相应的补充,以便与会计实务、法规政策等紧密相连。同时,应把云会计、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等会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相关内容写入到会计教材中。该文以财务共享为例,鉴于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的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专业教材,故此前期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并不断探索总结,后期可着手编写如《共享财务实验指导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教材,以供参考,财务共享理论是传统会计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在掌握一定会计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介绍财务共享理论的发展历程、现实应用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再进一步讲述财务共享核心理论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引入运用财务共享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课堂现场案例分析,或者分小组让学生作案例分析课堂展示。同时,相关教材内容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单单是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应包括互联网上的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它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大规模在线课程,也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可以共享各大高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的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在新培养模式下,通过对传统会计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对课堂气氛进行有效调动,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互动交流,切实解决师生间的互动偏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普遍性问题。
3.3.2 模拟模块
针对教学模式不够创新问题,与以教师集体授课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在该模块下,进行沙盘模拟实训,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到财务共享课程,模拟模块对应财务共享沙盘模拟实验部分,该部分是该课程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理论知识,通过分工分组、角色穿越、沙盘推演等实际场景教学,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共同讨论,设计给定案例背景环境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沙盘模拟实训形式多样,可以以实物沙盘为主,其特点是将理论知识实物化,将纸质或电子教材中的概念、专业术语等以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脱离较为抽象的概念术语,以便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运营模式为学生自由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操作,学生熟悉流程后,小组内成员自主协作共同完成。也可以以电子沙盘为主,相比于实物沙盘,其特点为操作更方便,相应经营周期缩短,规则较多,对学生的要求高一些,其余与实物沙盘大体相近。模拟模块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
3.3.3 实操模块
针对教学内容不够创新,即教学没有和当前大数据、“互联网+”等问题。故此在该模块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互联网+财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云储存、数据的快速查找刷选、数据智能分析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更高效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参与企业经济决策、财务预测等会计其他职能。
具体到财务共享课程,对于此模块的运营,需要与财务类高新科技机构合作,并由机构开发提供财务共享联网操作系统,进行交互式智能课堂实操。由校内老师及机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运用联网系统云平台进行实操,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沙盘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到联网云平台上,重点学习互联网云端财务共享服务的功能,体现“互联网+财务”,并依据云端系统给定的部分数据,进行主题任务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查看与分析云平台上财务共享软件所展现的云数据,并根据主题任务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分析、资金管控及财务预测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及其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的水平,培养学生“互联网+财务”思想,更好适应“互联网+财务”的大环境下,解决高校会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和当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最新发展方向相结合问题。
3.3.4 赋能模块
针对高校会计教育内容中的实践不足问题,该模块承接真实企业业务完成实际工作,进行财务共享中心实操。让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工作,把经过实训后所掌握了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实践中,学以致用,来弥补实践不足这一高校会计教育内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该模块全程由企业管理者负责,在从事财务共享实习工作中,力求打破原有财务组织的固有界限,实现中小企业各项业务的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分工处理。通过任务角色管理、门户及工作流管理、多组织操作等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各种自助服务。创新性将企业的真实账目引入到实践课堂中,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真实经营活动,除了完成基本的财务操作以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可以了解更多相关企业需求,并反馈给基地管理者,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对于赋能模块除了让学生参加实践,使得知识工作紧密结合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具体到该课程,提升学生对共享财务这一概念的研究能力。具体而言,在该模块中,让学生在企业管理者的指导下,进入合作企业展开实地参观和调研,了解企业在应用财务中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现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并融入具体项目实践中。作为项目实践课题,校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企业管理者的指导下展开关于共享财务有关的小课题研究,并最终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实务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能力,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培养模式下,通过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好地把学校与企业二者结合,即做到了“学”与“研”的有机融合,而产学研三者的融合,则需要引入科研机构。产学研三者的融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有机配合,发挥三者自身独特优势,具体为:“产”——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市场实践实务经验,可以把众多的理论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所用,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学”——各大高校自身拥有源源不断的青年优秀人才,通过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为社会各大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研”——科研机构自身拥有较为顶尖的人才资源,对较前沿知识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对理论界进行相应的补充,同时也为社会企业带来新的变革。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一体化先进系统,体现出其综合优势,对于推动相关学科理论及实务运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此,在该培养模式下,通过引入项目科研人员,通过收集企业案例,了解共享财务服务当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加以整理,作为相关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基于数据中心的技术,开发共享财务服务配套课件、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教材、案例等有关的学科教学资料,并在条件成熟时作为区域性共享财务服务实验教学基地开放。项目也将不定期地以讲座、培训形式,邀请已经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并运用成熟的企业实践者进入指导,加强项目的可操作性。
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在财会行业的推广应用,传统会计行业已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互联网+财务”正成为当前财会类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鉴于目前的传统会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新变化,该文以财务共享为例子,探讨了新时代下财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并提倡产学研三者相融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互联网+财务”趋势的新一代财务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