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轶琳 姚明明
(1.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又以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等诸多方面。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下,如何探索一条包容性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民这一具有典型BOP(Bottom of Pyramid,金字塔底层,指处于全球经济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群体[注]Prahalad C K, Hart S L,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Strategy + Business, 2002, No.26, pp.54-67.)属性的群体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之路。仅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截至2018年12月,共计涌现3 202个淘宝村,广泛分布于我国24个省区市,其中约1/5的淘宝村分布在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注]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8)》。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定义,淘宝村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行政村为经营场所,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 000万元以上,同时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100家以上或占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的电子商务专业村。。实践表明,这些具有典型BOP属性的农村网商,作为包容性创新的能动主体[注]顾淑林:《包容性创新和淘宝村现象: 电子商务与中国农村社区嵌入型创业》,《经济导刊》2015年第9期,第65-73页。,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助力下,克服时间、空间和信息壁垒,实现了收入和就业的双重增长,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社会转型[注]范轶琳、黄灿、张紫涵:《BOP电商包容性创新案例研究——社会中介视角》,《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1期,第1740-1748页。。
在此背景下,对农村网商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评研究,有利于认清机遇与挑战,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包容性创新政策提供参考。本文拟借鉴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构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实证检验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续包容性创新定量实证研究的开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包容性创新研究始于21世纪初,各国学者对其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存在以下共同点:从本质看,包容性创新是通过创新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注]吴晓波、姜雁斌:《包容性创新理论框架的构建》,《系统管理学报》2012年第6期,第736-747页。;从主体看,包容性创新是企业等传统创新主体和BOP群体的价值共创与分享[注]Foster C, Heeks R, Conceptualising Inclusive Innovation: Modify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Frameworks to Understand Diffusion of New Technology to Low-income Consumers,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3, No.3, pp.333-355.;从目的看,包容性创新是为BOP群体创造机会以提升其经济和社会福利[注]George G, McGahan A M, Prabhu J, Innovation for Inclusive Growth: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No.4, pp.661-683.;从类型看,包容性创新包含产品、服务、流程、制度、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注]Gebauer H, Reynoso J, An Agenda for Service Research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3, No.5, pp.482-501.;从结果看,包容性创新是新思想、新模式与新方法的开发和实现[注]邢小强、周江华、仝允桓:《包容性创新: 概念, 特征与关键成功因素》,《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6期,第 923-931页。。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当前有关包容性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以国内学者为主。高太山等(2014)较早对包容性创新系统进行定量评价,从包容性创新的主体、需求、支撑条件、环境和产出五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了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注]高太山、柳卸林、周江华:《中国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613-621页。。湛泳等(2015)从包容性创新的投入、环境和产出三个维度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排名[注]湛泳、王恬:《中国经济转型背景的包容性创新》,《改革》2015年第11期,第54-65页。。
本文将农村网商定义为以农民为主体在互联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具有典型BOP属性的群体。得益于农村地区ICT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商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迅速发展[注]曾亿武、郭红东:《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第51-60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当前有关农村网商的研究,以国内学者为主,学者们围绕农村网商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注]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2期,第50-60页。[注]Turvey C G, Xiong X P, Financial Inclusion,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E-commerce in Rural China, Agribusiness, 2017, No.2, pp.279-285.[注]梁强、邹立凯、王博等:《关系嵌入与创业集群发展: 基于揭阳市军埔淘宝村的案例研究》,《管理学报》 2016年第8期,第1125-1134页。、形成与演化路径[注]刘亚军、储新民:《中国“淘宝村”的产业演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2期,第29-36页。[注]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等:《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第90-97页。、发展模式[注]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5期,第110-115页。[注]董坤祥、侯文华、丁慧平等:《创新导向的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0期,第60-69页。、扶贫增收效果[注]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注]曾亿武、郭红东:《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104-113页。、创新与创业[注]梁强、邹立凯、宋丽红等:《组织印记、生态位与新创企业成长——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的质性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6期,第141-154页。[注]刘杰、郑风田:《社会网络、个人职业选择与地区创业集聚——基于东风村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6期,第132-141页。等主题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产业基础[注]曾亿武、郭红东:《农产品淘宝村形成机理: 一个多案例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4期,第39-48页。、企业家精神[注]刘亚军、储新民:《中国“淘宝村”的产业演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2期,第29-36页。、政府政策[注]徐智邦、王中辉、周亮等:《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7年第1期,第107-114页。、电子商务协会[注]曾亿武、郭红东:《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第51-60页。、社会网络[注]千庆兰、陈颖彪、刘素娴等:《淘宝镇的发展特征与形成机制解析——基于广州新塘镇的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17年第7期,第1040-1048页。等是农村网商发展的关键要素,可按照共生理念将农村网商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寄生、非对称、偏利、对称和一体化等类型[注]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5期,第110-115页。。少数学者尝试从包容性创新视角探析农村网商的发展问题,如顾淑林(2015)分析ICT对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的影响[注]顾淑林:《包容性创新和淘宝村现象: 电子商务与中国农村社区嵌入型创业》,《经济导刊》2015年第9期,第 65-73页。,范轶琳等(2015)从社会中介视角探讨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的内在机理[注]范轶琳、黄灿、张紫涵:《BOP电商包容性创新案例研究——社会中介视角》,《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1期,第1740-1748页。,祝君红等(2017)将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划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注]祝君红、朱立伟、黄新飞:《包容性创新视角下淘宝村形成因素及动力分析》,《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71-75页。。
综上,当前交叉融合包容性创新和农村网商两大研究领域的文献较少,且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聚焦于少数典型个案,未能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解析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的绩效评价问题。针对上述研究缺口,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化的理论模型,构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计量分析实证检验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借鉴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通常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主体创新过程和辅助创新环境构成[注]Mortensen P S, Bloch C W,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3rd Editio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在此基础上,学界对区域包容性创新系统作进一步研究,邵希等(2011)将包容性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区域内各个与包容性创新相关的主体及其相互联系作用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包含创新主体、创新支撑、创新环境和各种链接流四个子系统[注]邵希、邢小强、仝允桓:《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6期,第24-30页。,邢小强等(2010)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运行机制三方面阐述面向BOP群体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特征[注]邢小强、周江华、仝允桓:《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第27-32页。。邹秀萍等(2013)和高太山等(2014)从创新需求、创新主体、创新(支撑)条件、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效益)五个维度分别对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和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评研究[注]邹秀萍、徐增让、宋玉平:《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第343-348页。[注]高太山、柳卸林、周江华:《中国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613-621页。。
借鉴上述区域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本文构建了以农村网商需求为核心,包含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支撑条件和创新产出在内的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理论模型
需求是创新的动力,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是由农民(典型BOP属性群体)主导的创新,能否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是包容性创新的核心所在。Hammond等(2007)认为,BOP群体的需求主要包括水、食物、住房、能源、交通、健康和信息通讯等[注]Hammond A L, Kramer W J, Katz R S, et al., The Next 4 Billion, Innovations, 2007, No.1, pp.147-158.。此外,由于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网商发展面临的瓶颈,教育文化也是农村网商的需求之一。鉴于此,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本文将食品支出、衣着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支出和居住支出等七大类消费支出,作为衡量农村网商需求满足程度的测度指标(见表1)。
与以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主的传统R&D创新体系不同,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的主体是直接参与包容性创新活动的农民群体,这一主体的创新活动会受时间、空间和资金等诸多壁垒的限制。鉴于此,结合现实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乡村15~64岁人口数、农村网民规模、乡村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数、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和农村网商带头人数量,作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主体的代理指标(见表1)。
借鉴包容性创新环境[注]邹秀萍、徐增让、宋玉平:《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第343-348页。的定义,本文将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环境定义为不参与创新过程,却对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系统运行方式起支配作用的各类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激励机制。Guth(2005)认为,政策亦是包容性创新的重要激励因素[注]Guth M, Innovation, Social Inclusion and Cohe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A New Diamond for a Socially Inclusive Innovation Policy in Reg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5, No.2, pp.333-349.。Hammond等(2007)认为,交通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包容性创新的实现与否[注]Hammond A L, Kramer W J, Katz R S, et al., The Next 4 Billion, Innovations, 2007, No.1, pp.147-158.。鉴于此,结合现实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通宽带的行政村比重、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农村投递路线长度、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和农村网商扶持政策数量作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环境的测评指标(见表1)。
表1 区域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借鉴包容性创新支撑条件[注]邹秀萍、徐增让、宋玉平:《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第343-348页。的定义,本文将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支撑条件定义为间接参与农村网商的包容性创新过程,并通过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干预影响创新过程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设施、金融机构和市场中介等。由于包容性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吸收[注]Conceição P, Gibson D V, Heitor M V, et al., Knowledge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ly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1, No.1, pp.1-29.,教育系统的设计与投入对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而言至关重要。此外,信贷融资服务亦是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鉴于此,结合现实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农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生师比、地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乡村九年义务教育生师比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支撑条件的测评指标(见表1)。
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产出是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投入要素最终效益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经济福利主要体现为收入和就业,社会福利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人数和社会救济支出。鉴于此,本文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个体就业人数、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农村社会救济费,作为衡量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产出的测评指标(见表1)。
区域创新绩效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注]官建成、何颖:《基于DEA 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265-272页。、松弛变量度量法[注]钟祖昌:《基于 SBM 法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3期,第101-104页。、主成分分析法[注]傅利平、王向华、王明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主成分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11-116页。、定基综合指数法[注]崔述强:《基于定基指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探讨》,《统计研究》2011年第5期,第64-66页。和加权综合评价法[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等,本文借鉴邹秀萍等(2013)和高太山等(2014)的研究[注]邹秀萍、徐增让、宋玉平:《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第343-348页。[注]高太山、柳卸林、周江华:《中国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613-621页。,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评。数据处理过程拟分三步。
首先,将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主要采用效用值法,指标包含正效指标和负效指标两种类型,正效指标获取值越大代表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越高,负效指标获取值越大代表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越低。
正效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1)
负效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2)
其中,i为第i项指标,j为第j个区域,yij为第j个区域第i项指标的效用值,xij为第j个区域第i项指标的获取值,xi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xi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
其次,对各指标效用值加权求和,本文借鉴邹秀萍等(2013)和高太山等(2014)的研究采用等权重的处理方法。
最后,加总求和计算总指数以衡量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
本文对2015—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网商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评,得分和排名情况显示,浙江、北京、江苏位列前三,云南、贵州、西藏居于后三,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大致呈现东、中、西部梯次下降的趋势(见表2),但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并非完全线性的关系。或许,区域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表2 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结果
为了深入探究区域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对201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拟用区域生产总值、中小企业数量和产业结构三个变量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型设定如下:
REIIPj,t=β0+β1GDPj,t+β2SMEj,t+β3INDSi,j,t+μt+vj+εj,t
(3)
其中,j代表不同的区域,t代表不同的时间,β0代表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代表解释变量区域生产总值(GDP)、中小企业数量(SME)和产业结构(INDS,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i=1, 2, 3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被解释变量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REIIP)的影响,μt代表时间上的差异,νj代表个体间的差异,εj,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对GDP、SME和INDS取对数形式,以降低模型中数据的异方差,提高结果的可信度。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参照相关研究,所有解释变量的取值时间提前3年(2012—2014年),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随后对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这三大回归基本问题进行检验:本文回归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VIF值均介于1到5之间,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模型的DW值非常接近2,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回归模型的残差散点图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各变量的标准差均小于均值,表明不存在异方差问题。此外,被解释变量与大部分解释变量存在高度相关性,也初步预验证了本文的模型设定。
表3 模型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注:*表示p<0.10;**表示p<0.05;***表示p<0.01。
本文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p值为0.0599,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表4的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模型1-5中,区域生产总值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更好,究其原因,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和教育条件(如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等方面均占据优势;第二,在模型2-5中,区域中小企业数量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中小企业数量多的地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更好,这是由于中小企业集聚的地区通常经济发展更为包容,且往往伴有重视工商、崇尚创业的地域文化传统,由此催生了大量农村网商;第三,在模型3-5中,区域第一产业占比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第一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高的地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更差,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农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在此背景下,农民往往无暇探索农业之外的其他生产方式,此外,农业占比高的地区通常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等的先天不足致使农民在从事电商活动时壁垒重重,最终影响包容性创新绩效;第四,在模型4-5中,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均为负向关系,且均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地区,两大产业会分流大量的农民(创新主体),由于这些地区的区域生产总值往往更高,经济更为发达,从而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故综合来看,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对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
表4 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
注:*表示p<0.10;**表示p<0.05;***表示p<0.01。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大致呈现东、中、西部梯次下降的趋势;二是区域生产总值和中小企业数量均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三是区域第一产业占比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四是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的负向关系均不显著。
本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现有的包容性创新理论进行拓展:研究内容上,以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产业为背景,构建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为拓展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包容性创新理论作出有益的尝试;研究方法上,通过加权综合评价法和计量回归分析,丰富了当前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包容性创新研究,为后续相关定量实证研究的开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本文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包容性创新政策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是在创新需求方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区域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更好地满足农村网商的七大类消费支出需求;二是在创新主体方面,应适度调整第一产业占比,合理引导和鼓励农民探索农业之外的其他生产方式,中西部地区应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农村网商带头人,如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等;三是在创新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应优先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解决制约当地农村网商发展的瓶颈,同时,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包容性的政策环境;四是在创新支撑条件方面,东部地区可通过高职高专等学历教育培育当地农村网商发展所需的管理型人才,中西部地区可通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等非学历教育培育当地农村网商发展所需的操作型人才;五是在创新产出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政策杠杆激励更多的产出,如对销售额或吸纳就业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村网商,给予相应的政策性奖励等。
囿于笔者研究水平和数据可得性所限,本文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在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拓宽数据来源,进一步完善包容性创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同时,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或因子分析定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提升研究的信度,增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力;另一方面,采纳更多变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并对其与农村网商包容性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解析,如两者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等,以提升研究的内部效度,增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