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是这个体系下的国际基轴货币,拥有“负债结算”的货币霸权,超发美元成为常态,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要想克服美元霸权,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克服美元作为国际基轴货币的“惯性”,高度的国际合作是一条重要成功途径。
关键词: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负债结算;基轴货币惯性
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美国次信贷危机和曾经的 1997年东亚货币金融危机①引发了许多思考,这两场国际经济危机其实具有深刻的内在共通性的。这个共通性就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如果这个固有缺陷不能克服,由此产生的全球性货币金融危机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持续爆发。
当前“美元本位制”缺陷的重点在于美国独享的“负债结算”的货币霸权。“美元本位制”的主要特征就体现在以美元作为国际基轴货币。所谓国际基轴货币,就是最强大的国际货币,它在国际间充当货币间兑换的中介货币,具备货币兑换的自然便利性,因此必然也就可以在民间层面中充当“标价货币”“结算货币”,在国家层面充当“基准货币”“介入货币”“储备货币”。可见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要想维持正常的国际交易,就必须使用大量的美元,同时当前世界主流汇率制度是浮动汇率制,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必太在意美元价值的变化②,而大量印刷美元,这些美元大部分被其它国家需求和使用着,这是一种除美国以外其它国家所没有的特权,可以说是美国所独有的“货币霸权”。而这样的“货币霸权”体现在美国的国际收支上,就形成了连年巨额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常年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向世界源源不断地供给其印刷品-美元,同时源源不断地获取其它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从国际收支表上看,对应这些巨额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的是同等规模的资本项目黑字,也就是说不断有他国的美元又再次回流美国,从账面上实现了美国的动态国际收支平衡。回流的目的是多样的,但为了规避美元汇率变动风险,甚至寻求美元资产升值,或者为了进行必要的国际结算则是其中主要目的。当然每年账面平衡的美国国际收支,掩盖了美国过度印刷美元的真相。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部分回流美国的美元,还有相当部分继续滞留在了美国境外,这可从日益膨胀的欧洲美元市场体现。具体来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崩溃后不久的1974年,存量的欧洲美元市场还只有0.39兆美元左右 。但到了1990年,就已经超过了5兆美元③。16年里,扩大了近13倍。而该时期美国的名义GDP规模,仅从1974年的1.5兆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5.98兆美元。也就是说1990年的名义GDP只比1974年扩大了不到4倍。13倍:4倍,可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的发行速度远远大于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剩美元是显而易见的。而美国巨额的资本项目黑字,其实是其它国家借给美国的钱,因此对美国而言实质上是负债。因此可以说美国实际上是通过资本负债来进行最终国际结算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结构又被称之为美国享有的“负债结算”的“货币霸权”,这就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所在,是迫切需要考虑如何变革的重大课题。
在当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过剩货币资本的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投机和汇率的不稳定性相辅相成,互相推波助澜成为一种常态。这个背景下,各国汇率的不稳定性,与需要汇率稳定以保障各国国际交易的需要之间存在根本矛盾,推动了本意是用来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的金融衍生商品的高速发展。但这些金融衍生商品只是将个体风险转嫁,对个体风险的规避有一定作用,但在风险转嫁过程中又会导致风险连锁,结果局部风险很容易扩散成整体风险,最终反而增大了整体风险,而衍生商品对整体风险是无能为力的。更糟糕的是,金融衍生商品在现实中往往被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国际投机交易,更加严重扰乱了正常国际金融市场秩序,进一步增加了整体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本账户交易自由化,以过剩美元为中心的巨额过剩货币资本能够利用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和金融资产的利率差获得巨大投机收益,因而在各国到处“流窜”成为常态,造成了全球过剩的国际资本移动。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这种规模的资本发生单向移动,就很容易对一国货币正常汇率构成严重干扰,这种干扰程度早已凌驾于很多国家当局的控制力之上,1997年的东亚货币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同时,即便是当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收益者-美国,也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其很容易通过风险连锁,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比如2007年发生的影响全球的美国次信贷危机就是一种表现。跳出美国当时金融界存在的严重道德和风控问题等技术和操作层面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美国享有“负债结算”的货币霸权,促进了美国长期的经济繁荣局面,这助长了美国泡沫经济发展,这个大背景。由于这次危机爆发在国际基轴货币国—美国,在全球范围的风险连锁的条件下,结果就形成了由美国的局部房地产市场风险,迅速发展成为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08年危机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除,但这尚不是最危险的情况。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基轴货币国--美国的双赤字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对美元价值的质疑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倘若发生美元暴跌的事件,届时整个国际交易的价值体系都有可能崩溃,其造成的危害之大将是空前的,并最终也将反噬美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都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已经早就在1997年就深受“美元本位制”缺陷其害的东亚各国,更应有动力认真思考如何改革“美元本位制”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1997年爆发严重的东亚货币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为了防止类似危机再度重演,针对这次危机的一些独特发生机制实行了一系列国内改革和区域国际合作。这些成果无疑是积极和重要的,但却是非常初步的,因为这些方法尚属于治标不治本,这个“标”是那次危机的独特发生机制,而这个“本”就是上述详细分析的“美元本位制”缺陷。当然,从根本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本”并不容易。首先单纯依靠一国之力是很难改变“美元本位制”的,这是因为一国货币一旦成为国际基轴货币,就自然具备比其他货币更便捷的兑换性,因此具备更低的兑换成本和兑换风险,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基轴货币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很强的“惯性”,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别的国家货币根本就难以取代。在美元确立国际基轴货币地位后,试图挑战美元地位的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例,另一个是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成功例④。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就利用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开始积极独立推动日元国际化,但时至今日,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也并没有太大起色,经济上的根本原因还是最终没有能够克服美元作为国际基轴货币的“惯性”。与其相对照的例子是德国马克在欧洲地区顺利地实现国际化,并最终成为欧洲地区的基轴货币。而德国马克的成功经验与欧洲各国深度的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欧洲货币体系(EMS)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没有欧洲各国的深度货币金融合作,就不可能有德国马克的欧洲地区的基轴货币化。不仅如此,之后不久,欧元的最终形成帮助加盟的欧洲国家最终摆脱了国际交易中不得不使用美元的尴尬境地,摆脱了必须使用美元进行国际结算的宿命,使这些国家至少在自己的区域内极大程度克服了“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危害。
可见,一国货币在短期内是很难依靠单打独斗,有效克服和改变美元的国际基轴货币地位的。因此要想改革“美元本位制”,集结多国力量,共同应对才是一个较现实的方法。这对于东亚各国理应产生巨大启示,东亚各国要么继续安于现状,持续承受美国货币霸权之害,要么就行动起来大力推動和深化已经停滞不前多年的货币金融合作。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日)奥田宏司.ドル体制の変遷と現局面[J].经济学研究,九州大学经济学会,1999(66-4).
[2] 李暁.ドル体制の持続可能性-東アジア通貨協力及び人民元国際[J].国際金融,外国為替貿易研究会,2010(No.1217 ).
[3] 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J].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第91期).
[4] 関岡正弘.マネー文明の経済学――膨張するストックの時代[M].东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90。
注释:
①本文的“东亚”是广义上的区域概念,主要是指“东盟+3(中、日、韩)”区域.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美国的国际结算能力名义上尚有黄金储备限制,使美国不得不较为关注美元价值变动.
③関岡正弘(1990).
④关于货币国际化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本文鉴于“基轴货币是最大最强的国际货币”这一特点,将以某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是否能够成为或者接近成为国际或地区基轴货币为标准来评价其国际化的成功程度.
作者简介:
张毅来,出生年月:1977.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天津市,当前职称:副教授,学历: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国际经济.