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库除险加固后大坝渗流量观测分析

2019-08-07 10:15赵德亮
陕西水利 2019年12期
关键词:蓄水位过程线除险

赵德亮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山区拦河中型水利枢纽。水库正常蓄水位1258 m,相应库容2672.2×104m3,设计洪水位1258.60 m,相应库容2730×104m3,校核洪水位1260 m,相应库容2990×104m3,死水位1239.50 m,相应库容 700×104m3。

水库由拦河坝、溢洪道、引水泄洪洞等工程组成。工程等别为Ⅲ等,永久建筑物为3 级。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砾石堆石坝,上游边坡1∶1.9,下游边坡1∶1.5,坝顶高程1261.5 m,坝顶宽5 m。引水泄洪洞全长303 m,洞径2.5 m,最大下泄流量69.24 m3/s。溢洪道布置在左岸,进口段70 m 长,开口宽42.9 m,堰顶高程为1258.0 m,底宽27 m,槽身段长102.20 m,底宽18 m,底坡 1∶5,最大泄量 80.64 m3/s。

坝体典型横断面见图1。

图1 坝体典型横断面图

水库工程于1988 年5 月开工兴建,1996 年9 月全部竣工。由于1998 年7 月坝后出现异常渗漏现象,严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并危及到大坝的安全,2000 年6 月博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鉴定为“三类坝”,并于2002 年6 月开始防渗加固处理,2003 年加固完成。

1 大坝渗流监测仪器布置

大坝表面变形监测(30 个表面变形测点)即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实施渗流监测(7 个监测断面,37 只渗压计,大坝下游左岸及中部设2 个量水堰,左中右岸沿渗流方向各设3 个测沙孔),即对坝体渗流压力、绕坝渗流、渗流量及水质监测。

2 观测资料分析与计算

本次依据近年来坝后量水堰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1 渗流量资料分析

根据水库的运行方式,水库运行分高水位、低水位两种方式运行[1],本次采用1247 m 和1256 m 两种库水位进行分析研究,但因1256 m 水位为水库多年蓄到的最高水位,同时此水位有些年份没有蓄到,因此增加一个数据较全的1255 m 水位作为高水位的一个分析水位。

表1 2007 年~2018 年蓄水过程渗流量对比表

2.1.1 渗流量对比表

从表1 可知,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库水位取1247 m),坝后渗流量较小,保持在12.5 L/s~15.5 L/s 之间;高水位运行时坝后渗流量保持在21.5 L/s~23 L/s 之间;最高蓄水位1256.0 m,2012 年~2013 年坝后渗流量明显较往年增加明显,自2012 年~2013 年后又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就近两年坝后渗流量来看比较接近,在29 L/s~31 L/s 之间,趋于稳定方向发展。

2.1.2 渗流量过程线

图 2 2006 年 ~2018 年水库时间 - 库水位 - 坝基渗流量过程线

从渗流量与库水位变化过程线见图2 可知,渗流量与水库上游水位的相关性较好,渗流量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大,并随着库水位的降低而减小[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时间上略有滞后,未出现异常变化,表明大坝渗流状态正常,大坝的防渗体系工作性态基本正常。

2.1.3 实际蓄水位运行时渗流量过程线

图3 2004 年~2018 年实际蓄水水位与坝基渗流量过程线

从实际蓄水水位与坝基渗流量过程线变化分析,从水库实际渗流量及运行情况,随库水位的增加而增加,降低而减小,水库渗漏趋于稳定方向发展,这可能与水库夏季洪水带来的淤泥有关,经自治区测绘院测量结果显示,水库自建库至今,考虑水库淤积,坝前淤泥形成覆盖层较厚,经过多年的沉积日趋稳定,对水库大坝稳定有利,也反映大坝渗流性态近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说明水库上游的淤积对大坝渗流量及渗透稳定的影响是有利的。

2.2 大坝渗流量计算

水库渗流主要表现为坝体漏水、坝基和坝肩渗水、库底向较低的透水层的渗流等几方面[3],本水库经现场检查发现存在坝基和坝肩渗水现象。

2.2.1 坝体渗流计算

计算采用《水利水电工程PC1500 程序》中k-1 土石坝渗流稳定分析程序,参数取值:k0为心墙渗透系数为1.22×10-6cm/s;k1为坝体渗流系数为0.028;δ0为心墙平均厚度为 24 m;M1为上游坝坡为1.9;M2为下游坝坡为1.5;HN为上游水深为22 m、40 m、40.5 m、40.5 m、48.5 m;H1为下游水深为 0.2 m;B 为坝顶宽度为5.0 m;DL为计算曲线时用的整数步长为2 m。

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坝体渗流计算表

2.2.2 坝基渗流量计算

公式采用土坝设计上册P197 式(4-65)由于坝体的防渗土体的渗透系数比坝基土的渗透系数小40~50 倍,可忽略坝体的渗流量。

式中:q2为坝基的单宽渗流量,m3/(日·m);k2为坝基的渗透系数,m/日;H 为坝前水深,m;T 为透水地基厚度,m;n 为系数,根据土坝设计上册P197 表1-10 确定。L 为坝前趾与坝后趾之间的距离,m。

根据水库地质报告,按基岩压水实验成果,基岩渗透性划分为中等~较严重透水带和微透水带。隐伏断层f2,上盘中等~较严重透水带厚约40 m,下盘中等较严重透水带厚约40 m 左右。一般属中等~较严重透水 ε=0.05 L/(min·m2)~0.1L/(min·m2)。

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坝基渗流量计算表

由计算可得坝基总渗漏量为335.19 m3/d。

2.2.3 绕坝渗流计算

绕坝渗流公式采用土坝设计上册P233 式(4-159 a)和式(4-159):

式中:q 为绕坝的单宽渗流量m3/(d·m),计算得:q左=34.56m3/(d·m);q右=51.84 m3/(d·m);K 为岸坡的渗透系数,m/d,k=5 Lu,即k=7.2 m/d;H 为坝前水深 m,H=1258-1210=48 m;h 为坝后水深m,h=0.20 m;L 为透水地基厚度 m,L左=240 m;L右=80 m;Q为渗流总量 m3/d,Q左=100×q=3455.94 m3/d;Q右=45×q=2332.76 m3/d;Q总=Q左+Q右=5788.70 m3/d。

2.2.4 渗流总量

水库渗流总量为坝基渗流、坝体渗流和左右两坝肩绕坝渗流之和:

Q总=Q坝基+Q坝体+Q绕坝=16.46+335.19+5788.70 =6140.00 m3/d;Q坝基与坝体=Q坝基+Q坝体=16.46+335.19=351.65 m3/d;Q坝基与坝体=4.1L/s;Q总=71.1L/s。

由以上计算可知,水库渗流量主要为两坝肩绕渗形成。左右两坝肩绕渗量的计算,按目前已进行帷幕灌浆后的情况考虑,渗流系数按5 Lu 计算。目前坝后渗流观测值在除险加固后最高蓄水位1255.83 m 时为36.7 L/s,主要为坝基和坝体渗流与左右两坝肩部分绕坝渗流量。从坝后渗流量观测值资料运行高水位1255.83 m 时为36.7 L/s,计算复核所得的渗流量正常蓄水位1258.00 m 时为71.1 L/s,实际观测坝后渗流量小于理论计算值。

2.2.5 水库渗流量变化分析

本次坝后渗流量分析考虑采用1247 m、1255 m、1256 m 三个断面进行分析,采用1247 m 是考虑到1998 年在此水位时坝后发生集中渗漏,运行单位对此水位加强了观测,数据比较全面;1256 m 水位为水库多年蓄到的最高水位,同时此水位有些年份没有蓄到,因此增加一个数据较全的1255 m 水位作为高水位的一个分析水位。

图4 水库时间- 渗流量变化曲线图

1)在库水位1247 m 时,水库建成运行至除险加固前(1998 年 ~2001 年)渗流量为 50.4 L/s,除险加固后至 2005 年渗流量为30.357 L/s,较除险加固前减少20.043 L/s,呈下降趋势;2006 年至今渗流量为29.314 L/s,较除险加固后减少1.043 L/s,渗流量随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

2)在水库库水位蓄至高水位 1256.00 m(2006 年 ~2018 年),渗流量在39.12 L/s~21.957 L/s,变化幅度17.163 L/s;库水位在1255 m 时,渗流量在 36.398 L/s~23.508 L/s,变化幅度 12.89 L/s;在这两种水位情况下,渗流量上下浮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考虑到每年蓄水期大河来水量不同,且库水位稳定时间差别较大因素,致使渗流量变化幅度较大。

3)在同库水位(1247 m、1255 m、1256 m)条件下,坝后渗流量随历时延长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大坝渗流性态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水库在除险加固后,在同库水位(1247 m、1255 m、1256 m)条件下,坝后渗流量虽然有上下波动情况,但随历时延长变化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就反映了大坝渗流性态是向有利方向发展的。根据运行情况和渗流监测资料,水库除险加固后坝后渗漏明显下降并趋于稳定,现场检查没有发现坝体防渗体破坏的情况,大坝运行中也无渗流异常现象,渗流总体上趋于稳定状态。

猜你喜欢
蓄水位过程线除险
蚌埠闸蓄水位抬高对抗旱减灾的影响研究
蓄水位差对沭新北船闸工程沉降影响及预测分析
航电枢纽工程正常蓄水位确定分析
康苏水库枢纽工程正常蓄水位确定研究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的问题探究
红花岭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方案分析
洪水过程线对水库调洪结果的影响分析
基于Excel绘制改正系数过程线浅析
基于青山水库洪水调节论述给排水系统设计
基于青山水库论述调洪编程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