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2019-08-06 17:08呼云霞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关系内部控制

摘 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是源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两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目标,手段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在分析两者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两者配合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关系

一、相关概念及特征阐述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及特征

公司治理从广义上讲,等同于企业管理,通过一整套正式与非正式的、内外部的制度和政策,执行程序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狭义上看,公司治理问题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经理层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出于“理性人”假设,所有者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经理层追求自身权益的自利行为,因此企业通过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实现责,权,利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制衡,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要素

内部控制理论源内部牵制思想,防止财务出错和舞弊,保证账实相符,后将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證的过程。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总结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提高经营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合规性并且强调“过程论”,提出内部控制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同时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部人员进行参与。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构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大要素,企业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执行。2004年将内部控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中,防控风险,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2008年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五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内控的基础框架。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在于:(1)基本目标不同。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经理以及内部员工全员共同参与的,防范风险,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公司治理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监督会,经理层权利和责任划分,通过决策,执行,监督权利相互制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手段。内部控制自2006年由符合性测试转变为控制测试,由内部控制制度转变为制定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框架,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置内部控制原则,审计根据企业面临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更加具有灵活性。公司治理相关守则,指南,规范可以由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公司章程等可以由公司自己制定。(3)适用情况不同。内部控制适用于各种组织机构,包括企业以及非盈利性组织,都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是源于公司制企业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使股东和经理层的目标达成一致,但是对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则是不适用的。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在于:(1)最终目标一致。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本质上都是通过政策,制度,规则,程序的制定实现权力控制制衡和监督,实现企业风险防控,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经营业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通过合理保证企业目标,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2)相互融合。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要素,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董事会对风险的态度,战略目标的制定,对内部控制的开发和实施监督并且为内控的效果负责;管理层制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且通过权责分配全员执行。同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根基,内控缺陷较大的企业难以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经营效率的低下,影响治理层战略决策。

三、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安然、世通龙头公司的倒闭,成为财务报表造假和审计失败经典案例。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修正方法研究得较多,其中公司治理和管理层对修正内控缺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比较晚,理论和实践基础尚且不完善,在我国企业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控制环境较差。在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合一现象较为普遍,公司治理层监督机制不完善,独揽大权;股权过于集中,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缺位,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不利于科学决策和计划的实施。

(2)公司治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控制意识淡薄,未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或者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执行效果不佳,特别是在规模较小,业务复杂,财务较混乱的公司表现的尤其明显。

(3)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内部控制人才,聘请第三方设计本企业的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严格死板的制度导致手续复杂,办事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是随机的,多样的,常规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未能预测企业风险。

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企业当中的配合应用

我国在企业中如何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有效连接,保持公司合理有效运营,经营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第一,对内部控制实证性缺陷的判定,最初是由PCABO发布的内控审计准则提出的,将其分成可以A类,公司具体交易和账户即审计可以发现的缺陷;B类公司层面的缺陷,比如低效的控制环境等审计难以发现的缺陷。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审计色彩严重,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对于企业软资产比如人事制度,激励监督机制等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第二,公司治理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的基础,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高管理层的诚信道德观念,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经理层,增加委员会的人数,独立性,专业财会人员的数量等可以有效修正内控缺陷。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职能,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权利的相互制衡。

第三,构建内部控制原则。建设风险导向型控制,企业面临的环境和风险是复杂多变的,常规固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具有灵活性,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实现内部控制风险框架和制度规范相结合。

第四,建立自上而下的沟通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包含对公司治理层面的组织结构的设置以及经理管理的次级经理和业务人员的组织规划,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完善控制环境和业务执行环境。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保障各个部门,各个系统信息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发挥在规范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的同时创造激励性的工作机制,鼓励员工多样化创新,创造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从思想观念上维护企业利益,减少不合理的自利行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效配合,才能缓解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促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 11) : 22-23.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 会计研究,2004( 4) : 14-18.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 会计研究,2005( 7) : 49-55.

[4]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 会计研究,2005( 2) : 64-69.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关系与整合[J]. 会计研究,2007( 10) : 37-45.

[6]方红星,池国华. 内部控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7]杨有宏,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2011(3):76-80.

作者简介:

呼云霞(1996—),女,山西平遥人,山西财经大学2018级(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关系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